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 要: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取得高效实效,就必须善于处理好各种关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关系; 语文素养; 能力发展; 情感交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创设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使语文新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
要使课堂上将教材、教案、教法、学习环境四者和谐同步,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的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该学的就不教不学”。并呈现出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直接与文本对话,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会阅读。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把学生的自学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让学生采用喜欢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这样自己和学生都会更加轻松,效果却更加良好。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尤其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第5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知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四、“全体”与“个别”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消除全体学生共同的学习障碍。同时,应关注差异,开展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就个别辅导而言,一方面,教师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同时增强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发挥才能、发展个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适时引导,持之以恒。教师的教学应促使全体学生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五、“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学习是一种具有长远规划而又循序渐进的学习,它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目的、形成科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有教师的当面传授。培养合格的人才不能缺少课内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辅助形式,是扩大知识领域,广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要以课内学习为主,课外学习为辅。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教师要经常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总之,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使课内课外贯通起来,互相配合,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处理好以上个关系,创造条件,把握时机,适时点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学有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甘洪强.浅谈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的关系[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20(05):78-79.
[2]陈国锋.做一个自我的语文老师――反思我的语文教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6(S2):45-46.
[3]罗凯宾.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07):105-106.
论文作者:汤全全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6月总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关系论文; 知识论文; 语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6月总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