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患者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_汤雁晓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 210006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抽选94例,按1-94的顺序编号,其中,单数为常规组,实施基础化的急诊急救护理;双数为干预组,实施整体化的急诊急救护理,统计救治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成功抢救率为95.7%,护理满意率为97.9%;常规组患者成功抢救率为76.6%,护理满意率为80.9%,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整体化急诊急救护理作用显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强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危重症;整体化急诊急救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99-01

急诊科是医院众多科室中较为重要的场所,也是接收危重症患者的唯一场所,接收患者具有危、重的特点,如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将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调查报告显示[1],临床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整体化的急救护理,不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护理质量。为进一步的判定该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将我院挑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抽选94例,按1-94的顺序编号,其中,单数为常规组(47例),女性、男性患者分别20例、27例,年龄段25-78岁,平均(52.1±1.6)岁;疾病类型:10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脑血管疾病,11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创伤,4例其他;双数为干预组(47例),女性、男性患者分别21例、26例,年龄段26-79岁,平均(52.2±1.7)岁;疾病类型:11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脑血管疾病,12例心脑血管疾病,7例创伤,4例其他。2组患者的疾病类型、男女例数等临床资料统计无区别,P>0.05。

1.2方法 47例常规组患者实施临床基础化的急诊急救护理,如: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立即根据实际情况分诊;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帮助医师尽快救治患者;急救结束后,将患者送至病房观察、后续治疗;47例干预组患者则实施整体化急诊急救护理,包括:①接诊护理。接诊的护理人员需及时向现场急救及陪同人员充分了解患者情况:患者的性别、年龄、姓名,既往病史、发病经过、现场急救及转运途中等具体情况,便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②分诊护理。急诊科的分诊工作人员需由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的护理人员担任,接收到患者信息后,需立即安排急救床,准备药物、氧气等;根据患者病情,分诊护理人员需快速做出判断。通常来说,急诊危重症患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中,I类患者为危重类,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为主要特征,心跳呼吸骤停、休克、大出血、昏迷、中毒等为临床表现;II类患者为危急类,具有病情危急、变化快的特点,且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危险,以创伤、多处骨折、心肌梗塞等为主。分诊护理人员需根据上述标准快速、准确的分类,测量生命体征,根据分类结果实施针对、有效的急救处理,便于为其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③急救护理。抢救室实施专人护理。帮助患者安置合适的体位,吸氧,保证呼吸道畅通;快速的帮助医师建立静脉通道,及时根据医嘱使用药物;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等情况,并准确记录,若观察期间出现异常,需立即告知、协助医师抢救;准确配置抢救物品、药品、设备,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预防交叉性感染;做好心理护理;④全程陪同护理。检查转运前,护理人员需提前电话联系相应检查科室,做好充分的评估,认真准备药品、物品后,再护送患者转运;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必要时采取急救措施,确保顺利救治;将患者送至病区后,需和病区的护理人员做好详细交接工作,确认无误后签字。

1.3评定项目 评定两组患者的成功抢救率和护理满意率,护理满意率标准:借助医院设计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进行判定,即成功抢救后将其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叮嘱其于日常操作、护理中根据护理人员表现如实填写表格,回收、统计总分,护理满意表明总分在90分以上,比较满意表明总分在60分以上,不满意表明总分在6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包统计、处理文中数据,成功抢救率、护理满意率属于计数资料,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并实施卡方检验,P<0.05,统计有区别。

2结果

2.1临床成功抢救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常规组患者的成功抢救率统计有区别,X2=7.231,P=0.007,干预组成功抢救45例,占比95.7%;常规组成功抢救36例,占比76.6%。

2.2临床护理满意率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统计有区别:干预组大于常规组,P<0.05,数据如下所示。

3讨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抢救成功与否和患者生命关系密切。因此,临床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需争分夺秒,以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一旦抢救期间出现差错,不但延误抢救时机,还可影响抢救成功率,危害患者生命健康[2-3]。整体化急诊急救护理是临床的一种新型模式,贯穿于患者急救的整个过程。通过将该护理模式应用于危重症患者中,不仅能实现抢救工作的标准化,还能从根本上规避抢救、护理差错,提高成功抢救率。已有报告证实,整体化急诊护理模式可于危重症患者中获得显著效果[4-5]。我院为进一步的判定该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通过将94例患者分成不同组后得知:整体化护理干预组成功抢救者45例,占比95.7%;基础化护理常规组成功抢救者36例,占比76.6%,两组成功抢救率统计有区别,P<0.05,说明:整体化的急救护理措施可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成功率;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上得知,干预组为97.9%,常规组为80.9%,两组统计有区别,P<0.05,说明:整体化的急救护理的实施可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配合度,提高护理满意率,和韩淑鹏等[6]研究报告结果基本相似。

综上,临床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整体化急诊急救护理作用显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强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燕平.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1):58-59.

[2]王曼.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4):276-276.

[3]林青.院内转运护理流程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0):72-73.

[4]M.Poulymenopoulou.Document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Holistic Emergency Healthca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care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informatics: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14,9(2):1-15.

[5]张倩倩.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4):294-295.

[6]韩淑鹏,付晓丽.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28-29.

论文作者:汤雁晓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  ;  ;  ;  ;  ;  ;  ;  

急诊危重症患者应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_汤雁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