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的视角看中国农业科技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科技论文,视角论文,状况论文,农民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状况,已有的材料往往多是官方机构的统计,而从最基层的农民的视角看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从农民的视角反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的状况,对于研究和制订正确的农业科技政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研究方法及被调查对象的概况
为了了解中国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科技推广的看法和需求,为制定科学的农业科技政策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中国农业科技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研究”项目组于2004年7月至9月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暑假回乡的学生开展了“农民眼中的中国农业科技状况大型调查”,调查区域遍及中国除港、澳、台和西藏之外的各省市广大农村地区,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2份,问卷有效率为90.2%。调查对象为农户户主;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本调查的特点是:从中国最基层农民的视角,反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农户户主的年龄分布为:26~55岁者占78.5%,25岁以下和56岁以上者分别占11.3%和10.2%。户主的文化程度状况是: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29.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5.3%;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者占21.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6%。被调查的农户中,四口和五口之家占总数的56.6%,三口至六口之家占总数的88.5%,而一口至两口及七口以上的家庭只占总数的11.5%。
被调查农户中,家里有人外出打工的农户占48.2%,没人在外打工的占51.8%;出外打工者农忙时回家的占45.7%,不回家者占54.3%。农户实际耕种的土地面积在0.1~5亩之间的占50.5%,加上5.1~10亩之间的农户,则达73.4%;10.1亩以上的占22.9%;未耕种土地的占3.7%。可见,农户所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多数都处于10亩以下的小规模经营状态。被调查对象主要从事的职业状况是:从事种植业者最多,占59.2%;外出打工者占11.1%;从事养殖业者为9.1%;而从事贸易批发零售业、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的户主比例分别为3.9%、3.7%、3.3%、2.4%和1.9%;其它行业占5.3%。
2002年家庭年毛收入在1000~3000元的占16.5%,在4000~6000元的占23.9%,在7000~9000元的占23.4%,在1~2万元的占22.3%,2万元以上的占9.5%,少于1000元的占4.4%。可见,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态。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36.6%是粮食种植,超过三分之一;26.6%是外出打工;16.9%是其它非农行业(如建筑/餐饮/经商批发零售等);12.8%是种蔬菜、花卉、果树;9.7%是养殖业;1.1%是农产品加工;0.3%是药材种植。可见,除了种粮食外,农户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有外出打工和从事其它非农行业经营,农户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农业不再是维系农民生存的唯一方式。
二、农业科学技术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
(一)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看法
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1.农民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同程度
调查中,在回答“科学技术对致富奔小康是否有作用”的问题时,认为有作用和十分有用的户主占73.7%,认为有点作用的占20.3%,两者相加达到了94%;认为没有什么作用的占5.8%,认为有反作用的仅占0.2%。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被农民所认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农业的发展已由资源约束型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型,由解决温饱问题变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这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看到科技成果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增加产量和收入,因此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普遍持认同的态度。
2.农民对于学习农业新技术的态度
在是否想学农业新技术的问题上,回答想学和不想学的户主分别占69.4%和30.6%。在想学者中,想学的原因,42.0%的人是因为多学一门技术总比不学好;33.1%的人因为觉得搞农业效益也不错;因为对学农业技术有兴趣、可以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其它原因的分别占13.4%、6.5%和5.0%。在不想学习者中,不想学的原因,39.2%的人认为是因为搞农业不赚钱;22.5%的人不想搞农业而想打工;因为没有什么资金、农业技术难学难掌握、搞农业就是干苦活没有什么可学的、技术上的事找专家就行分别为9.9%、8.9%、8.2%和5.1%;其它的占6.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多数农民认识到农业新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学习农业新技术的愿望;另一方面,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并不高,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从而难以调动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各种收费和摊派,农民负担沉重,使许多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宁肯离开家乡去打工,当然不愿学习农业新技术。三是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有一种“庄稼活不用学”的思想观念。
3.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主动性
