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领域_哲学论文

论哲学领域_哲学论文

略论哲学的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境界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3)04-078-07

关于哲学的境界问题,冯友兰先生早在1943年写的《新原人·境界》一书中就作过探 讨。冯先生认为:“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 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1](P302)然后,冯先生把人所可 能的四种境界,“去小异存大同”分别表述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 境界”[1](P302-309)。不过,我个人理解,冯先生在这里说的是人生的境界而非一般 哲学的境界。蒙培元在《漫谈中国哲学与现代文明》一文中则对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 境界进行了概括:“中国哲学的境界说,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甚至包括中国化的佛 学,虽然各有不同,各有特点,但是它们都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2] 此后,陆杰荣教授写了一本《哲学境界》的专著,对哲学境界作了全面的探讨,强调人 的规定不是本然的而是应然的,是变化的,是不可规定的[3]。何中华教授对哲学的境 界也有自己的理解,他把哲学的“境界”与哲学的“历史”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就哲 学的“境界”而言,哲学无“历史”;就哲学的“实现”而言,哲学则有“历史”[4] 。这些论述给我以很大启发,遂有些自己的想法,现把它们整理出来,以就教于大家。

哲学是人类特有的一项精神活动。从人类的文明时代开始,人们就几乎同时开始了哲 学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今天,尽管有关哲学危机的话题一再被提起,但哲学仍然是一种 “显学”,就世界范围来说,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专著和学术期刊发表的哲学论文仍然在 学术著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哲学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一种精神活动 。

什么是哲学?当今世界,可以称之为“哲学”的学问五花八门。对哲学的经典定义是“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因此,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自然属于哲 学。然而,有些专门研究语言,对语言进行语义分析,指出语言的所指、能指和意义的 学问人们称其为“语言哲学”,仍然没有超出“哲学”的范畴。还有些学问专门研究科 学技术,探讨科学技术的基础、结构、发展规律和社会功能等等问题,结果它们获得了 科学技术哲学的雅号。至于其他的诸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人生哲学、历 史哲学、价值哲学等等,无不属于哲学的领域。可见,以是否研究“世界观”或“方法 论”为标准并不能真正理解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那么,上述形形色色的“哲学”有些什么共同点呢?

笔者认为,如果一定要说不同的哲学之间的共同点,那就要归结为所有哲学都具有某 种共同的境界。这种境界,正如何中华教授所指出的:哲学的境界是绝对澄明之境,而 “绝对”即是“无对”[4]。笔者理解,这种“无对”之绝对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具体 表现在研究基础、思维方式和作用特点三个方面。从哲学研究的基础来看,哲学是立足 于人类现实生活、对人的存在充满人文关怀而又超越于生活枝节和常识之论的智慧之学 ;从哲学思维的方式来看,哲学是遵循自然世界、人类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自身规律 但又不直接等同于科学逻辑思维的理性反思;从哲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特点来看,哲学 是不具备任何具体功用但又能经常而长远地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认识工具。经典定义的 范围过于偏狭,把大量属于哲学的学科剔除出了哲学的大门,既不符合哲学的历史和现 实,又不利于哲学家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因而是不准确的。以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来 划分哲学与科学难以服人,也难以真正把握哲学的意蕴和精髓。

