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1]2004年在《信息化化学学习的研究》文中认为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在化学教育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提出信息化化学学习这一概念,探讨了信息化化学学习的特征,分析了信息化化学学习给学习者提出的挑战,结合案例,研究了应对挑战的策略。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信息化化学教学的现状。本部分在肯定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化学教学中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整合,对“信息化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侧重于教师的教学模式研究,而缺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信息化化学学习。本部分从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定义入手,探讨了信息化化学学习的核心。认为,信息化化学学习方式的形成将是“信息化化学学习”的核心目标。并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学习方式等角度揭示了信息化化学学习的特征。 第叁部分,信息化化学学习给学习者带来的挑战。本部分从学习观、信息素养、学习方式与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化化学学习中学习者所要面对的挑战之所在。 第四部分,如何成为成功的信息化化学学习者。本部分针对信息化化学学习对学习者提出的挑战之所在,结合案例,研究了迎接挑战的策略:信息时代学习观的树立、信息素养的完善、信息化化学学习方式的形成、信息化化学学习策略的建构、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五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成功开展信息化化学学习。本部分探讨了教师主导作用对进行信息化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还结合教学案例,探讨了教师对学生信息化化学学习的指导与帮助。
王婧[2]2006年在《网络协同环境下化学学习成果管理和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日趋紧密。教育信息化应主要具备资源扩大化、任务协作化等特点。网络为学习者提供的信息千变万化,所以由此就带来有效资源抽取复杂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提炼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达到高层次适应,是教育信息化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关注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开发有价值的新型教学资源,特别是基于网络协同环境对化学学习成果作品进行管理,发掘和整合有价值的成果信息,形成扩大化的教育资源,同时采用相应的新型评价方式对基于网络协同环境的化学学习进行评价。 本研究对于与信息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选取化学学习成果管理和评价为切入点,进行了系统功能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探索。本研究旨在通过提供共享学习成果的平台,将化学教学需求与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发掘网络教育中有价值的学生学习成果信息,经过有效的管理整合形成扩大化的教育资源,并运用与网络协同优势相呼应的新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评价。 通过本研究设计的成果管理系统,学生个体提供的化学作品成果被纳入资源库后可为大家共享,并能在汇总的基础上进行重整和深化,最终通过各方的协作努力,为化学研究性学习搭建了适于学习成果交流和完善的平台。通过本研究设计的评价系统,引导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化学研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参与效果,运用新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有效评价。 同时,本研究还运用教育原理和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原理,基于系统功能进行了科学的教学设计,在上海市多所中学进行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开展和评价,最终达到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李琼[3]2012年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化学教学的特点和现状,以及信息化教学和化学有效教学研究而展开的。结合目前化学教学的现状与不足,笔者提出应用化学仿真课件来改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设想,并对其涵义、可行性、理论基础、教学特征等进行了阐述。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问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有效教学部分。包括有效教学的由来、有效教学的定义、有效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等。第叁部分: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部分。包括:化学仿真课件的概念、国内外化学仿真软件的发展状况、化学仿真课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现状、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的特征和作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可行性分析、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理论基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新课程理念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目标和原则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支柱等。第四部分:化学仿真课件的相关知识部分。包括:化学仿真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这部分详细讲述了《胶体性质探究》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两个化学仿真课件的设计和使用方法。第五部分: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研究的教学建议部分,该部分介绍了笔者如何将化学仿真课件应用于中学化学的有效教学中。第六部分:笔者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化学有效教学的展望。
张勇[4]2005年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时代的中学化学教学面临着两大改革浪潮的冲击与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和化学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其中,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是两大改革浪潮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把握整合的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是当前研究者和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选择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视角,在学习理论、化学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叁个领域的全面整合理念的基础上对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过程和应用进行了探讨。本文正文共包括叁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信息时代的化学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该部分综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概况,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概况、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概况。最后通过总结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过程模式研究。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第一节“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中明确了本文所研究的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在IITCI(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hemistry Instruction)框架中设计化学教学”主要探讨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首先呈现了一个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叁维框架(IITCI 框架),并对整合的叁个相关领域即学习理论、化学学科教学、信息技术的背景进行了梳理,最后论述了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两条基本原理和步骤;第叁节“化
杨晓丽[5]2015年在《信息化学科工具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化学实验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实验仪器不足、实验药品短缺、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极少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案例已屡见不鲜,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教师普遍工作压力比较大、信息化能力比较薄弱,鲜有教师将信息化学科工具整合进学科教学过程中。为此,本文以“信息化学科工具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目标将实验分为演示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叁大类,为了促进信息化学科工具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相结合,笔者分析了每一类实验的学习要点,并以经典的信息化化学学科工具——仿真实验室工具为例,结合仿真实验室以及不同类型的实验的特点,有效的选择将探究型实验与仿真实验室相结合,为了防止信息化学科工具在教学中的过度泛化使用,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方式选择依据,并以《酸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笔者设计了整合信息化学科工具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材料,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检验信息化学科工具整合进探究型实验教学中是否有效。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随堂测试以及开放性访谈叁种形式来收集整合信息化学科工具的教学效果,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将信息化学科工具应用于农村初中探究型实验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李佳, 郭艳艳[6]2004年在《试论信息化化学学习策略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既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化学学习空间,也给学习者带来了挑战:如何畅游于信息的海洋而不迷失方向?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学习条件,成为自已化学学习的人?信息化化学学习策略的建构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一、建构信息化化学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信息化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向我们展示
