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农村初级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级中学论文,对策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其难度不言而喻。尤其是农村初中实现“转轨”更是难上加难。一是教育观难转变。农家子弟及其父母历来看重的是把读书当成“跳农门”,一旦变成撇开“应试教育”搞素质教育,担心会影响“跳农门”。二是学校升学压力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难抵挡。农村初中学生能升入高中的只不过20%左右,初中升高中的竞争并不亚于高中升大学的竞争,若升学率达不到当地平均水平,学校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三是师资水平、办学条件难适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和基本能满足素质教育需要的办学条件,而农村初中历来是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块,师资、办学条件的不足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在整个基础教育的“转轨”中,必须将农村初中列为重点来突出,作为难点来突破。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是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柳斌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说难,难在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上。”(注:柳斌《三谈素质教育的思考》,《人民教育》,1996年第9期。)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人们对素质教育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在行动上自觉地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做,否则,素质教育就难以起步,或不深入、不持久。当前,农村初中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上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是就社会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是把教育看成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而是把它当成单纯生产升学“产品”的机器。因而在指导思想、对学校的评价上把升学率看成是第一位的,升学率高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学率低是一丑百丑,学校校长、教师就要遭到非议甚至责难。二是就家长来说,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支配下,把子女升学看得至高无尚,在他们心中唯有升入好的学校,才是子女通向美好未来的唯一出路,若谈素质教育,很难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三是就学校内部而言,在“升学”这根指挥棒的强力驱使下,学校领导、教师很难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宁可在“应试教育”中冲个“鱼死网破”,也不愿意去冒素质教育的风险。因此,全面启动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必须自上而下从地方党政机关、社会各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全面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1.全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不能也不应该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校能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加强舆论导向,向社会广泛宣传基础教育的地位、功能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使全社会真正明白,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打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几个尖子学生,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的教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升入高中、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将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分流到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或直接参加生产或工作。如果学校教育只是盯着小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而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忽视绝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甚至以学生身心素质下降为代价来换取几个尖子生,受害的不仅是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而且也包括升学有望的学生。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学生身心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势必造成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下降,这是全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在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后,县(区)、乡(镇)两级办学的自主权扩大,这两级党委和政府的教育观念要转变,积极倡导并支持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通过立法、督导等手段保证素质教育在本地实施。要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的硬环境,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待遇,营造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应试教育”的社会原因是就业制度的种种不公的弊端造成的,要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人才选拔机制、就业机制和用人机制,从根本上扭转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做法。

2.教育行政部门要率先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教育行政部门既是党和政府领导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又是党和政府联系学校的纽带和桥梁。一要用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现状说服政府主管转变教育观念,积极争取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二要敢于承担素质教育的风险和责任。作为政府主管教育的机关,完全有权力,有责任,有义务保证素质教育在所属学校的贯彻实施,并且,贯彻实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思想,而不是当地党政领导的态度。在这点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有湖南汩罗教委领导那样的胆识。三要坚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能在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实际评价学校时,看重的仍然是学生的考分。

3.学校校长和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大胆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

关键是要澄清和消除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几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与小学相比,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加上学习周期短,教学任务重,学生毕业后将面临人生第一次分流,搞素质教育会分散教师和学生精力,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二是认为农村初中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一专多能的教师奇缺,可谓既无人力,又无财力,素质教育难以展开。三是认为搞素质教育无非是规范一下活动课程,让学生学会一点弹、唱、跳、画等方面的特长而已,无需大动干戈。

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比小学阶段要困难一些,有升学压力,这是事实。有升学压力也不否认。学生掌握一些特长的确也是素质教育所包含内容,但是,将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对立起来的思想,认为师资差、设备差难以展开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搞素质教育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特长的思想是不正确的。素质教育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以学生能力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为追求的最终目标。一个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其自身素质就高,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使人的发展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自然教育质量就不会差,升学率也不会低,湖南汩罗的素质教育经验已证实,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升学率,相反,还会大大提高升学率。素质教育要一定的师资、办学条件作保证,但更要有教育思想作保证。有了正确的素质教育思想,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何况各校都有自身发展的优势,根据学校的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找准突破口,坚持抓下去,条件再差的学校也总可以抓出成效来。至于素质教育只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特长的认识,完全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离不开抓活动课程,但学科课程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并非活动课能奏效的。