人文精神是哲学境界的核心。所谓人文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关心人、尊重人,高度 重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的不断进取精神。用专家的话说,人文精神“就是指 从合乎人性内在固有尺度的方式出发,通过对象化的活动确认自身的本性,是人‘对对 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性的占有’”[5];是“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 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这种追求表现着人类对于自己所从来的外在自然和自己 的内在自然(动物式的情欲)的自觉超越,使人的感性生活具有日益丰富而高级的文化品 位,从而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来;这种自觉超越同时又意味着人能够以自身的尺度去从 事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不断地从精神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人文精神本质 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6](P9)。换句话说,人文精神可以 理解为人类在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中展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在人类的所有精神活动中, 哲学则是这种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文精神是有不同层次的。第一个层面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人对自身作为一种特有的生 物物种的珍视。在这个层面上,人类保留着相比于其他物种的某种自然的优越感,这是 一种低水平的人文精神。在第二个层面上,人文精神表现为人对自身特有的感性生活和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教养的珍视,从而使人与其他物种最终区别开来。在第三个层面 上,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自由权利的珍视,这在一定程 度上才使人真正成为人,过上了属于人的生活。在第四个层面上,人文精神表现为人对 自身全面发展的珍视,高度重视人的个性和意志自由,充分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努力培 养和增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是最高层面的人文精神,也是人 类所企求达到的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和哲学的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哲学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哲学活动本身所造就的。哲学在其问世之初,就表现出了 对于人的存在、人的生活、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自由和解放等等人生的终极问题的极大关 怀。此后的发展是人文精神的不断显性化和不断强化。不管是古代西方还是古代中国,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直接论述人的问题的哲学自不待言,即使那些表面上探讨“天命 ”、“名教”、“理念”、“实体”等等哲学思想,例如,中国古代儒家的“天命论” 、道家的“道德”、玄学的“名教出于自然”,“都只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人生之 价值和意义的本体论方式”[6](P22)。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又说:“万物皆备于我”。虽然有道德哲学的 意味,但其中蕴涵的对人性的关怀则是不容置疑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又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既强调“人道”与“天道”的联系和统一,又对现实中人道与天道的不一致提出了质 疑。与之相似的还有庄子的哲学,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和赞美是人文精神中最宝贵的财富 。古代西方伊壁鸠鲁的“原子”、斯宾诺莎的“实体”、莱布尼茨的“单子”、费希特 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其实也全都是形而上学地改装了的对 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说明和论证。”[6](P22)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认识你自己”的 箴言,普洛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断语,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名句,柏拉 图“理想国”的愿望,是探讨人的世界奥秘、求证人生真谛的最早尝试。到了近代,特 别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在哲学中已不再是个别的零散的表现,而是成为了普 遍的社会意识。意大利的彼特拉克第一个公然提出“人学”与基督教神学相对抗,康帕 内拉的《太阳城》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更是表达了对人世理想境界的莫大向往 。这次人性解放的运动在18世纪的法国革命中达到了高潮,一大批人文主义的大师在其 间应运而生。这个时期人文精神的高扬就毋须赘言了。

把人文精神确立为哲学境界的核心,与哲学的本性与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什么是哲学?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7]( P121),“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 集中在哲学思想里”[7](P120)。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时代精神”、“文明”当然都是 人的作品,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或成果,都蕴涵着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珍视,因而是 “最精致”、“最珍贵”的“精髓”。从本质上说,“哲学是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的学 问,是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不断追问,是对真与善、爱与美的智慧的永远追求。所 以,与其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毋宁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人生观;与其 说哲学追求的是一种终极的知识体系,毋宁说哲学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6](P18)

哲学的研究基础是人类的生活世界。离开人的存在和生活,哲学家探讨宇宙本体的运 行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哲学对人类的生活世界充满了人文关怀,要对人的存在和生活 作出哲学解释。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这些都 是哲学的永恒主题。

