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 探究磷酸肌酸与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顺利治疗的40例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给予果糖二磷酸钠,观察组20例给予磷酸肌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肌酶谱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肌酶谱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磷酸肌酸临床治疗小儿心肌炎,能够缩短心肌酶谱恢复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效率,医学价值高。
关键词:磷酸肌酸;果糖二磷酸钠;小儿;心肌炎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creatine phosphate and fructose two sodium phosphate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myocarditis
Xia Zhong-Bin
Heng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Hengyang,Hunan 42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reatine phosphate and fructose two phosphate sodium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myocarditis.Methods Forty children with myocarditis who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20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ructose diphosphate and 20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reatine phosphate.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and the recovery time of myocardial zymogram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reatine phosphat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antile myocarditis can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Myocardial Zymogram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inical treatment with high medical value.
[Key words] Creatine phosphate;Fructose two sodium phosphate;Children;Myocarditis
小儿心肌炎是一种临床多见的由于多种病毒感染引发的儿科疾病,表现为心肌细胞病变死亡、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等[1]。患儿病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出现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悸衰竭乃至死亡。磷酸肌酸是高能化合物的一种,能够迅速帮助心肌细胞功能恢复,能够保护心肌细胞。当前,在临床治疗中磷酸肌酸已经成为辅助治疗小儿心肌炎的重要手段。生成在糖代谢过程里的果糖二磷酸钠,可以作用于细胞膜之中并且刺激磷酸果糖激酶,具有修复以及改善的细胞功效[2]。本院将深入探究磷酸肌酸与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小儿心肌炎的疗效,以提升临床治疗效率,有效缩短心肌酶谱恢复时间。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顺利治疗的20例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年龄2至11岁,平均年龄(5.91±1.23)岁,病程6至26天,平均病程(9.28±2.13)天,男12例,女8例;观察组20例,年龄2至12岁,平均年龄(5.82±1.31)岁,病程5至25天,平均病程(9.44±2.16)天,男13例,女7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皆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皆给予常规治疗,辅助患儿呼吸、吸氧、纠正低血压、改善其机体氧容量,并给予维生素C注射液(生产厂家:浙江康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2384)根据患儿具体病情使用剂量,每日静脉注射一次,每次剂量为150mg/k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磷酸肌酸(生产厂家:吉林英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8621),每日一次,用药剂量为0.5g且加入稀释后的百分之十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果糖二磷酸钠(生产厂家: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772)每日一次,一次剂量为250mg/kg,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持续一个疗程,为两周时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临床体征针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无效指治疗后患儿指标水平与临床症状没有发生变化;有效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出现好转,指标水平也显著好转;显效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指标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记录患儿治疗后心肌酶谱恢复时间,其中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H)。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n=60,%)
2.2两组患儿心肌酶谱恢复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CK、CK-MB、HBDH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心肌酶谱恢复时间对比(x±s,d)
3讨论
小儿心肌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科疾病,其主要病毒感染为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甲肝病毒等,发生原因为心肌细胞病变死亡、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患儿病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出现扩张型心肌病,严重者可能导致急性心悸衰竭乃至死亡[3]。细胞免疫机制在小儿心肌炎治疗过程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心肌细胞能够利用免疫机制对其进行吸附与溶解。另外,出现纤维变化,是因自然杀死细胞参与致使心肌细胞死亡。因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对于心肌炎患儿有着一定的意义[4]。小儿心肌炎临床上治疗时主要是实行抗病毒治疗来减轻心脏负荷。
磷酸肌酸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是一种高能化合物,为腺苷三磷酸(ATP)的五倍浓度,在机体消耗ATP过程中,磷酸肌酸可转换生成ATP,能够迅速恢复心肌细胞功能。其具有迅速直接的疗效,且能够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避免氧自由基对于心肌细胞的伤害[5]。当前,磷酸肌酸在临床治疗上具有辅助治疗小儿心肌炎的重要作用。生成在糖代谢过程中的代谢中间产物,主要作用于细胞膜之中,且刺激着磷酸果糖激酶,使得细胞里的ATP明显提高其浓度。其具有改善以及修复的细胞功效,能稳定细胞膜,有效降低心肌兴奋性,恢复细胞极化状态,有正性作用[6]。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肌酶谱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心肌酶谱恢复时间比采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的患儿更短,应用磷酸肌酸治疗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有效缩短心肌酶谱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应用磷酸肌酸临床治疗小儿心肌炎,能够缩短心肌酶谱恢复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袁泉,张萍.磷酸肌酸钠联合心肌康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实效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10):1343-1344.
[2]王中柱.磷酸肌酸与1,6-二磷酸果糖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3):516-518.
[3]孙昌友,苏畅,李清,等.维生素C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疗效及对患儿CK-MB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23):5930-5932.
[4]李倩,高晓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32):4568-4570.
[5]唐其民,陈丁丁,詹加.桂枝龙牡汤联合西药治疗心阳不振型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 cT nI、CK-MB 变化分析[J].陕西中医,2016,37(11):1510-1511.
[6]王翠红.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6):1039-1042.
论文作者:夏忠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心肌炎论文; 心肌论文; 磷酸论文; 磷酸钠论文; 患儿论文; 果糖论文; 小儿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