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变动的特点及影响_工人阶级论文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变动的特点及影响_工人阶级论文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当代中国论文,队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04)03-0024-05

近年来,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已成为理论界颇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总的来看,目 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人阶级变化的一系列表现,而对其种种变化的特点及广泛深刻的 影响则少有论及。笔者认为,只有对工人阶级变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进行综合考察与 剖析,才能全面完整而科学地把握其变化和发展趋势。这是关系到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和 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当代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是指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为生,处于领导 阶级地位的劳动者所形成的阶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阶级基本上就是工人、农民 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内部结构也比较单纯,且界限清楚,长期固定不变,这其中以产业 工人为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知识分子曾长期被划入资产阶级之列)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阶级( 层)结构发生了迅速而显著的变化,其中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工人阶级分布日趋多样化,内部亦日益明显分化为众多的阶层。随着改革开放和市 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传统国有、集体企业外,工人阶级大量向私营 、“三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流动。据统计,1991年底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有2491.5万 人,到2001年底达7474.1万人,而同期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则从10664万人下降至7409万 人[1][p140、p128]。同时,传统产业的萎缩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第三产业的从 业人员激增,且已超过了第二产业。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是70.5 ∶17.3∶12.2,而2001年这一比例则变为50∶22.3∶27.7[2][pp118-119]。这些变化使 得工人阶级由以前相对固定、单一的状况日益分化为众多的阶层,如普通劳动者阶层、 企业管理者阶层、社会管理者阶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知识分子阶层(各 类专业技术人员),或谓之曰“蓝领”、“白领”阶层。此外,从不同角度观察,又有 所谓国企与私企工人之分(包括乡镇、私有、“三资”企业),企业内与外来劳动者之分 (包括农民工),“在岗”与“下岗”工人之分,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贫困者群 体之分。

2.内部各阶层间利益和矛盾更加复杂与多样化。虽然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不 同阶层之间有着利益矛盾。从矛盾的性质和内容看,这些冲突不仅表现在经济收入、物 质生活上,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权利以及精神需求和心理上,凡此种种亦可概括为物质利 益矛盾、政治利益矛盾和精神利益矛盾。其中,物质利益矛盾是最基本的利益矛盾,政 治利益矛盾是物质利益矛盾的集中体现,精神利益矛盾反映了物质和政治利益矛盾。随 着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这些差异和矛盾冲突将日益明朗化、复杂化。从 矛盾主体来看,在不同的个体之间、集体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都可能存在利益矛 盾。这其中,普通工人与企业所有者、社会管理者之间、“在岗”与“下岗”之间、高 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的利益差别和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生产工人对企业高层管理 人员(厂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的认同程度最低[3][p119]。

3.就业方式、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及就业观念、阶级意识、主体意识的变化。随着计划 经济体制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家人”、“铁饭碗”的单一 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被破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全社会普遍的聘任制、合同制的市场化契 约化的劳动关系,以市场为中介,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已成为广大职工参与经济活动的 主要形式。这既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自立自强的就业观念和竞争意识,也容易产生就业 的无保障感,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企业内部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的不完善, 职工群众的民主管理权利的不落实,甚至被削弱,从而造成一般工人群众较为普遍的失 落感和雇佣意识、自我意识、小群体意识的上升,而阶级意识、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 则大为下降。许多普通职工认为自己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无保障,就业就是为了谋生 ,一切都是为了挣钱,“主人翁”实际是“主人空”[3][pp69-70]。

4.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由于不同阶层利益差别的存在和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理 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现象。在面对国家、集体与个人,长远与 眼前,全局与局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现实问题的选择和追求上,都会受到各种各 样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抉择。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党团员 比例合计高达45.45%的职工队伍中,选择“实现共产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而奋斗”作为最高人生理想的比例仅为29.42%,与198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下降了 40.48个百分点,而选择物质财富、美满婚姻、幸福家庭、稳定生活等内容的比例大幅 上升,价值观念呈多样化趋势[4][p159]。

5.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特性更加突出。随着工人阶级整体科学文化水平的 提高,尤其是“白领”阶层的不断扩大,使得工人阶级队伍的知识技术构成不断优化。 据统计,1978年,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总数、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是7451万人和434.5万人,2000年则分别是7878万人和2165.08万人[1][p118、p690]。两相比较,专业技 术人员增加了4.98倍,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也由5.83%增加到了27.48%。据 估计,大约在2010年或稍晚一些,我国白领阶层人数将开始超过蓝领阶层[5][p50]。这 种变化表明,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明显加快,知识分子正逐渐成为工人阶级中代表先进 生产力、占主流和主导地位的构成部分。

6、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基本素质和现代意识不断增强。1978年,全国工人总数为 1.2亿人,2000年达到2.7亿人,加上进城的农民工,总数近3.5亿,是改革开放前的近 三倍,占城乡从业人员的50%[6][pp30-35]。而且,随着工人阶级与现代生产力更加密 切的结合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结构更加优化,素质更加提高了,驾驭现代科学技 术、把握先进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能力也空前增强。与此同时,自由、民主、平等、法 治的观念,市场观念,竞争意识,自主、自强的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 的思想在当代工人阶级中增强和普及。

二、工人阶级队伍变化的特点

总的来看,工人阶级的变化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产生社会分工,并进而导致新的阶级(层)的产生[7][p 6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持续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 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得工人阶级内部由以前清一色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下的员 工,分化为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集体、“三资”、私营、乡镇企业)相联系的众多 群体,由过去国家统一包下来的“铁饭碗”变成了竞争上岗的合同工,并由此而产生了 “下岗”、“失业”群体。“十五”期间,每年城镇需安排的就业人数将达到2300万人 左右,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达1500万人[8][p3]。这些因素使得阶级队伍内部阶层之间 、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差距悬殊。

