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音乐的传承、舞台与演变_文化论文

台湾音乐的传承、舞台与演变_文化论文

台湾音乐的传承、分期与流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之一隅,就历史考古而言,早在冰河时期,台湾与大陆乃一体相连,后来才有了海水相隔,而成为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乃属中国之领域。就人文而言,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其岛上居民除少数土著外,大部分来自大陆,尤以东南沿海闽粤间之漳州、泉州与潮州地区的移民为多。因而在生活习俗方面均保有我华夏民族固有之传统,尤以汉民族为甚。其在音乐方面则大部分亦为中华文化之传承。

在台湾的东部,1968年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之八仙洞,曾发掘出土了不少属于中国大陆系统旧石器时代的残存器物,经定名为“长滨文化”。在台湾的西部,1975年台北八里乡淡水河口发掘新石器时代之石器、陶器,以及与我商周时期类同之青铜器等,经定为“大坌坑文化”。此外如台北圆山之“贝冢”,南部高雄之“左镇人”等,据查考均与大陆“龙山文化”有关。日人鹿野中雄在一篇论文中亦谓:“台湾先史文化的基层,是中国大陆的文化”(注:黄富三、曹永和合编《台湾史论丛》第一辑,台湾众人图书公司,1980年4月出版,P.11~13。)。文化包含之层面甚广,就音乐方面言,亦复如是。

由于近400年来台湾屡受外族之侵略与占领,其音乐文化受外来因素之影响,加上时代之潮流趋势因而发生流变,是所必然,本文将就此予以阐述。

流传于台湾的三大类音乐

流传于台湾的音乐大体有中华传统音乐、由荷兰入侵而开始传入的西洋音乐与原住民音乐三大类

(一)中华传统音乐

中华传统音乐惯称国乐(注:国乐一词起自民初,与“国画”、“西画”同时被国人所沿用。大陆今称“民乐”(即民族音乐)。),笼统而言,即凡以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者均属之。

国乐之传入台湾,诸文献鲜知其确切之时间。我国崇尚礼乐,自古祀乐即甚发达,据以推测,自明郑时期有大量移民开始就已随之带入。但那时并未具什么规模,直至清领时期才渐有稍具规模之乐队产生,当时多称某轩、某园、某社。而这些今人所谓之乐团(队)多由地方人士所筹组,并在迎神赛会或地方喜庆时参加演出。至於官方祀祭与祭孔或迎官宴飨所用之乐团,则起自清之顺治年间(钦差大臣沈葆桢与总督李鹤年奏建祠,庙起始)(注:蔡相煇《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引连横《台湾通史》卷22),台原出版社,1989年初版,P.18。)。

依据《台湾省通志》记载,台湾早期之国乐概分“雅乐”与“俗乐”两种(注:《台湾省通志》卷6,学艺志艺术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年6版,P.39。)。

1.雅乐概分“圣乐”与“十三音”两项:

(1)圣乐:圣乃指至圣先师孔子,此乐为祭孔释奠之用乐。使用乐器按我国传统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编成。十三音又称十三腔,因使用十三种乐器而命名。其使用乐器乃由三音(三面小锣)、叫锣、鳄铎、双音、饼鼓、檀板、笛子、胡琴、萧、琵琶、管、笙、三弦等所组成。多用于祀典或喜庆丧礼,编成行列在行动间演奏。

2.俗乐:多为娱乐所用,其中包括南管乐、北管乐、叶音、大鼓阵、采茶乐、庆吊乐等六种。南北管乃传承中国大陆者,其馀四种乃由当地之传统发展而成。叶音类似雅乐中之十三腔,传自泉州,常用于迎神赛会。大鼓阵系当地原始之乐,仅用锣鼓两种乐器,为伴舞之乐。采茶乐多为粤籍客家人士用於伴唱山歌、情歌与劝世歌。庆吊乐则用於婚丧喜庆,除锣鼓外亦加入管弦乐器。