人是什么?这是哲学产生以后近乎永恒的追问。确实,人们对自己出身的关心超出对其 他问题的重视,是非常正常的。在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关于“人是什么”的哲学解释 和说明。宗教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把人说成是上帝的作品;中国的思想家既有像西方思想 家一样认为人是神的造化,也有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产物,所谓“人法天”、“人副天数 ”等等;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则把人看作是一种抽象的“类”;唯心主义大师黑格 尔则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应该说,这些不同的学说都尽了自己的努力,在各 自所属的时代都有自身的价值。但总体上说,这些解释离开人的生活世界来说明人,是 不得要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实践基础上说明人和人的本质、价值、自 由和解放,找到了正确说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活 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 因而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在自然属性上,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太大的差 别,即都必须像别的动物一样吃喝拉撒,与外部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然而,人本 质上是社会动物,人为了满足生活需求而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更重 要的是,人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和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关系、思想 关系,使人具有了比一般动物丰富得无可比拟的生活内容。与动物千篇一律地重复着同 样的生活道路不同,人永远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存在。“动物只是在自然之手把它铸 成之后才来到世上,它只需要实现在它之中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人则不然,“自然似 乎没有把他铸成就将其放到世界中;自然没有作出关于他的最后决定,而是在某种程度 上让他成为不确定的东西。因此,人必须独立地完善他自己,……必须试图依靠自己的 努力解决那专属他自己的问题。”[8](P202)人类社会就像是一个硕大的舞台,每个人 都在其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其中贯穿着决定与非 决定、宿命与自由、顺从与叛逆、适应与创造的选择。哲学关注人生,就是为这种选择 提供意义和参考。

哲学关注社会人生,与文学、史学有不同的方式。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主要把文、 史、哲称为人文科学。虽然它们都是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的学问,其研究对象都是人,然 而三者在境界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三者不但在思维的抽象层次上有别而导致对人的生活 世界反映深入的程度不同,更主要的在于哲学不像文学那样注重生活细节的真实而追求 “意义”的真实,不像历史学那样沉迷于史料的考证而努力挖掘和建构人生的价值。因 此,哲学是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对人的存在充满人文关怀而又超越于生活枝节和常识 之论的智慧之学。哲学以其宏大叙事的格调和深沉的思辨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这是哲学 的一个特色,也是哲学的一种优势。随着科学的不断分化,虽然由于一个又一个的研究 领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而使哲学显得“孤独”,但却越发显出哲学特有的境界。

哲学与其他的思维形式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任何思维都必须遵从一定的逻辑规则 ,哲学也不例外。哲学著作中专门讲逻辑的不在少数。亚里士多德既是“百科全书式” 的大哲学家,同时也是古希腊的大逻辑学家,黑格尔最重要的著作是《逻辑学》,维特 根斯坦是从写作《逻辑—哲学论》开始他的哲学生涯的,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流 派之一是“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可见逻辑问题在哲学思维中的重要性 。

众所周知,逻辑学是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但是,“逻辑形式和逻辑规 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9](P192)“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 的总计、总和、结论”[9](P90)。换句话说,思维的逻辑规律是在人类亿万次实践中确 定下来和得到证实的认识成果,思维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反映。所谓客观逻辑,也就是赫 拉克利特的“逻各斯”(λογos,英语Luogic的希腊文词源),它有命运、尺度、一般 原则或规则、必然性、普遍规律等含义,是统治一切、永恒存在、贯穿于万事万物中的 普遍法则。透过赫拉克利特的带有某种神秘意义的话语,我们可以发现,古希腊的哲人 就已经开始对于客观逻辑的重视和研究了。

哲学要研究思维的逻辑,首先要遵从客观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哲学的逻辑前提是在 人类亿万次的生活经验中积累起来的,它内化为人类认识的逻辑规律和逻辑规则。形式 逻辑中的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蕴涵律以及三段论中的“格”,是人们在思维和研 究中应当遵守的规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的逻辑和世界的逻辑、生活的逻辑是 一致的。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哲学反映世界的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哲学逻辑与客 观逻辑的一致并不直接等同于科学认识的真理。

