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学术界三种关于最佳经济规模测度方法的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学术界论文,规模论文,我国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论界的三种观点
我国理论界关于企业最佳经济规模的测度,可以归纳为下示3 种观点(注: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运行与发展》第217—2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1种观点认为,企业最佳经济规模应当是单位产品成本(AC )达到最低点的规模, 原因在于“平均成本最低意味着成本利润率(记为a)最高”(注:熊映梧主编:《生产力经济学原理》第306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也即观点1 认为判断企业经济规模是否最佳的准则是a最大(记为a[,max]),而且a[,max]所对应的规模与AC 最小(记为AC[,min])所对应的规模是同一的。我们称这种观点或测度准则为a[,max]·AC[,min]派。
第2种观点认为, 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由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一点来决定。”因为这时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注:雍文远主编:《社会必要产品论——社会主义经济学探索》第258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显然观点2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记为Π[,max])为准则来评判企业生产规模是否达到最佳的,我们称这种观点为Π[,max]派。
第3种观点认为,企业的“最佳规模, 即成本最低而经济效益最高的规模”(注:薛永应:载《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全书》第4卷,第20 —21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以最小的投入量带来最大的产出量的规模,是最优规模”(注:薛永应:载《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Ⅰ卷,第30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很明显, 观点3的评判准则是成本最小(记为C[,min])、利润最大(Π[,max]), 并认为C[,min]的规模对应着Π[,max]的规模。我们称这种观点为C[,min]·Π[,max]派。
问题首先在于,这3种观点是否内在一致?其次,这3种观点解决的问题是否相同?
二、这三种观点无法统一
观点3的提出者认为自己的观点与观点1是一致的。因为“从规模经济的本意出发,可以认为,存在一个一般性的共同标准,这就是成本利润率的最大化,或投入产出的最大化。由此,引出企业最优规模即成本最低而经济效益最高的规模”(注:薛永应:载《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全书》第4卷,第20—21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观点1的提出者则对此予以明确无误的否定, 认为“使平均成本最低的生产规模,并不是能够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生产规模”。人们通常认为的“成本最低则利润最大这种说法在确定企业最优规模时是不正确的”(注:熊映梧主编:《生产力经济学原理》第306 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观点1的提出者对观点2也持反对态度,认为“从单个企业来看,似乎应把取得最大利润作为确定最优规模的标准。但是,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尽管每个企业的利润量大,但由于其成本利润率低,不但全社会的成本利润率要下降,而且全社会的利润总量也会减少”(注:薛永应主编:《生产力经济学》第121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评述上述观点者对观点3也持否定态度,认为“第3种观点所讲的‘成本最低,盈利最大’至少是没有将问题表述清楚,因为成本最低的生产规模并不一定就是带来最大利润量的规模”;与此同时,评述者虽承认观点1“社会效益最高”的看法,但并不支持观点1, 反而偏爱观点2,认为第2 种观点“能够客观地反映商品生产企业的实际规模确定原则”(注:戴维·W·皮尔斯主编:《现代经济学辞典》第17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
显然,上述观点持有者各执一词,是难以统一的。为什么这几位经济学家对同一个经济学概念有如此重大的观点分歧呢?人们在实践中究竟应该以什么准则来评判企业经济规模是否最佳呢?
