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最缺乏的是什么--来自近2万名中学生的信息_中学生论文

我们今天最缺乏的是什么--来自近2万名中学生的信息_中学生论文

我们今天最缺什么——来自近两万名中学生调查的信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缺什么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日前说:“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情感温暖与理解是目前学生们感到最为缺乏的‘稀有品’;目前要提防将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对立的倾向。”这是王教授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在对北京30所中学近两万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后得出的结论,发出的忠告。

王极盛教授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至今已出版《青年心理学》、《科学创造心理学》、《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等20余本书近500万字。谈到自1996 年开始的这个课题,王教授说,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中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还是来自于功课负担,这是引起诸多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敌视、人际关系紧张等的直接原因,并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中学生学习成绩优良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成绩好的孩子不仅智能状况发展得好,更重要的是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注意力集中,控制情绪的能力强,意志坚定,人际关系顺畅。

王教授也谈到目前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问题:一些人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取消考试。在调查中,一位中学校长说,我们对刚入学的初中生进行摸底考试,成绩让人吃惊,有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只得了七八分。这位校长说,素质教育绝不是“放羊教育”,如果这样,他们的小学教育倒是“快乐”了,但让我们中学怎么办呢?对此,王教授说,实际上,素质教育与应试能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它们应该是一种统一的关系。会考试,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素质教育反对的是大量没完没了的作业、考什么学什么以及这种学习模式带给学生的巨大心理压力,而并不意味着削弱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削弱科学文化知识,那我们就将走入另一个误区。

那么,“素质教育搞好了,是否就能增加上大学的人数呢?”对于来自家长的这一良好愿望,王极盛教授认为,这个愿望是非常好的,但从宏观上看,能否上大学是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与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制约的。我国目前的高考升学率约为4—5%,这就是说,约95%的学生将不可能走升入全日制大学深造的成才之路。那么,是否说这些学生的生活之路就黯然无光了呢?绝不是的。一个社会不可能只靠大学毕业生来参与建设,社会需要的是更多层面层次的劳动者。21世纪也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使学生能对自己准确定位,不论在什么位置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王教授接着说,现在的父母对子女期望值很高,付出的代价很大,得到的却是太多的失望。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养育方式不够科学。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3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着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严厉惩罚的误区。而情感温暖与理解是目前学生们感到最为缺乏的“稀有品”。对此王教授提醒家长,父母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关系,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对子女的过度干涉、保护,会让家长的一片心血化为泡影。

标签:;  ;  ;  

我们今天最缺乏的是什么--来自近2万名中学生的信息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