哲学和科学不同,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也有很大区别。科学讲求严格的实证性,因而 科学结论具有某种惟一性。哲学则不同,正如大哲学家和大数学家伯特兰·罗素在《西 方哲学史》序言中说的那样,哲学是介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因此 不能用科学思维的标准来要求哲学。哲学与科学本来就是两回事,当哲学与科学还不能 分清你我的时候,用哲学猜测代替科学研究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一旦哲学和科学有了明 晰的界限,就不能再用哲学的原则为科学研究划定框框,同样也不能用科学的标准来评 价哲学、否定哲学。这其中的道理,确如某些学者所言:哲学具有双重品性,既有科学 性,又有艺术性,哲学是科学理性和艺术灵性的和谐统一,它反映了人的生命中物质的 和精神的,实在的和空灵的,功利的和超功利的双重存在需求。[10]可见,哲学是遵循 自然世界、人类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自身规律但又不直接等同于科学逻辑思维的理性 反思,哲学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科学上,你不能说相反的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但在哲学上,诸如“一物存在又不存在”,“肯定即否定”,“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观之,则万物莫不无 ”等等,你却不能简单地判定其为错误。至于哲学史上那些著名的争论,在一定时期也 难以断定谁是谁非,有的甚至成为永远无法解决的历史公案。关于哲学上的“二律背反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作过详尽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自觉变革和改 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和功能。实际上,任何哲学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功能, 每一个哲学家总是企图通过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来这样那样地影响世人,以达到改变人 的生存方式的目的。哲学是人创造的,哲学必须对人有用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那么,哲学究竟有哪些作用呢?“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王国维的名言说得有一定道理。宗教哲学和某些传统形而上学宣称有上帝,有前世也有 来世,有天堂也有地狱,人是上帝的作品,因而人天生比其他动物高贵;人的灵魂不灭 ,前世的修行是今世的福祉,现世的作恶来世必然报应。这样一来,人的出身、地位、 价值和意义都不再成问题,这样的理论自然可爱之至,但那是骗人的,并不可信。现代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猿有共同的祖先,人的精 神依赖于物质肉体的存在,在自然属性上,人几乎一点也不比动物高贵。人活着需要吃 喝穿住,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界交换物质与能量;人死后回归自然,万事皆空,灵魂也归 于虚无。现代哲学不能无视科学的结论,不能像宗教哲学一样给人们编造美丽可爱的谎 言。那么,哲学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可否这样来理解:就物质存在的人而言,哲学不能比科学告诉我们的更多更好;但人 恰恰不是只有物质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精神存在比物质存在更能代表人的 本质和本性。伟人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人比一般的自然存在物 更高贵的地方,正是人的精神存在把人和动物最终区别开来。哲学不是告诉我们人的自 然存在或物质存在的知识,而是要为人的精神存在提供一个栖身的家园。哲学当然要关 注人的现实生活,要回答人类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离开现实的各种“冥思玄想”对人 没有意义。但哲学不能告诉人们任何生活的技巧,也不能直接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哲学 只能告诉我们某种生活的智慧,甚至只是告诉我们某种寻求生活智慧的方式和方法。因 而哲学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是非常间接的。哲学对人类的真正意义在于:如果没有哲 学,我们的人生将不再完美,我们的精神将缺少寄托,我们的生活将难以达到一定的品 位。这个道理对于个人来说也许并不怎么重要,但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就绝 不是一个小问题。“这既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而又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没有 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11](P 1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为自己的思想家的哲学成就而骄傲,亚 里士多德是希腊的骄傲,培根是英格兰的骄傲,笛卡尔是法兰西的骄傲,康德、黑格尔 、马克思、恩格斯是德意志的骄傲,孔孟、老庄、朱陆程王则是中国的骄傲。如果没有 这些思想的伟人,这些民族的文明将是另外一个样子,甚至世界的文明也将是另外的样 子。哲学是不具备任何具体功用但又能经常而长远地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认识工具。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加强精神文 明的建设,需要不断增强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不能不注意千方 百计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 维。”[12](P467)“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 ,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2](P46 5)可否这样说:在经济市场化和科技现代化的时代,为了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不 会因为市场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不会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前迷 失方向。而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合理化,就需要不断提升哲学的境界和人的 境界。

收稿日期:2003-06-02

标签:;  ;  ;  ;  ;  ;  

论哲学领域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