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走出思维误区_思维品质论文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让论文,误区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思维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历史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走出其思维发展的误区。当前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误区主要有:

求现成答案,思维怠懈。不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积极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点、难点,往往要等着老师去讲解,或者去翻参考书找现成的答案。

好生搬硬套,思维呆板。历史问题错综复杂,同样一个历史现象,问法不同,侧重点就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应该不同。然而,有些学生却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思考而一味生搬硬套;或搬套课本内容,即书本上说什么就搬什么;或搬套老师的讲课,即老师对这现象怎么说就怎样搬;或搬套习题的思路,即其它题目里怎样解就怎样搬。

喜乱猜胡扯,思维零乱。历史知识是丰富多采的。拿历史事件来说,其发生有先后之分,其原因有主次之别,其影响亦有大小之异。但有的同学分析问题时却不分先后,不论主次,不管大小。更有甚者,不顾历史真实想当然,其结果不是无中生有,就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

爱以偏概全,思维狭隘。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历史人物之间以及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历史就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而,不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时,往往囿于其某一或某几方面,就轻率得出结论。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春秋争霸战争的内容时,只从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这点出发,就得出“春秋无义战”的结论,却不能认识到这些争霸战争也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的客观作用。

易不求甚解,思维肤浅。历史现象扑朔迷离,学习历史就要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可是,不少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有学生认为南朝的梁武帝是位“菩萨皇帝”,因为他特别崇佛,而且生活俭朴,却没有去细究梁武帝崇佛的用意何在。其实梁武帝只不过是利用佛教来欺骗人民,愚弄百姓,从而维护统治,而且暗地里贪好钱财,所以根本不是什么“菩萨皇帝”。可见,只有通过深刻的分析,才能准确把握事实真相。

当然,学生思维误区的具体表现是多样的,而这些误区的产生,有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原因,历史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是学生存在思维误区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引导学生走出历史思维的误区,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着手,转变观念,改进教法。

一、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教会人们思考。历史老师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克服思维惰性,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1、以趣引思

历史是富有很强趣味性的学科,教师应努力挖掘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我在讲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红军长征时经过的水草地》和《黄镇当年画的草地行军素描》两幅插图,描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这时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便不禁追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支撑着英勇的红军战士度过那么多的艰难险阻?

2、提问激思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契机提问,以激起学生思索。老师既可在课本的重点、难点之处发问,又可对学生不易领会处提出问题。如在学习西安事变内容时,有些同学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感到疑惑,这时可提问学生:西安事变爆发时,国内外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对此各抱怎样的态度,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老师要善于从那些蕴含丰富智力发展因素的历史知识中挖掘出在学生看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编织矛盾之网,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宋元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战争又很频繁,为什么商品经济却得到很大发展,科技文化也取得辉煌的成就?

3、启发导思

老师不仅要善于设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维。有些时候,学生感到问题比较深奥,思路碰到钉子,很可能会半途而废,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启发诱导,化难为易。例如老师可以把某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由浅入深的一组问题。我在讲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时,就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什么?当时被叫做什么?机房里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房(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有何异同?为什么机房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它与资本主义工厂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历史教学应教会学生怎样思维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自觉地走出思维的误区。历史思维的方法,就是运用知识、概念和已知材料进行特定历史思维活动的方法,包括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比较历史事物异同的方法、概括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其原因的方法、依据历史事实归纳或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向学生介绍思维的一般方法,例如我在对秦始皇作出评价后,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种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思维方法:1.条件分析评价法,即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评价。2.阶级分析评价法,即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3.两分法,即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4.发展分析评价法,即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当然,教师更要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向学生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切。例如对于王莽改制的评价,我向学生介绍了自己的思维历程:从对王莽改制的背景和主观意图的分析来看,王莽改制有一定的合理性。改制不能成功的客观原因,应从大地主和农民两个方面的态度去分析。主观原因从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根本原因应从封建生产关系的本质来分析。另外,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既要看其动机,又要看其效果,但两者之间更应重视效果。王莽改制的结果是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加剧了各种矛盾,王莽政权终于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覆灭。所以,对王莽改制总的评价应是否定的。

三、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逻辑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使学生走出思维误区的关键。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很多,笔者在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结构图示法

即引导学生用简明的文字和符号,把历史知识设计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结构网络。如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过程,我引导学生设计成这样的结构图:

由于师生共同参与了设计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把知识简明化、条理化、结构化,从而发展了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2.联想展开法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易引起联想的事物或接近、或相似、或对立、或互为因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展开各种联想。有些联想比较简单容易,如由隋唐的均田制联想到西周的井田制、曹魏的屯田制。有些联想比较复杂困难,需要教师巧妙点拨。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时,笔者出了这样题目:“19世纪60年代,欧洲、美洲和亚洲各发生了什么重大改革和革命?”这可把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联系起来。“英、法、美、日、俄等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过程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这样使学生把明治维新中解决土地问题同其它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相联系。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联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地的思考中培养思维品质。

3.异同比较法

比较方法在教学中是一个基本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可对历史概念、典章制度、历史条件、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过程。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时,首先要对其背景、领导、性质、纲领、方式及主要功绩、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对比,这就是分析。然后要将其相应部分或特征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以此来区分两者的异同之处,这就是综合。在此基础上提示本质,找出规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管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出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就是抽象和概括。可见,利用异同比较法,学生就能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4.因果推导法

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然而历史现象并非孤立,彼此之间往往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间因果关系,层层推导,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的新现象,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原因,同时,它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因果关系的推导可简单图示如下: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制瓦解,这是顺向推导。还可以逆向推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两大集团矛盾的加剧,而两大集团矛盾的加剧又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5.组织讨论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理解和领会的角度和水平不同,对于同一历史问题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可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且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讨论。如在学完鸦片战争历史后,我让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果有些同学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有的认为是因为中国的武器装备不如英国,而有的则认为主要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运用讨论法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讨论,学生拓宽了思维,活跃了思维,深化了思维,从而发展了思维。

标签:;  

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走出思维误区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