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论文,人类社会论文,物质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魔幻般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以巨大的加速度向前发展。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目光越来越深远,对人类的未来前景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这就决定了人们更确切地描述人类未来社会的可能与使命。
一、真正划时代的发现
以往的社会理论,未能对人类历史加以科学的说明,使人们迷失于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在历史领域长期处于云山雾海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这一真正划时代的发现,使人类历史云消雾消,呈现出清晰的逻辑。
1、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具体分析中,马克思发现了一个再简单不过,但又是这样极为重要而又很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等。
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具有能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作为欲望,作为需要存在于人身上。因而人的生命力存在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人的需要。
人具有需要,因而人才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因而人才能创造历史。一方面,只有基本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个人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条件下,个人才可能发展更高级的需要,才可能进行超出维持生存需要的更高层次的活动。没有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就没有个人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类历史。正是个人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的社会寻求,构成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2、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必须到自然界去寻找现成的外界物,并占有它们,或者用在自然界发现的东西进行制造,既开始运用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能够通过生产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正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通过社会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使人开始摆脱动物的生存境况。社会生产的发展,为整个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们的活动不再是单纯为了生存资料,而且也为了发展资料。发展资料的获得使人类历史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新的事实:新需要的产生。
3、在社会生产的基础上,人类历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需要的不断满足和新需要的不断产生,并由此构成人的需要的发展。
人的需要的发展,就是人本身的发展。为了生存,人们必须通过社会生产得到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基本生活需要的相对满足,以及为了这种满足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必定促进人的发展。由于人的本性就是人的需要,人的发展最初就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发展。
从人及其需要的发展看,人的需要经历了一个从生理需要到心理需要,再到精神需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区分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能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动物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有心理需要,但动物还没有精神需要。只有人才有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
4、人既是肉体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前者是人成其为人的基础,后者则是人的本质所在。作为肉体存在,人必须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只有在基本物质生活资料得到最低程度满足的条件下,个人才能生存下去;作为精神存在,人又必须超越自己的生理需要,只有在人的活动开始从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谋求中解放出来,才有人的精神存在,才能使作为精神存在的人得到发展;而且只有当整个人类摆脱了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束缚之后,才有人类作为精神存在的广阔发展空间。因而,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物质生产是再重要不过了。
5、人的需要的发展,既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因。当人们通过社会生产满足自己不断发展的需要时,人的需要便作为社会生产的动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生产中,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既决定人和物的关系,又决定人和人的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的需要和人本身以及社会的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演变出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和人的解放程度的一系列社会形态。
6、关于社会形态,马克思曾作过三种划分:五分法,三分法和二分法。
五分法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五种形态。这一划分的特点是详细;三分法把人类社会划分为最初的社会形态、第二大形态和共产主义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所有社会形态,以资本主义为典型的商品经济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形态。这一划分的主要特点是突出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二分法则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和真正的人类史的开始。前者指到资本主义阶段为止的历史,后者指共产主义社会。二分法是对人类社会十分准确的划分,只是这种划分在马克思那里还显得比较粗略。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两分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成果。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本身就是基于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具体分析。以准确的二分法为座标,我们将看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划分,它们和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处于并列的位置。共产主义属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如果把马克思的“史前时期”称作人类的物质时代,那么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真正历史的开端,将是人类的精神时代。