(二)西洋音乐

简称西乐,早在荷兰入侵时传入,先是由传教士散播於教堂,其时多为宗教音乐。至日据时代则渐趋於民间及学校,至抗日战争胜利后而更广更盛。

(三)原住民音乐

俗称山地音乐。台湾原住民早期有“高山族”与“平埔族”之分,平埔族乃原居于平原,今多已汉化。高山族今分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阿美、雅美、卑南等九族,彼此语言有隔,诸族音乐亦不相同,各具族群色彩,但其共有之特色仍同为自生活中所产生之音乐,亦以粗犷或优美之歌谣来表现。乐器也多为简单原始之杵、摇铃、小鼓、鼻笛、弓琴、口琴(亦名口弦琴)(注:此口琴为我国古乐器,以铁为之,有一柄两股,中间设簧,横衔口中吸嘘鼓簧而发声。其图式见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下册,中华书局,1941年1月版,P.54。)等,未用中国传统之八音乐器。

台湾音乐的传承与分期

据以上所述,台湾音乐基本上乃传承中华音乐文化,而此项文化则自明朝天启四年(1624)郑思齐入台开始带入,继而由闽粤大量移民而陆续传入,以此近400年的时光里,一般历史学者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荷西时期(1622~1661)计39年,其间1626~1642之十六年间又有西班牙人入侵台湾北部之鸡笼(今之基隆),故称荷西时期,此际除保有中华音乐文化外,亦开始传入西洋音乐。

(二)明郑时期(1661~1683)计22年,乃郑成功驱逐荷兰至清康熙二十二年派施琅率军攻克郑氏政权而取得台湾。这段时间里仍多为随郑氏入台或继续移民者所带入的中华音乐文化。

(三)清领时期(1683~1895)计212年,乃自康熙派官领台至光绪二十~(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将台湾割让与日本。此其间清朝虽已接触了西乐,清圣祖康熙帝在其所撰《律吕正义》中已介绍了西乐理论,又经葡萄牙人徐日升及德人德礼格相继来华而传授了西乐理论(注: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下卷,台湾贯雅文化事业公司,1993年4月版,P.71。)。然而中国内陆虽已传入了西乐,逊清时期海关税务司英人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也引进了私人西洋乐队(注:赵广晖《现代中国音乐史纲》,台湾乐韵出版社,1986年10月二版,P.301。),但均未普及,何况在离岛的台湾。因而可说此际的台湾所盛行的仍是中华传统音乐。

(四)日据时期(1895~1945):计50年,中日甲午之战(1894~1895)失利后,清廷在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订下,将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台湾交还给我国。整整50年间受日本割据的台湾,搀入了日本及西洋音乐,这一时期西化的成分较大。

(五)抗战胜利至近期: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中国怀抱,迄今已渡过了52年。在半个世纪的过程中,渐次摆脱了日人皇民化的音乐文化,也更深植了中国内陆各省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之精华。

台湾音乐的流变

在台湾这个移民社会里,早期的澎湖与台湾本岛除原住民音乐外,主要是由中国大陆东南沿海闽粤移民所带入之中华音乐文化。但在几次外人入侵后,确带入了不同的外来音乐文化,在这种东西各方冲击下,台湾音乐也因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面貌。

就其流变而言,也是依着台湾历史分期而有所不同,明郑与清领两阶段可说是中华音乐文化之传播时期。荷西与日据两阶段可说是西洋音乐文化之注入期。抗日战争胜利迄今可说是中华音乐文化之植根与现代音乐文化之蓬勃发展期。今就此三阶段而言:

(一)荷西与日据时代的西乐注入期

1.荷兰自明朝天启二年到永历十五年(1622~1661)由台湾南部入侵继而占据了全岛。为了拢络居民乃利用宗教以传教深入民间,传教士吸收信徒之方式不外乎以神的力量晓以教义;以物质的力量予以诱惑;以音乐的力量进行吸引与组合。此三者中在音乐方面,其颂赞圣歌以及唱诗班之吸引与组合力量,无形中传播了西洋的宗教与民间音乐。这其间原住民所受的感染最深,而今原住民的歌谣里,也出现有以和声谱出多声部的合唱曲,可能与此有关。荷兰人虽被赶走了,但林立的教堂仍然存在,传教士依然继续,西洋音乐也绵延留存。