三、经济规模与规模经济
规模是个日常用语,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有歧义的。有人认为,经济规模就是各生产要素的集合程度。例如“经济规模是指在一定经济实体中生产力诸因素的集约度”,(注: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第 152—1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经济规模是指劳动者、 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这些生产要素在各种经济实体中的集中程度”(注:胡寄窗编译:《当代西方基本经济学理论》第203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等等。但这些并不是关于经济规模的正确理解。
经济规模应定义为:经济实体所拥有或占用的一定质态的固定投入要素的集中程度。
我们认为,在研究规模的效果,即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时,应当集中分析固定投入变动,也即规模变动时的经济效果。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或 Economy of Scale )究其本意,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这一经济现象。如果企业经济规模扩大后反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上升,则称作规模不经济。
对规模经济概念,我们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规模经济概念只能且必须仅与“长期”概念相联系,否则将导致逻辑混乱。
譬如,D.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辞典》关于规模经济的释义是“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而引起的长期内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注:熊映梧主编:《生产力经济学原理》第30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杨治教授也认为“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平均费用下降的趋势”,“这里说的经济,具体地说就是单位成本的下降”,“这里所谓的长期就是指生产设备增加,生产能力扩大的过程”。(注:熊映梧主编:《生产力经济学原理》第30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如果暂不论及皮尔斯的“产出水平”和杨治的“生产能力”的细微差异,那就可以说,生产设备条件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导致的成本变化与生产批量间的变化规律在经济学上是用边际报酬变动规律予以分析的,正如胡寄窗教授所指出的规模经济和不经济这种术语则属专留作不存在固定因素的场合使用,即作长期分析使用。(注: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运行与发展》第217—2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二,这里涉及的“长期”是指一切投入要素均来得及变化的期间,它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长期均衡”中的“长期”概念虽有联系,但有区别。
前者与企业经济规模变化与否相联系,后者则与市场是否实现超额经济利润等于零相联系。一个企业的规模可能发生数次变化,即经历了若干个“长期”,但市场却依然未实现过一次长期均衡,即未经历过一个“长期”。其实,正是由于未能实现长期均衡而存在的超额经济利润才吸引企业一次一次、一个一个地改变自己的经济规模。更有甚者,经营者在进行设备投资决策时所面对的经济时间就是一个“长期”,尽管其日历时间是极为短暂的。
第三,只有长期成本经济(意即成本下降)才是规模经济。这可由图3—1中的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予以说明。图3—1中的企业经济规模按西方经济学惯例以潜在生产能力Q表示。
图3—1 短期成本经济与长期成本经济的关系
图3—1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是诸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j](j=1,2,3,4……)的包络线,LAC 上每一点都对应着不同的企业经济规模。
在图3—1中,SAC[,1]的经济规模为Q[,1],但切点B 显然不是该规模上的最低平均生产成本点。因此,企业可以不改变规模状况而通过调整变动投入,扩大产出并降低产品成本。这样产生的效益既然并非来自规模的改变,因而企业的收益增量或者说成本经济(=节约或下降)就不是规模经济,而是一种短期成本经济,我们称其为集约经济。
如果企业规模由Q[,1]扩大到Q[,2],单位成本将由C[,1]降到C[,2],下降幅度为△C=C[,1]-C[,2]。这一成本经济△C显然来自于规模变动和变动投入要素变动的双重贡献。由图3—1,我们可将其分解为△C[,s] 与△C[,L]。△C[,s]是如果不扩大规模单纯改变变动投入导致的成本经济,显然△C[,s]=C[,1]-C[,0],我们称之为短期成本经济; △C[,L]是规模变动的成本经济称之为长期成本经济, 它等于总成本经济与△C[,s]的余额,即
△ C[,L]=△C-△C[,s]=(C[,1]-C[,2] )-(C[,1]-C[,0])=C[,0]-C[,2]。
依据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对前述3种观点进行剖析。
四、理论界的三种观点均非测度企业最佳规模的科学准则
我们先来分析准则3。就算C[,min]·a[,max] 准则认为的是平均成本最小与利润最大的生产规模相等,这一结论也是错误的。首先这是因为用短期成本函数无从说明规模经济问题。退一步说,即使按企业短期成本函数进行分析,图4—1也表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也大于平均成本最小化的产量,即Q[,π][,max]>Q[,AC][,min]。因为图中的SMC过SAC的最低点,而SAC[,1]最低点E对应着Q[,AC][,min],若价格P>SAC的最低点,则P与SMC相交的均衡点E'必在E的右边,E'所对应的产量为Q[,π][,max]。