2.工人阶级队伍的分化是一种经济上、职业上的分化,而不是政治上的分化。如前所 述,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不是阶 级斗争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的结果,而不是政治运动的 产物。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区别主要依据和表现为职业、岗位、劳动关系、经济收 入等此类方面的差别,而在政治权利和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工人阶级内部的无论 哪一个阶层或成员,他们都同样是社会主义劳动者。

3.工人阶级的变化是全面的、深刻的、多元化的。这些变化,在广度上,是全局性的 ,涉及到工人阶级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深度上,变化是深层次的,深入到阶级内部 结构、阶级价值观层面;在变化的趋势上,是多元化的。多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是多方 面的。其一是职业和阶层的多元化。工人阶级不再是固定于某一产业、行业的职业单一 的阶级,而是包括了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宽广的劳动者阶 级。而且,多元化不仅体现在阶级内部的各个阶层的职业定位上,也体现在阶层成员职 业身份的变动性和重叠性上,不少成员拥有双重或多重职业身分。这其中,特别是与市 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联系密切的阶层发展很快。其次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虽然工人阶 级整体上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的价值观,但从具体来看,一般层次的价值 观更倾向于淡化政治色彩,倾向于世俗化、平民化,由己及人。其三是工人阶级来源渠 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处于其中的人们都会受到 严格的身分界限的约束,使得整个社会结构缺乏流动性,工人身分的获得通常是来自于 国家计划招工、分配和工作调动。如今,这种渠道已不是工人阶级来源的主要渠道,而 大量的、主要的是来源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的自主招聘,以及从农村涌入城市 的农民工。到2002年11月,外出务工的农村流动人口超过9000万人,而且今后几年内, 每年新增外出打工农民不少于800万人[8][p5、p263]。

4.工人阶级内部变化的不平衡性。由于行业特点和单位、地区条件乃至个人竞争力高 低的差异,导致阶层之间、阶层内部群体或成员之间的不平衡性。这主要体现在财富和 收入、知识与技术水平、权力和社会地位、阶级主体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发展。 从收入来看,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仍具有垄断特点的行业,平均劳动报酬高 于传统产业。如2001年,金融保险、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电力煤气供水、邮电通信业 依次位居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前四位,而采掘、建筑、批零贸易和餐饮、农林牧渔业则 依次位居平均工资的后四位。金融保险业者的工资是农林牧渔业者工资的2.84倍。[2][ p149]即使是同一行业,由于单位所有制性质、效益或地区的不同,工资收入也有明显 的差别。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以知识分子、管理阶层为最高,普通工人次之,农民工最 低;“三资”企业职工最高,国有企业次之,私营、乡镇企业又次之。就社会地位的评 价来看,调查显示,公众认为社会地位最高的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单位负责人等,最 低的是农民和低级服务人员[9][p100]。从阶级主体意识来看,客观地说,整体上较以 前有所下降,不过各阶层之间还是有差别的,阶级主体意识的高低往往与受教育程度、 政治身分、工作单位的所有制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知识分子、管理阶层高于普 通工人,党员工人高于非党员工人,国企职工高于“三资”和私营企业职工,而农民工 最低。

三、工人阶级队伍变化的影响

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 双重的,既有值得肯定的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负面因素。

1.积极影响。首先,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高,增强了其社会主导阶级的地 位和作用的发挥,尤其是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转 变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培养现代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阶级先进性。工人 阶级阶层的分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 。其次,当代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实质就是从高度集权的政治权力对人力资源的 强制束缚,转变到根据市场需要对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也就是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 人的解放,从而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 展要求相适应的阶级队伍和劳动者大军,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发展战略的实施。第三,多元化的劳动关系和分配方式的 形成,使广大职工的利益被分散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单位中,改变了过去因集中于 国有单位,而在利益问题上容易导致“共振”的被动局面。因此,利益的分散与多元化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第四,工人阶级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自由、民主 、平等、法治等现代意识的增强和阶层的多元化,造就了众多的利益主体,形成各阶层 的独立意识及利益诉求。这些变化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政治民主化,更有利于中国共 产党的党的建设的现代化。

2.不利因素。第一,阶层分化和利益冲突的加剧,可能导致内部矛盾的复杂和尖锐, 从而降低阶级内部的凝聚力,影响内部团结,削弱战斗力。第二,贫富差距的拉大,贫 困群体的扩大,尤其是因权力、行业垄断、特殊地位和政策产生的分配不公、权钱交易 ,会导致社会公正和法治秩序遭到践踏,搞乱了人们的思想,阻碍劳动积极性的调动, 并滋长违法乱纪行为,败坏党和政府形象,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第三,阶级 来源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普遍的市场化、契约化的劳动关系,在一定时期,特别是民主 法治不健全,广大工人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阶级主体意 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严重下降和衰退,而雇佣意识、小团体观念、个人利己主义、 小农思想则会增强和蔓延,从而影响工人阶级先进性的评价及其领导阶级作用的发挥。 第四,工人队伍向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发展,给党对工人群众的教育和党的基层组织建 设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已出现了大量的空白。

总之,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变革,采取正确对策,引导工人阶级队 伍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有利的作用和影响,尽力缩小和避免变化过程中可能 产生的消极影响。

标签:;  ;  ;  ;  ;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变动的特点及影响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