摘要: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理念和思路,并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采用加强校企合作、拓建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完整的创新培养体系等方案,有力地推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其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源于发现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成长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实现能力三者的结合[1]。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起点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的承载体是专业,所以应用型人才,既要懂得技术,也要懂得行业需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从需求的价值定位出发来制定系列的培养方案和体系。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发展依据和战略任务。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1. 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确保学生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零”距离对接。
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其方式为学生在校上理论课,到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定期轮换学习场所。
在现有的合作原则和合作方式的基础上,跟合作企业一起重新制定符合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企业的需求,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大胆改革毕业设计课程,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去发现问题,从中选出毕业设计课题,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2]。新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生产见习及顶岗实习式培养
生产见习是教师、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新产品、新技术等,了解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到合作企业对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安排师生实地参与相关工作、亲手制作产品、参与产品管理,较为系统地掌握岗位工作知识,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意识等能力。
学生从入学开始在校3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全部课程,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企业“双选”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专业课教师利用寒假、暑假等时间,到合作单位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的合格职业人,使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水平上有较大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校内课堂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电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1. 构建“本科生校外导师制”,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自2014年开始本专业已经实行了“本科生校内导师制”,让每一位导师负责若干名学生,指导学生的选课及专业课学习。通过此制度导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结合“本科生校内导师制”实施经验,本专业构建“本科生校外导师制”,要从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本科生校外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也可以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一方面他们能够传授他们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在教学中能够吸收新的理论知识。另外,本专业要选拔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到企业中跟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加实践并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2. 继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建立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基地。
继续开拓建设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能够承担企业的各种电子信息技术相关项目的研究,能够为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完整的技术咨询服务的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基地[3]。通过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基地共享高端的实验设备共同研究新的产品,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支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完成工程化,将技术转让到应用企业,实现相关领域拥有世界同等水平的创新和研发技术。
本专业现建立有20多个省内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延边移动通信公司,延边联通公司,珲春发电厂,长春一汽等。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创新基地开展校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保障创新基地的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完整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实验设施比较先进,活动场所比较齐全。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学生能够进行开放式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基地实施了统筹规划和支持,教师自主设计、建设、使用和管理分区的基地管理模式。管理机制创新,使教师自觉参与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基地的各种活动蓬勃开展。
3. 构建完整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教师科研梯队培养体系。
以现有的省级“电子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构建本科生公共电子信息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电子信息创新技术培训平台和研发设计平台,提高全校本科生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基本能力,提高教师梯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平台,持续建立本科生创新团队及教师科研梯队,完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本科生创新团队,在省级以上各种设计竞赛中得到优异成果,使教师科研梯队,得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30-34
[2]孙光东.具有地方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282
[3]周永杰.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54-56
论文作者:姜欣欣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人才培养论文; 企业论文; 本科生论文; 校外论文; 基地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科技中国》2017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