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景观再造中的场地文脉传承方法研究论文_董晓楠

武汉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65

摘要: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工业开始衰退,出现了大量的工业遗址。本文分析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然后就工业遗址景观再造中的场地文脉传承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工业遗址改造中景观设计的文脉传承。

关键词:工业遗址;景观再造;文脉传承

“工业遗产”一词来源于19 世纪末英国的“工业考古学”,是指产业技术和产业实物的历史遗存,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认识的不断加深,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开展。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1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大部分局限于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工业建筑的再利用,这种以“闲置空间再利用”为目标的工业遗产改造利用,一定意义上脱离了工业遗产本身的原有意义,导致历史信息的遗失。自90 年代以来,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文化产业的兴起,国内涌现了一批中心城区的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实践,包括北京798、上海的“八号桥”、中山岐江公园等。这些针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探索与实践,逐渐推动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利用不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层面的建筑及空间场所的改造再利用,而是承担了遗产保护、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和民生保障等一系列目标和任务,如何实现多元目标的统筹,促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成为我国工业遗产改造与利用成败与否的关键。

2 经验与启示

欧美等西方国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实践较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针对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一系列措施,是在逆城市化阶段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引导城市复兴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工业遗产改造和再利用大部分依赖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采取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重点不在盈利,而是为城市增添吸引力和艺术文化性,重新唤起城市活力,实现城市复兴。

西方大量的改造实践为我国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但是不结合实际的生搬硬套也导致很多地区的改造难以推动和展开,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背景不同。西方处于后工业时期,对衰败地区的工业遗产改造与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复兴旧城的活力,强调吸引人们回归城市中心生活;而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阶段,城市规模快速增长促使城市的功能结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建设的推力,而实际上大多数的工业遗产都占据了城市中心区的宝贵土地资源,受土地升值的市场驱动和政府迫切提升城市形象需要,我国工业遗产的改造面临了更加复杂的多元诉求。如何统筹市场、城市建设、遗址保护等多元目标,成为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

3 景观设计在工业遗产改造中的作用

景观设计师经过对工业遗址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方案,对重要的工业遗产进行原貌保护,对其中的重要元素加以利用。并结合其中的建筑立面设计、铺装材料设计、种植设计等设计内容,来突出工业原有风貌,使人更直接的感受到工业的文化精神与内涵。这样做,既有效的保护了工业遗产,也避免了他们被拆除的命运。同时,将原本废弃的场地设计之后再利用,有效的提升了土地价值,将工业用地转变成为商业用地,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对工业遗址自然环境的重新调整加改造,既丰富了景观绿化,也对当地的环境污染做出了一点小贡献,提高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4 工业遗址改造中的景观设计的类型划分

早期在城市中心的工业遗址,通常改造为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部分较完好的厂房,可以改造为办公、商业、娱乐、教育用房等,结合原有建筑风格与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景观改造和设计,营造舒适、温馨、私密性强的景观环境,满足居民的居住、休闲娱乐等需求。

再有一些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工业遗址,通常改造为旅游参观产业用地。在注重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再开发基础上,利用设计手段将各个区域片段有效的联系起来,使游客在游览中体验到历史的变迁,感受到环境的改善,成为独一无二的旅游景区。

除了上述工业遗址改造中的两大景观设计类型外,还有一种较普遍的用途,便是作为公园与公共开放空间。绿化面积便可以尽可能的做到最大比例,更好的修复土地污染问题,有效改变生态环境,也为周边社区提供户外休闲娱乐的空间。

5 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的文脉传承方法

5.1 做好规划

在以往的工业遗址改造中,由规划部门确定场地的用地性质、建筑高度、容积率等宏观数据,然后建筑部门以此指标为设计基础,进行建筑的立体空间设计,最后交由景观设计师根据规划与建筑部门所整合出的方案,进行景观设计,导致其只注重了苗木配置与铺装材料等细节设计,造成了碎片式的设计成果。看似合理,实则缺乏整体性的工作步骤,使景观设计出现了局限与狭隘的设计弊端。因此,景观设计师应积极参与到设计的每个环节,因地制宜,了解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确定改造发展的目标。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绿化设计和铺装设计,更不是对局部空白的粗暴填充,是与规划、建筑等专业同等重要的存在,是促使整个设计更加合理、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5.2 确保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

近年来,为了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大刀阔斧的改革,使高楼大厦层层涌现,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环境污染急速加剧。可持续发展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工业遗址改造中的景观设计当中,我们首先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生态可持续问题。比如废物利用,危房危物等进行必要的拆除外,一些经过装修装饰等可以再利用起来的建筑物尽量保留下来,不仅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也节约了经济资源,一举两得。拆除下来的辅物废料,可以用于新建路面或者景观广场的造型铺设当中。另外,场地内遗留的部分露天设备也可原地保留,作为景观雕塑展示。对百年老树,林荫小道,生长茂密的草地等,进行生态再造,景观再设计。注重场地历史与文脉的保存、土地的可持续性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是贯穿景观设计的重要思想。图1 首钢工业遗址景观

5.3 维持工业遗址的文脉肌理

对于景观场景的设计,在使用具有时代元素和当地特色元素的基础上,还需要尽可能的维持工业遗址的文脉肌理。并不一定要对商业建筑进行排斥和拆除,因为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遗址建筑立于工业遗址之中,既能体现出当地浓厚的名族气息,还能为人们展现古代的历史文化氛围,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越来越注重传统建筑和古文化保留和传承的背景下,对于工业遗址,做好相应的景观场景的设计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精髓有非常清楚地了解,并且应当研究场地特征,结合地理、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景观设计方案。并客观的审视景观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找到更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为未来的景观设计实践贡献一份理论力量,以实现为当代及今后的人们留下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董晓楠. 武汉汉阳钢厂的后工业景观再生利用研究[J]. 丝路视野, 2016(7):61-63.

[2]姜爱. 旅游开发场域中“文化景观再造”的省思——以恩施土司城为个案[J]. 青海民族研究, 2016, 27(3):202-205.

[3]马曼&#;哈山. 历史文脉在工业遗址景观中的再现研究--以晨光1865园区的两种对立文化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6(12):169-170.

基金:2017年度武汉工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A:2017010)

论文作者:董晓楠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工业遗址景观再造中的场地文脉传承方法研究论文_董晓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