在决定是否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问题上,主动采用者仅为29.7%;有50.8%的农民是在看到别人用的好时才采用的;受广告影响而想试一试者占12.9%;也有4.1%的农民是因为不得不采用。可以看出,多数农民在应用农业科技方面还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惧怕风险。因为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非常小,同时经济实力单薄,几乎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而规避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观望,等第一个成功者的出现。原因之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水平的限制,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缺乏了解,因而主动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就降低。
(二)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基本情况
1.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要种类
本调查从农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新技术和现阶段实际采用的技术的比较来探讨这个问题。调查表明,农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新技术及其产品依次为:栽培新技术(占27.8%),交通运输、餐饮、贸易批发零售、建筑等非农业方面的技术(占16.3%),养殖新技术(占15.0%),动植物新品种(占14.2%),而农产品加工、农机、化肥、农药和农膜等诸种新技术或新产品所占比例分别为7.6%、6.7%、6.0%、5.8%和0.6%。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实际上所采用的技术最主要还是化肥和农药,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栽培新技术、农机和农膜分别排在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动植物新品种和养殖新技术的采用排位更靠后。可见,农民实际采用的农业技术及其产品和他们希望得到的新技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农业科技成果的储备和产出严重不足,可提供的农业新技术及其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来源渠道
调查显示,农民采用的农业新技术来源渠道的排列顺序依次是:亲戚朋友、政府推广、村里的示范户、出售者推荐和推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自己去乡农技站咨询、与外地科技部门联系。可以看出:在我国农民获取农业新技术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首要作用的是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关系基础上的亲戚朋友关系,而超脱于狭隘的血缘和婚姻关系的、适应于所有农户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政府推广却退居第二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业科研机构并没有成为农民心目中主要的农业新技术的来源渠道。
3.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各种不同来源渠道的信任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有75.5%的人买到过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假饲料、劣质农机等假冒伪劣农业技术产品,而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只占24.5%。因此,农民对农业新技术存在严重的信任问题。在回答“对从何处获得的新技术最信任”时,排第一位的是亲戚朋友,其次是科技示范户,而乡农技站、乡政府或村委会、科研院所下乡、供销社生资部门、一些相关企业推广的分别排第三、四、五、六、七位。可见,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来源渠道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经验和教训决定了他们对于不同来源的新技术的信任程度不同。农民相信他们最亲近的人,而科技示范户能够创造眼见为实的效果,这两者都使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比较小。农民对一些相关企业推广的新技术信任度最低,这与一些企业的行为还很不规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科研院所下乡推广的新技术,农民对它的信任程度排在第五位,这应该引起相关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
4.农民在使用新技术失败时采取的补救办法
调查中发现:在回答“采用农业新技术时,因为没有把握好技术而赔钱时怎么办?”的问题时,主动寻找原因、自己摸索成功经验者占31.2%;到使用该技术成功者那里请教者占28.5%;找农技人员帮忙者占17.5%;有16.3%的人会放弃新技术,转而使用老办法;找技术提供方算帐的人只有4.5%。可见,多数人倾向于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决定放弃的人还是占少数。同时,在农村中树立成功典型有助于新技术的传播和降低失败的损失。
5.采用的新技术其经济效益开始下降时采取的办法
当以前采用的技术的经济效益开始下降时,有45.7%的人认为曾经尝到甜头,会继续寻求其它效益好的技术;有22.3%的人会努力在老路上改进;有18.2%的人想先将就着,比不采用强;有13.7%的人想放弃不用,不干了。可见,多数农民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尝到了甜头,愿意继续寻求新技术或改进现有技术。但是,也有部分农民产生惜本、观望、从众、惧怕风险等心态,在冒险使用新技术增收与沿用老技术稳定收入的选择中,往往首先选择后者,甚至可能放弃。
(三)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因素及遇到的困难
1.影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因素
在调查中,影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技术的真假(占25.5%)、市场风险(占21.8%)、收益(占19.9%)、本钱(占17.7%)、市场信息(占7.4%)和文化水平(占6.5%)。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科技市场的严重不规范,导致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假技术充斥市场,是制约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第一因素。面对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换,以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在采用农业新技术上面临更大的风险,承受更高的机会成本。不少农民在权衡各种机会的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放弃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也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遇到的困难
在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认为有难处者占92.0%,其难处主要在于:没有或缺少本钱(占23.6%);有失败的风险(占21.4%);技术难学会,难掌握(占14.7%);搞农业不赚钱,所以不想采用(占13.5%);种植或养殖规模太小,效益不大,懒得去折腾(占13.0%);怕被人骗(占12.0%)。可见,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科技本身在应用上具有波动性和风险性,还由于大多数成果与生物有关,导致成果转化周期长,许多农业科技本身采用的难度大,等等,构成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难题。