二、物质时代: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7、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是人类社会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时期。物质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活动占主导地位;而精神时代的根本特征则是精神活动占主导地位。物质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起支配作用;精神时代,人和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
物质时代,压倒一切的活动是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谋求。在这个时代,由于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其他所有活动的根本前提,物质的活动对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的所有其他社会活动程度不同地都既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同时又受着它的制约。物质时代的一切社会活动,无不打上经济的或物质的烙印。
8、由于“史前时期”的经济特征,物质财富对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以致使人畸形发展。物质财富是全世界的上帝;获得物质财富成了人们活动的最大动力;为了发展获得物质财富的能力,人的本性中一些使人成其为人的品质被忽视。结果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占有比较重要的社会地位。
物质时代最典型的人物,是物质的奴隶,是那些拜物教的圣徒。这也是“史前时期”人们受着物质压迫的反映,不完全是人格使然。人格再高尚,处于物质时代的社会条件下,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也主要决定于社会的经济状况。
9、在人类的“史前时期”,物质财富是人们竞争的焦点,因而物质时代必定存在分配不均及由此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只要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势差与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方向一致,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仍具有合理性。
10、在物质时代,由于社会物质生产为社会所提供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逐渐从物质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但是,由于社会物质生产为人们所提供的物质财富在数量上的限制,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能不同程度地拥有从事精神劳动的特权,却总是还有许多人不得不承担体力劳动的沉重义务。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分工。
人类“史前时期”的分工,对社会来说是发展的前提,但对某些具体的个人来说却是摧残的开端,这是人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付出沉重代价的开始。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由于与个人的需要直接联系在一起,劳动就是人们本真意义上的活动。那时候,劳动不仅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而且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是在社会出现奴役时,劳动才变成令人厌恶的事情,变成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倒是自由和幸福的。这样,人类活动就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畸变:劳动的异化。
11、人类劳动在一开始是与自己的需要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把劳动和人的需要分开得越来越远,从而使劳动逐渐丧失了那种吸引人的力量,变成了单纯的谋生手段。
劳动从人的需要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出现商品交换时达到自己的顶点。谋生的劳动意味着劳动对劳动主体和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然联系。在这种情形中,劳动者的使命决定于社会需要,但是社会需要又同他格格不入。劳动成了一种强制,劳动者则由于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服从这种强制。这样,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成了外在的东西,成了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越是成为被迫的强制劳动,劳动者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质相异化。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的活动的异化,这种异化的活动不符合人的本性。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人的异化感是由于人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而产生的,是人类个体纳入社会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所必然发生的现象。因为作为子系统,其社会功能必须通过大系统来实现。由于子系统的功能不能把握系统的整体功能,因而对于一个独立的人来说,这种整体功能便成为异己的了。也就是说,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它的功能是要适应并受牵制于社会大系统的。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活动,便必然产生异化感和异化现象。
人的异化现象,事实上自人类构成社会系统起就已经有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异化感越来越强烈。只是到近代,到人的个性要求重新独立的现时代,异化问题才被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提出和研究。异化问题的研究,与人的解放和发展密切相关。
12、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异化现象将会在全社会逐渐得到克服。异化劳动将向人的本真意义上的活动复归;异化的人将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取代。异化是人在谋求自己的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创造历史从而创造自己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必须先付出代价,然后才能为自己赢得相应的解放和发展,同时为整个人类社会从物质时代过渡到精神时代创造条件。
三、人类精神的直立
13、人类社会从物质时代过渡到精神时代,必须具备许多条件,但基本的条件可以归结为两个:社会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它们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其中最基本的又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
14、只要社会物质生产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迟早总要进入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由于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都没有必要象以往那样必须以强制劳动为代价获得。这是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正常条件下,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不需以强制劳动为代价换取的确切含义是:每一个人,只要是社会成员之一,就有在社会中取得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绝对权利。说来很简单,就象现在每一个人,只要他的生存是自由的,就有获得地球上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空气的权利一样。