2.西班牙自明朝天启四年(1624)自台湾北部之基隆入侵,历经16年於崇祯十五年(1642)被荷兰人驱逐。而在此期间同样的也以西方之宗教音乐注入,不仅是教堂,甚至於学校也传授了西洋音乐。尤其是牧师娘的西方歌唱与琴艺更传授了不少爱好音乐者的青年学子。这种力量使台湾居民接受西洋音乐的成就至深。

3.日本自1895年占据台湾后,为了巩固政权,除军政与经济外,也更着重日本文化,以期达到台湾居民成为日本之皇民。故於1937“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推行了“皇民化行动”,以企图排除我中华固有的传统文化。在“台湾音乐文化协会”之下设立“新台湾音乐研究会”(注:《台湾省通志》卷6,学艺志艺术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1年6版,P.39。),日本音乐居于主要的地位。

日本为了有效的对台湾人民施以殖民统治,在教育方面对日人与华人有所区分,且在高等教育中只有专科的阶层,其所设科系也以医学与农业为重。日人接受西洋音乐较我国约早30多年,故在学校教育中推行的是西洋音乐,对民间传播的则也是西化的日本音乐,台湾同胞若有音乐天才者,则遴选送往日本本土高级音乐学校学习深造,这些留学生学成返回后所传授的也是日本式的西洋音乐。笔者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中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譬如「#」(sharp)升记号,日人则译为婴记号(注:丰子恺《音乐入门》,开明书店印行,1926年10月初版,P.31。)。早期留学日本的张福兴、柯政和(后到北京师大)、李金土、陈泗治、林秋锦、江文也等,学成返乡后教学传播的也是西洋音乐。

(二)明郑与清领时代的中华音乐文化注入期

明郑时期由于大陆移民入台带进了中原文化,虽有荷兰与西班牙之西乐介入,但中西音乐文化之发展确相背不勃而同时进行,中华传统雅乐与南北管仍陆续传入。而清领时期虽无外力介入,然清廷由于治理失调,对民变与械斗都应付不暇,因而对音乐文化乏力顾及。自然此期所发展的仍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三)1945年迄今的发展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同胞们解脱了日本人殖民统治的枷锁,在推行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下,迄今已是大学林立,系所多元。高等教育中设立了音乐科系和研究所,硕士、博士愿再深造者可自由或经保送到欧美等国家留学。又自儿童读小学开始,设立了音乐实验班,以一贯养成的音乐教育培植音乐人才,台湾音乐因此而得到了蓬勃发展。

1949年国民党主导下的国民政府各级军政单位迁台,带进了各地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其中也有不少的音乐家,如国乐方面的高子铭、庄本立、梁在平,西乐方面的戴逸青、萧而化、戴粹伦、马孝骏、司徒兴城等,都与台湾当地音乐家如张彩湘、李金土、林秋锦等的合作下,对台湾音乐植下了很深的根。此后又有诸多留学生如早期的许常惠、吴漪曼、张大胜,后续的钱南章、马水龙、范宇文、张己任,近期的陈郁秀、林昭亮、吕锤宽、郑荣兴等,返台后都引进及改良了现代台湾的音乐文化。

两岸文化交流日趋开放以来,大陆不少演奏家及乐团,如北京的中央民族乐团、湖北的编钟乐团等都曾先后到台湾演出,台湾的音乐学子也有不少人到大陆各地,寻求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家或嫡传者研究学习,在此种融合下,台湾音乐呈现出多彩多姿的新面貌。

结语

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自先秦迄今即有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由于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据统计乃有56个不同的民族,而不同族群又各有不同的民族色彩。在台湾这个移民社会里,其音乐方面基本上是传承了中华大一统的传统音乐文化,虽有数度的外来政权介入而有所变异,然最后还是万变不离中华音乐文化之宗,虽说随时代潮流而有新的变化和发展,但仍保有我中华民族之风格。

标签:;  ;  ;  

台湾音乐的传承、舞台与演变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