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是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育工作的总任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以及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作了明确规定。过去在教育工作上,尤其在基础教育这一块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实际上就是教育偏离了教育方针,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现象:教育不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是为少数尖子学生服务、为升学服务,升学考什么就教什么,谁有升学希望就重视谁;在培养目标上不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是重智育、轻其它各育,智育也只是重升学要考的几科,非统考的科目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干脆砍掉了;在培养途径上不是坚持教、劳结合,而是教、劳分离,只重视课堂、重视书本知识,忽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兴趣、个性的发展。因而,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中,仍有部分理论权威说,搞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强调全面发展的教育,说到底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新思想、新观念,而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解释和重复”(注:《中小学管理》,1996年第10期,第10页。)。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尽管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但基础教育若能真正把握住教育方针,按教育方针规范教育行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因此,我认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农村初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

这是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目前农村初中仍有很多作法都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一是分快慢班。学生一进入初一,就按照语文、数学成绩编班,也有的从初三开始分快慢班。二是重视毕业年级,忽视非毕业年级,重视重点班、忽视非重点班,在师资配备、领导力量分配、政策导向等方面都倾向于重点年级或重点班。三是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所谓差生。能升学的是“特保儿”,升学无望的学生,尤其是差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使差生更差,造成初中生流失现象不能得到根本扭转。

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其落脚点是要因材施教,做好“转差教育”。学生是“一刀切”升入初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即使是同校的学生,原本也有较大的差异,加上初中课时增多、课程门类增加、初中生和小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初中生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等因素,都会造成学生比较明显的分化现象。如果教育者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式,不按照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必将使学生分化现象日益加剧,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使一部分学生屡遭学习失败之痛苦,而造成思想品德和学业无长进。

2.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农村初中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忽视体、美、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德育没有摆到首要的位置,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状态。把体、美、劳看成可有可无,有的整个初中阶段都不开设有关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课,有的一到初三,体、美、劳全部“靠边站”,即使开设了的也形同虚设,学校将这些课当成零头搭给教师,教师要么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和质量要求完成这些课的教学任务,要么将这些课干脆给其他教师或自己占用上“主科”。

坚持全面发展,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家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还有什么素质教育可言呢?在开齐、开足的同时,还要保证每门课的教学质量,并有明确的教育质量目标和严格的检测手段。如音乐课是美育的内容之一,有的学校平时不重视它,到考试时,只让学生会唱一支歌就可以通过,根本没有按教材要求来上课,以致绝大多数初中生不会识“简谱”,更不用说识“五线谱”了。学校若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并作出严格的检测,就完全可以避免这类现象发生。二是要下决心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可从以下方面去努力:①加强以班主任为重点的德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②建立德育工作常规,像抓教学常规管理那样抓德育常规工作。③研究适合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程序和方法,避免简单化、成人化、形式化,使德育收到实效。不少学校德育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缺乏系统性、零敲碎打的多;二是成人化、针对性不强,不合学生口味。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德育应有个长规划、短安排,形成各自的德育工作体系,不要盲目赶时髦,跟着形势跑;二是持之以恒,避免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三是研究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力戒空洞说教。④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立体教育网格,形成教育合力、防止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脱节的现象,产生“5+2=0 ”的效应(五天的学校教育被双休日的家庭、社会影响所抵消)。⑤制定德育评价制度,对班级德育工作、学校各类人员参与德育工作的状况进行定期评价,以增强全员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要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

“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注: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第117页。)。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并不是要学生平均发展、平衡发展,门门功课都得90分,而是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能,力争在某些方面冒尖。每个人先天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也不可能一样,应该允许学生在某方面发展得慢一点,而在另一些方面鼓励冒尖,培养出“合格+特长”的学生,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千人一面的毫无个性的人。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上海市建平中学有他们的独到之处,他们改“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拿评“三好生”来说,他们打破了每门功课全优才能评“三好”的传统做法,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如体育比赛、学科竞赛、动手能力竞赛、社会活动竞赛等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都能评为“特长三好生”,这对学生个性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我们有些学校的做法与他们截然相反,采取的是“补短扼长”的教育方式,学生某一科成绩差一点,就要求学生以牺牲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代价而弥补成绩差的学科,以求得均衡发展。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在某一方面特别冒尖的学生,更难以培养出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一个学生将来不当医生,不搞生物工程,为什么一定要他的生物课考85分以上?我看75分可以,甚至65分也合格。一个学生有限的学习精力,应该让他通过选择,用到他特长的方面去”(注:《跨世纪教育工程——记上海市建平中学整体教育改革》,见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实施》,第195页。)。建平中学领导的这段话对我们改“补短教育”为 “扬长教育”不会没有启示。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是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注:《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64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一专多能、勇于创新、有较强教研科研意识的教师队伍。而目前农村初中教师状况并不乐观,整体素质不高。素质教育要求高效率地完成教育工作,抽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如果教师业务能力不强,仍然靠时间加汗水,靠一味加重学生负担去提高质量,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了。李岚清同志指出:“搞素质教育很不容易,而搞‘应试教育’倒反而比较容易,最简单的方法,每天布置大量的家庭作用,经常考试就行了。素质教育就不能这样,要研究很多的教育方法。”(注: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第555 ~556页。)这充分说明,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教育研究,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等。但最根本的是通过教师的教研、科研来提高教学能力,这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教师的素质只有在教研、科研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教研、科研意识是不够强的,教研组不健全,教研工作名不符实,把上研讨课当成负担,集体备课不落实,教研无专题、无成果,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埋头教书,凭着经验干,对教研、科研无多在兴趣的状况大量存在。针对这些状况,必须建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的教研、科研实体,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所有学校都必须健全教研组、集体备课组,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教研、科研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科研专题,并成立相应的课题研究组,每个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必须有教研专题。学校、教研组、教师应定期撰写有一定分量的教研、科研论文。学校要加大对教研、科研工作的考核力度,将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的情况作为晋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指标,真正使教师的业余兴奋点转移到教研、科研上来,形成人人搞教研,个个出成果的学术氛围。