诚然,人的需要的确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可以无限扩张,需要的完全满足意味着不再有需要,这无疑否定了生命本身的存在。但是,人的需要的无限扩张具有两方面的含义:横向膨胀和纵向发展。无论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还是精神需要,在本身的层次上都可以无限地横向膨胀,永远不可能完全满足。但是,高层级的需要会对低层级的需要产生复杂的约束作用。虽然高级需要建立在低级需要的基础上,但较高级的需要一旦产生,会使较低级的需要的横向无限膨胀相对失去原有的意义。需要层级的差距越大,这种作用越明显。当人的心理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时,人的活动便表现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的性质;而当人的精神需要发展起来,则会对“活着为了吃饭”一类纯粹基于动物性需要的生活哲学产生完全的否定态度,同时完成到“吃饭为了活着”的转变。人的需要之所以完全不同于动物的需要,不仅在于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高级心理需要和人所特有的精神需要,而且在于人的高级需要对其较低级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要具有极大的约束作用,从而使人的动物性需要具有不同于纯粹动物需要的性质。正因为如此,虽然人们为了维持生存的必要生活资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不会是难以确定的。
15、只要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以至人们不必以强制劳动为代价来换取自己所必需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整个人类社会便可以从物质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进入人类精神的自由发展阶段。
当然,精神不能脱离物质,精神生活也并不是脱离物质生活的,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没有物质生活,就没有精神生活,人类精神生活永远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精神时代并不是逍遥于物质生活之外的,也一样必须致力于社会物质生产;另一方面,人类精神本身就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精神作为自然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发展总是受着物质条件的制约。“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性需要的纠缠越厉害,精神性需要的发展越艰难。
但是,作为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产物的人类精神也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使这种独立性不断加强。当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不再必须通过强制劳动而获得时,整个人类的精神性需要就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就可以完全摆脱生理需要等低级需要的纠缠,主要为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而活动。物质条件的发展可以使物质对人类精神的压迫归于消失:人类精神在物质的基础上活动着,但它自身的具体发展却不受物质条件的直接影响。人类精神直立过程的特点不过是:由于人们已经从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谋求中解放了出来,在精神上都具有充分的和有保障的发展基础,因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了人类精神的良好载体。
16、“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不需以强制劳动为代价换取”的社会条件,绝不会是懒汉的温床。相反,它将把人类从物质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生命发出人类所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在那种条件下,作为换取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强制劳动”将完全向人类活动的本性复归。那时,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事实上,活动从来就是,而且永远是人的第一需要,不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并不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只要劳动是符合人性的、人的本真意义上的活动。也就是说,劳动要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强制劳动向人的本真意义的活动复归。本真意义上的活动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不是或不主要是为维持人的生存需要而进行,而是为了活动本身而进行。劳动作为人的本真意义上的活动,是真正自由的劳动,它将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
从强制的劳动到自由的劳动,意味着劳动的解放。劳动的解放不只是对劳动者才有意义。由于强制劳动而造成的物质对于精神的压迫,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任何成员都不能幸免的。劳动的解放是整个人类的事情;整个人类的精神解放是以劳动解放的方式实现的。
17、劳动的解放意味着人的解放,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人的发展。但人的解放和发展与劳动的解放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一过程,它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展本身又是劳动的解放和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类的整个历史,无非是其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由于人的本性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就是人本身的发展。就人的需要而言,人的发展就是人不断地从低级的需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新的较高级的需要不断产生的过程。
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人的需要的满足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一方面,与动物不同,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且还通过联合的形式借助了社会的力量,借助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人类获得了为动物所不能比拟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有限时,人们便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
18、社会成员拥有较高级的需要,是人类走出史前时期,迈入自己的真正历史的重要前提之一。真正的人类历史,既是人们自觉干预(最终是通过社会生产)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内在精神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当社会物质生产通过它的不断发展达到能无偿供给所有社会成员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当随着这一进程人们也得到高度发展的时候,人类社会便由物质时代进到了精神时代。
四、精神时代:真正的人类历史
19、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须以强制劳动为代价获取,人便在一定意义上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到了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
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的获得,标志着人类的世界性解放:每一个人的物质束缚都得到相对解脱;生产资料社会公有:生活资料按需分配。