李莉[7]2004年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优势,将研究性学习构建在信息化环境下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这样一个极具价值的崭新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本文从理论层面上就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其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论文由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研究性学习应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走进学科教学。理论综述部分探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国外开展的“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文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化学教师开展此类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一般程序,正文最后提出了信息化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内容并设计了以“原电池”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文章最后提出了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的附录中提供了一些案例供研究和参考。
郑佳琪[8]2018年在《高中化学教学微视频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身处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多样化、个性化、资源化等时代特征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手段,都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研究提出的化学教学微视频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注重“学科育人”的思想,在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教学微视频的理论研究并不深入,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使用的化学教学微视频,内容较为单一,且质量良莠不齐。因此研究从化学学科特色出发,分析教学微视频的设计思路,以帮助化学教师梳理教学微视频的设计思路,促进这一新兴教学资源不断向前发展。研究围绕“化学教学微视频的设计”展开,以元素化合物主题的微视频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分为六大部分,具体研究情况如下:第一部分是论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要阐明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教学微视频的理论基础,界定研究的重点概念,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分析归纳;第叁部分分析微视频的设计维度,构建化学教学微视频的设计模型,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技术;第四部分对制作出的元素化合物主题的微视频进行案例的分析和介绍;第五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使用教学微视频的学生和教师进行测试、调查,了解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展望。经研究可得结论为:化学教学微视频的设计模型可以从设计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反馈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构建;针对每一环节的实际操作,从设计层面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设计策略,以突出化学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价值。同时,在化学教学微视频设计模型的指导下,实际制作的元素化合物系列的教学微视频在实践中得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化学教学微视频在增强“学科育人”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刘明[9]2016年在《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新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趋势下,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推动中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翻转课堂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将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其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具体教学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高中进行了深入的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首先,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指导;其次,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教学特点,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再次,将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应用于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测量;然后,统计实验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研究改进策略,期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达到更好的效果。本研究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方案主要包含“前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实验测量、数据统计、后期分析”六个阶段。前期分析包含“分析方案的设计、化学课程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设计包含“教学模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验主要采用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选取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比较研究;实验测量包含“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学满意度、学生成绩”;数据统计与分析主要是通过EXCEL、SPSS将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实验数据在时间轴上做“横向”和“纵向”分析,并做差异显着性检验。实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翻转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都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
邓峰[10]2007年在《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现行化学新课程,尝试构建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同时对该模式与传统化学模式、化学学习、化学表象、化学思维、化学探究能力的关系作相关探索。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建模的思路,大致分为四部分:(1)选模——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建模的教学目的,并选取广州市两所高中(广州市47中与花都区新华中学)实施教学与科学探究辅导工作,以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即预做实验);(2)建模——对教学案例做深层次的分析,结合其特征确定关键词,简要地表述新教学模式(“6S”与“10C”两个子模式)的含义;(3)用模——再次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承担高二年级两个化学选修班(实验条件平行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为选修模块4中第叁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并根据教学实际对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检验与修改,其中在实验班、对照班分别以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施教;(4)评模——结合相应的量表与问卷等研究工具调查师生对新模式的态度,并通过前、后测的方法研究新模式对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学习兴趣与态度、概念理解、元认知水平及图像技能的影响情况。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开放性问卷与量表相结合)、访谈调查法(半结构性访谈与个别访谈相结合)、观察调查法(参与型观察与非结构型观察法相结合)、口语报告法;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与国外研究接轨,并弥补有关领域的空缺——手持化教学模式研究是目前国外关于教学模式方面研究的主流,但在具体化学学科的应用并不多;(2)基于理论建构与案例应用两个层面,一定程度上拓展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国内虽不乏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网络化化学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对于将手持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尤其是新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科学”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非常罕见;(3)首次实现手持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化学教学绝大多数建立在定性教学的基础上,如教学手段常为定性演示或探究实验等,而相对缺乏以手持技术作为定量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4)进一步将手持技术作为化学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国内有关研究大多倾向于将手持技术作为探究工具使用于课题探究,而较少探讨手持技术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等认知领域的问题;(5)通过定量数据与定性材料综合分析学生与化学教师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与感受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帮助——国内非常缺少数据表明师生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概念理解与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6)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有关量表的编制及其信度与效度的分析,以及一些较高级的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信息化化学学习的研究[D]. 李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网络协同环境下化学学习成果管理和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王婧.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研究[D]. 李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4].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 张勇. 四川师范大学. 2005
[5]. 信息化学科工具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晓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 试论信息化化学学习策略的建构[J]. 李佳, 郭艳艳. 当代教育论坛. 2004
[7]. 信息化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初探[D]. 李莉.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8]. 高中化学教学微视频的设计研究[D]. 郑佳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9]. 翻转课堂在高中化学的应用研究[D]. 刘明. 河南大学. 2016
[10]. 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D]. 邓峰.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有效教学论文; 化学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翻转课堂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