四、选准切入口,是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

当前农村初中不少学校已经或准备启动素质教育,但苦于不知从何着手。过去搞“应试教育”有个现成的模式可套,现在转向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尽管全国有部分中、小学对素质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和谐教育”、“希望教育”、“主体性教育”、“主动性教育”等等,但严格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十分成熟的体系,并且将这些模式迁移过来,也并非易事。何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体系,还有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它涉及到学制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启动阶段,不可能将素质教育中所包含的内容面面俱到,而只能是根据农村初中实际选准一个方面加以突破,然后总结经验,逐步过渡到整体素质改革试验。那么,这个突破口应选在哪一方面比较适合呢?我认为,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是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一是学科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是通过学科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没有学科课程为基础,学生的素质形成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活动课程是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学科课程一般只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多地表现为共性的东西的话,那么活动课程正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

优化学科课程,首先,要按计划开设课程,保证每门学科的教育质量。是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如果仍然是中考考什么就开什么,或者虽然按计划开设了课程,但没有保证质量,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谈不上是素质教育。其次,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否则,课堂教学效益低下,问题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靠加班加点、节假日补课,成绩也可能得到提高,但剥夺了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其个性,也是得不偿失的。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法,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立足于学生这个教育的主体,彻底扭转忽视课堂教学效益,靠一味加重学生负担来提高学生成绩的错误作法。再次,结合农村实际和学生个人志趣,适当开设部分选修课。根据农村初中能升入高中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的实际,在各个年级,尤其在毕业年级开设一些选修课,不仅可以减轻那些不能升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还可以为就业作点职业技术准备,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分流。

活动课程的重要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它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针对活动课程的特点,按照活动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扎扎实实地开设活动课。首先,将活动课与学科课一样纳入课程计划,安排在课表上,做到定活动时间、定内容、定教师、定参加对象、定考核办法。其次,要为活动课程的开设创造良好条件,包括师资的培训、设备的添置,活动场地的开发等。第三,应本着“积极引导,自愿参加”的原则,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让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某一小组或几个小组的活动,使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是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要将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推向素质教育的前沿,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做保证。

1.建立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素质教育目标,就是素质教育所预期要达到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对素质教育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果对素质教育的结果没有一个质和量的规定,就会使素质教育处于一种盲目状态而无实效。因此,根据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立一个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地方政府或教育督导部门,对下级政府要有一个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它的主要功能是端正下级政府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督促各级政府保证素质教育在本地的实施。二是教育行政部门或督导部门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有一个科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指明学校素质教育的方向和学校素质教育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三是学校以上级制定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为依据,将上级制定的目标体系分解为学校的总目标、各个年级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各个学科、各个部门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构成“目标树”,使素质教育目标层次清楚,便于学校全体成员操作和测定。

2.加强对素质教育目标达成度的评价

有了素质教育目标,还必须制定与之配套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定期开展素质教育评价。这种评价既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及其所属学校的评价,又包括同级政府对所属学校的评价,还包括学校对教职工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并且后一种评价更具有直接的和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素质教育最终是由教师去实施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态度、工作力度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素质教育评价要着力抓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素质教育的运作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如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并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把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效益上,而是拼消耗、磨时间,这是素质教育所不允许的,在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评价时,对这类教师的行为应予以调控。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应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思想,还有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具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必须坚定素质教育的信心,勇于探索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啃下农村初中素质教育这块硬骨头而不懈努力。

收稿日期:1998—05—10

标签:;  ;  ;  ;  ;  ;  

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