20、社会达到全体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无需以强制劳动为代价获取的水平,意味着社会生产资料的全面公有化。要使每一个人都能从社会无偿获取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并不仅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生产资料就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占有。
真正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是必须在社会发展到生产资料没有私人占有的意义和可能的水平时才是现实的。只要是社会生产,生产资料本身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所有的性质。私有财产规模越大,越居于垄断地位,便越具有公共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性质的日益社会化,是不可移易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财产由私有转变为公有的根本原理。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最后将使生产资料不可能再为私人所占有,或任何个人都没有必要再占有,这就使所有生产资料最终都归社会所有变成很自然的事情。当社会发展使生产资料的规模足以使任何个人难以支配并没有必要支配以后,就向完全的社会所有迈完了最后一步。由此实现的科学共产主义所有制与形式上类似的原始共产主义所有制具有一个共同点:两种社会形态中私人占有制都不可能存在。但这同一事实的原因却有本质区别:原始社会财产公有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此之低,以致社会成员必须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共图生存才能维持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科学共产主义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此之高,以致私人占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容纳不下高速发展的生产力。
21、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人类精神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不再存在产品交换;由于没有商品,也没有货币;分配制度将由“按劳分配”进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正是在“按需分配”这面旗帜下,人类才彻底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到了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人类活动才完全由动物式的活动变成了真正的人的活动。
22、真正的人的活动,是为满足精神性需要而进行的。人的精神需要作为发展的高级阶段上的产物,无论就社会发展还是人本身的发展来说,都是更有意义的需要。它既为人所特有,也代表着社会人类的发展方面。因此,为满足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精神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活动。与物质的活动相比,这种精神的活动更符合人的本性,是人的本真意义上的活动,真正的人的活动。
作为真正的人的活动,精神性活动是人的活动本身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性活动产生于其物质的活动中,是从物质的活动发展而来的。物质的活动不仅为精神活动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高级需要,使人在单纯的动物性需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人所特有的、在人的历史中形成的精神性需要。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是人的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人的精神性活动的充分发展,以人的需要的充分发展为必要的内在前提,并以人类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活动不再有对物质生活的顾虑为必要的外在前提。真正的人的活动产生于那种能满足一切生活条件和生活需要的真正的人的生活。
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真正的人的活动,既是具有高度独立性的个体的活动,又是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类的活动。物质时代,社会人类对幸福的谋求是通过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生产来实现的,而这种社会生产的进行必须以部分社会成员承受强制劳动为必要条件。只有到了精神时代,社会人类才有可能将这种谋求以“类”的形式直接指向自然界。在物质时代,社会成员之间以物质欲望为主的需要往往是矛盾的;而在精神时代,由于人们从以物质性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变成以精神性的需要占主导地位,这种矛盾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消失。如果说,在人类的物质时代,社会成员之间即使是精神性的需要也往往是矛盾的,那么,在人类的精神时代,他们之间即使是物质性的需要也往往能相互协调。在那时,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而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又是不可分割的。这也表明人类精神时代完全不同于物质时代的主体基础所在:人的精神的活动完全不同于其物质的活动。
23、真正的人的活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包含人的精神素质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内在条件,意味着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任何一个现实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任务,只不过有的人意识到这一点而有的人没有意识到罢了。而人的使命和任务,是由于他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他所具有的需要越是精神性的,社会的现实条件越有利于精神性需要的满足,他的使命和任务,他的活动便越接近人的本性。
在精神时代,人们将达到人性的完整获得。这种获得既直接导因于人自身的发展,同时又跟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密切相关:目前意义上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将消灭,国家将消亡;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种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事实上,人类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自身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以类的方式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
24、作为人的“第一需要”的真正的人的活动,构成人类精神时代的根本特点:正如那时候的婚姻生活(在恩格斯那里所描述过的)不会因为经济等婚姻以外的目的所决定,而是最后以爱情为标准,人们的生活目的和价值观等,也不再带上物质生活的压迫和限制的痕迹,将以精神活动本身的目的为目的,以精神活动本身的价值为价值标准。因而精神时代是一个与物质时代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个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由于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不需以强制劳动为代价来换取,人们从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谋求中解放了出来,普遍的以物质来决定的关系为精神所决定的关系所取代。
由此得到的一个最明显的结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进入精神时代或共产主义或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基本物质条件,同时也是人类物质时代的根本使命。
标签: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