(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民所关注的各种问题中的位置
在调查中,认为“改善农村现状方面最重要的一项措施”依次为:减轻农民负担(占38.6%),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占32.3%),农民教育(占14.5%),实行村民自治(占6.0%),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占5.9%),其它(占2.7%)。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减轻农民负担,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则排在第二位。可以推测,在农民的负担确实得到减轻的情况下,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就可能上升到更高的位置。
(五)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在问及“周围的富裕人家致富的主要途径”时,有71.5%的人认为致富的主要途径是外出打工、经商,从事运输、餐饮、农产品加工,即通过从事非农产业致富。只有28.4%的人认为是通过种地、养殖的方式致富。可见当前农民收入增加的部分,其来源渠道主要不是靠农产品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而是靠从事第二、三产业获得。目前农村资金外流高达20~30%,流向城市的资金约占农村资金的24%,农业向非农业的资金外流率达70%。一方面农民人均收入和生产投入水平低,另一方面又有原本不足的农业资金大量外流,使农业所需要的资本、物资和装备更为不足。因此,农民对农业科技及其产品虽然有一定的需求,但并不迫切。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在供求、传播和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条对策建议:
(一)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
农民把减轻负担放在“改善农村现状方面最重要的一项措施”的首位,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农民的负担沉重,加上农业的比较利益偏低,农户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使农民在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问题上,既缺乏经济实力,又没有多少积极性,其结果是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有效需求。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缺乏动力的状况如果长期延续下去,必将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加入WTO以后更是如此。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以提高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
(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的带头人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采用。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户户主中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及其以上者仅占25.4%。由于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吸收采纳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在我国农村,农业科技示范户具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周边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的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大力培养和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发展。
(三)科研机构要生产和推广适合农村需要的科技成果
目前,农民实际采用的技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新技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说明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政府必须制订明确的政策,指导公益型农业科研机构把研究的重点由片面强调发表农民看不懂的外文文章转移到解决我国农村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上来,生产和推广适合于农村需要的科技成果。同时,农业科研机构在我国农民心目中的可信任程度比想象中的要低。因此,还必须规范农业科研机构的推广经营行为,使之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采用成本低、风险小、成熟过硬的、农民信得过的新技术。
(四)规范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推广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在我们的调研中,有四分之三的户主在购买农业科技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这种经历对于心理比较朴实、但是缺乏经济实力和没有承担风险能力的农民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其直接后果就是使农民对农业新技术产生怀疑心理和不信任感,从而成为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心理障碍,严重地阻碍农业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传播。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广传播农业新技术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和管理,加强诚信建设,规范农业技术市场和农业推广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传播和采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适当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是以农户的小规模、分散式的经营模式为主,而采用农业新技术又必须付出较多的成本,还有上当受骗的风险,可能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因此很多农户觉得没有必要在采用新技术上去“折腾”,而宁愿采用传统技术聊以对付。如果将经营规模适当扩大,由于规模效益所致,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就会显著地降低,从中获益的可能性可能加大,这样才能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动力,也才能使我国的农业在来势凶猛的国际竞争面前不至于难以应战。因此,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维护稳定和适应现代农业要求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适当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以提高我国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