其次,即使对于长期成本函数来说,在充分竞争市场上依然有Q[,π][,max]>Q[,AC][,min];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则有Q[,π][,max]<Q[,AC][,min]。我们甚至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结论:在竞争市场上有Q[,π][,max]>Q[,SAC][,min]>Q[,LAC][,min],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则有Q[,π][,max]<Q[,SAC][,min]<Q[,LAC][,min](参见图4—2和4—3图)。
我们再来分析观点1的准则a[,max]。这一准则也并非正确的结论。因为,只能对充分竞争市场上的企业推导出平均成本最低的产出量Q[ ,SAC][,min]的成本利润率a最高。
在非充分竞争市场上,当企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如图4—4所示,若企业选择规模Q[,LAC][,min],则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1],且P[,1] <LAC[,min],这时的企业利润π[,1]<0,也即a[,1]=π[,1]/LAC[,min]<0;若企业选择Q[,SAC][,min],则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2],P[,2]<SAC[,min],故企业利润π[,2]<0,也即a[,2]=π[,2]/SAC[,π] [,min]<0,若企业选择规模Q[,π][,min],由于π[,3]=0,则有a[,3]=0>a[,2]且a[,3]>a[,1]。这就意味着平均成本最低点的成本利润率并不最高,而是小于Q[,π][,max]点也即利润最大点的a。故准则1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最后,我们来分析准则2。准则2的理论依据是,当图3—1中P=SMC时,企业可获得最大利润,并以最大利润产量为企业最佳经济规模。我们认为这个结论也存在问题。因为准则2 涉及的成本曲线依然是短期的,如果把准则2 改为以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且同时等于短期边际成本时能获得最大利润的规模为最佳经济规模才是正确的。
五、评判企业规模是否最优的准则是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
我们认为,选择企业最佳经济规模的准则与规模经济密切相关,但不能以规模经济不经济的分界点作为确定企业规模的优化准则,更不能将规模已定条件下的产量决策视为企业规模优化决策。经济规模决策是个投资优化决策,是长期分析;而产量规模决策是生产优化决策,是短期分析。为确定经济规模应利用一个经济学新概念;规模效益。所谓规模效益是指规模扩大后带来的新增经济效益。当规模变动导致新增经济效益最大时的规模即应为最佳规模。因此,图5—1中边际收入MR与长期成本LMC相交点所对应的Q[*][,0]即为最佳规模。 Q[*][,0]以及企业规模决定过程如下: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当MR=MC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或亏损最小。如果价格P为常数,则有MR=AR=P。因此,图5—1中P与LMC相交的X 点所对应的规模Q[*][,0]为能够获得最大规模效益的规模。由于LAC 是无数条SAC的包络线,其中过与Q[*][,0]所对应的E' 点的那条SAC[*]的SAC[*]也恰与X点相交。 与SAC[*]相应的FC的固定资产投资即为确定企业最佳规模的投资最佳规模。这时最大规模效益为边际收入线、最佳规模以及过最佳规模线与相应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水平线所围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最佳规模Q[*][,0]取决于市场性质与均衡状况。如果市场价格是刚性的,或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但尚未实现市场均衡的话,则最佳规模Q[*][,0]将大于规模经济不经济的分界点, 即大于LAC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潜在生产能力Q[*][,0]。显然,一旦充分竞争市场实现了均衡,则最佳规模Q[*][,0]将如图5—2所示,与Q[*]重合。
或许某些产品市场接近于充分竞争市场,但实际社会经济中的市场多为非充分竞争市场。故这里把最佳规模的研讨再推进一步,考察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两种状态下的垄断竞争市场的Q[*][,0]。
当垄断竞争市场处于市场非均衡也即短期均衡时,能获得最大规模效益的规模Q[*][,0]则如图5—3(a)所示,它低于Q[*]。 Q[*][,0]是边际收入曲线(MR)与长期边际成本(LMC)的交点A所对应的规模。相应于这一规模必有一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过A点, 这是保证企业在Q[*][,0]规模获得最大规模效益的唯一资源配置方案。
如果垄断竞争市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则Q[*][,0]如图5—3(b ),与市场短期均衡时相比,差别在于这时的需求曲线DD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相切,而切点所对应的规模恰好为Q[*][,0]。 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既保证规模效益的最大化,又使企业无超额经济利润,从而使市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显然规模效益最大化的规模也即最佳规模Q[*][,0]既受市场竞争性质的制约,又取决于市场均衡的态势。对于充分竞争的市场而言,Q[*][,0]略大于Q[*](短期均衡)或等于Q[*](长期均衡);对于非充分竞争的市场如垄断竞争市场而言,Q[*][,0]总是小于Q[*]甚至远小于Q[*]。但无论哪种市场,决定Q[*][,0]的必要的基本条件是边际收入曲线与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均衡(相交)。上述分析与结论为企业确定最优投资规模奠定了理论基础。
标签:规模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平均成本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对应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