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融媒体时代媒体信息传播的变化论文_许可亮

浅析融媒体时代媒体信息传播的变化论文_许可亮

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作为新闻媒体工作者,今天该怎样做好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有意义。从新闻传播层面而言,我们尤其要通过传播思维的创新来重新调整发力的方向,从而使我们的信息传递和新闻报道更加精准有效,也更有传播价值。

一、"快"是信息传播的第一价值

"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的发布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快捷,诸多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变的十分敏捷。

在诸多突发性事件信息传播中,主流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总是赶不上自媒体的发声速度。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发生,一名网名为"小蚂蚁的大蚂蚁"及时通过新浪微博发布了现场坠江视频,之后北京青年报进行官方核实并发布消息,新华社重庆站之后也进行及时发布"10月28日电(记者陈国洲)记者从重庆市交巡警总队获悉,10月28日上午,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大巴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掉入长江。目前尚不清楚大巴车上乘客数量,伤亡情况不明"。

融媒体时代,人人都会是消息发布者,自媒体之所以会成为"第一报道者",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今天的民众普遍具有了主动的传播意识。新闻发布原本是媒体人的专属工作,现在很多网民抢先干了。新闻从来都是先由媒体权威发布的铁律正在被逐渐打破。

第二是今天之所以形成主流媒体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和网络主导的民间舆论场,主要原因就是自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领跑者、扩散者和网上舆情的生成者。

无数个现实告诉我们,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体现出快的价值。虽然自媒体的快存在着许多信息不实和片面性、待求证等问题,但我不可否认的是信息传播快的价值。

作为主流媒体,无论是消息的及时披露,满足民众的第一知情权,还是抢占舆论先机,提升媒体引导力影响力,都应该着力打造新闻的"第一信源"和"第一解释权"。

对此,首先应该改革新闻消息发布的规则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于一些突发性事件,由于受到自媒体、社交媒体的速度挑战,传统媒体开始调整思路借助新媒体率先发出权威的声音。但是,对于民众关注的其他新闻性较强的信息,包括时政要闻,大部分传统媒体依然没有打破"电视先播、党报先登"的惯例,不愿冒着风险让自身的新媒体平台第一发声。在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央视提出"独家微视频先发布,《新闻联播》再传播"的理念,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其次要改变一味的注重和追求效果报道等传统的宣传思维。融媒体时代,新闻常常是发生报道、即时报道、滚动报道和过程报道,新闻不是非要等到有了官方结果方才发布。

二、传播的原生态

自媒体传播除了信息发布的快,还有一个特点是原生态。原生态传播在一些社会新闻和突发性事件中尤其显示出它独特的新闻价值。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网民用手机拍摄上传的还原地震发生时各种景象的第一手视频超过3000条。震后一个月,新浪博客推出了一档"汶川地震纪实"节目。这是一部用网民提供的视频素材串连起来并配上音乐而做成的新闻专题。按专业的标准去看,图像是不清晰的,内容是碎片化的,情节是不连贯的。但是,作为地震发生时原始记录的各种瞬间视频资料极为珍贵。那未经修饰和不可复制的真实的画面,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原生态呈现,特别是原生态的视频,在今天的信息传播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突发新闻现场的原生态记录,更是可遇不可求。原生态的信息资源用得好能带来正能量的传播。当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也有一些原生态信息一时真伪难辨,容易引起网民围观,引发意想不到"网络舆情"。

作为主流媒体,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如何让自媒体生产的原生态内容为我主流媒体所用,成为新闻报道的有益补充,而不是片面地加以否定或排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此,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首先自媒体生产的具有传播价值的原生视频或图片,正在成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组成部分;其次原生态新闻资源或许不符合专业标准,但适度的选择使用,不仅不会损害新闻专业,相反因为原生态信息资源不加修饰的真实和不可复制的珍贵将会给报道增添亮色和看点,传播效果反而更佳。

三、 "UGC"正在影响着新闻的信息传播

"UGC",是指用户生产内容。在当下融媒体时代,信息爆炸流已呈现常态化,专业媒体已无法承载巨量的信息发布,信息传播开始进入用户生产的时代。早在几年前,英国BBC社交网络媒体编辑部每天发布的信息中,就有40%是由公众提供的。在我们身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微博"、"微信"更是将"用户生产提供内容、媒体传播发布"更是常态化。

信息生产与发布模式所发生的这一微妙变化,意味着有一部分新闻"原料"不一定要由媒体生产,也可以由网民生产或者提供,媒体只要做好"加工"。其实,新的形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媒体的成本投入,让网民、用户成为信息采集的生产力,从而丰富了媒体的信息来源和新闻报道的素材。

当然,作为主流媒体,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使命和舆论引导职责,不可能完全沿习商业媒体的运作思路,但能以正面的思维和眼光看待并选用这样的新闻素材,有所取舍,拿捏得当,则将会给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带来一种新的气象。

四、新闻需要"打动"而不只是"告知"

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居于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无论是信息发布还是新闻宣传,采用的都是告知思维。而今天的受众,除了想知晓信息,更需要信息交流和情感传递。因此,媒体需要改变原有的传播理念,要用"打动思维"取代"告知思维"。所谓打动思维,就是媒体发布的新闻,用户一定会看,非看不可,看了还要点赞、评论和分享。

所谓打动思维首先是要改变媒体人做新闻时那种简单化的表达和"差不多"的思想,将新闻当作一个产品去精心制作,在用户体验上力求做到极致。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是多维立体呈现,这其中音视频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打动思维离不开讲故事。时下很多媒体提出了"做有深度和温度的新闻"的口号,那么对思想和情感最有效的表述方式就是讲故事。有些新闻为什么能够让人过目不忘,其中多半是以故事化存在于人的记忆中。讲故事的过程常常就是情感传递的过程,讲故事能够直抵人心。2017年央视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文字与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朗读来展示各种各样精彩动人的故事,通过文字来抒发每个人内心的情感。《朗读者》体现了当下最流行的一个词:情怀;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理念:新闻不仅是用来传播的,更是用来感受的,是感受式传播与沉浸式体验的有机结合。

五、信息发布是传播的开始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做新闻总是注重生产过程,而忽视传播环节。即:对新闻选题、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审核往往倾注了十二分的精力,而对新闻发布后如何做好推广、扩大报道的影响力等等考虑甚少。

当下的融媒体时代,信息渠道多样化、消息角度多种化,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普遍存在缺乏"五个力":

一是引爆力,如何把一个好的新闻资源变成成人人皆知的爆炸轰动新闻。

二是发酵力,如何提升对信息的分析、跟踪和传播塑造的把控能力。

三是线上和线下的推广力,如何通过新闻资源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线下活动从而延续新闻的影响力和后续传播力。

四是扩散能力,如何将传播变的更加多样化,传播途径的多种化。

五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力,如何不是单一的发布消息,更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加强新闻信息的互动以及对用户的传播管理和情感共鸣。

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新媒体的最佳传播效果常常不是在一个平台上发布新闻所产生的影响力,而是体现在网络上不断的分享所带来的扩散效应。可以说,有分享才有传播度,分享能力检验一个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多年的新闻媒体工作经验,在今年依旧要以开明、开放的心态正视当下媒体形式的不断变化。

我们不仅要重视它们,更要去研究、融入它们的传播特点和手段,让我们的主流媒体声音通过它们的不断分享而实现新闻的二度、三度传播和多维度、多角度、多时空的扩散。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育德街38幢304匡金平13575702358

论文作者:许可亮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尚品》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  ;  ;  ;  ;  ;  ;  ;  

浅析融媒体时代媒体信息传播的变化论文_许可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