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陈独秀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陈独秀又是开拓中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者。1917年初,他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积极开展教育改革。1920年12月,他又应邀去广东省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努力发展广东的教育事业。虽然,陈独秀主持教育领导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他对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不少正确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来说,不失为真知灼见,在今天看来,它们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的改革,也还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毫无疑问,研究探讨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一
陈独秀高度评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他指出:“教育是智慧的源泉。”[(1)]教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他认为人的善恶智愚并不是天生的,主要是教育的结果。1917年7月1日,他在天津南开学校作演讲时说,木材的好丑和用处大小,虽然是生来不同,但必须工匠的斧斤雕凿,良材方成栋梁和美术的器具,就是粗恶的材料,也有相当的用处。“教育的作用,亦复如此。未受教育的人,好象生材,已受教育的人,好象做成的器具。人类的美点,可由教育完全发展;人类的恶点,也可由教育略为减少。请看世界万国,那教育发达的和那教育不发达的人民,智愚贤否迥然不同,这就是吾人必须教育的铁证了。”[(2)]他表示他是一个迷信教育的人,“希望有教育,无论贵族的平民的都好,因为人们不受教育,好象是原料不是制品。”[(3)]
其次,陈独秀指出教育是强国之路。他说:“社会之文野,国势之兴衰,以国民识字者多寡别之,此世界之通论也。”[(4)]明确地把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强盛同国民所受的教育程度联系起来。这个观点在当时毫无疑义是新颖而又深刻的,也可以说,是教育兴国的先声。1920年4月1日,他在《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一文中指出:“说到中国人口问题,有一班糊涂人常常以我们中国人口众多而自豪,实是梦话。”“我们要晓得无知识无能力无职业游惰偷生的人口越多,社会越不得了,单是人多不一定就可以自豪”。“必须是有知识和生活能力的人多,才可以自豪。”[(5)]陈独秀看到了人口数量并不等于人口质量,揭示了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对于当时人们提高对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具有启迪作用。1920年2月7日,陈独秀应邀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座谈教育问题时,他甚至提出了“吾国欲图教育事业发展,须实行强迫教育之计划”[(6)]的主张,表明了他对发展中国教育的高度重视。
陈独秀认为发展教育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他指出,随着海陆交通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闭关锁国已不可能,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废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他认为,德国和日本虽以军国主义闻于天下,然其国之隆盛,盖不独在兵强,而在于国民教育方针,德智力三者不偏废。1918年12月29日,陈独秀在《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一文中明确提出现代的战争,不是军人战争,简直是科学和经济的战争。“一国的教育实业倘能够充分发达,就是胜利的根本,并不在乎要有多数常备兵(美国就是榜样)。因为国民有了教育,海陆军人可以临时征集的”。[(7)]国民无知识,将何以图存于今日世界之中?
陈独秀批评我国忽视教育的观点。他指出:“居今日之中国而谈教育,无贤不肖将共非之。上方百计仆此以为弭乱之计,下亦以非生事所需,一言教育,贤者叹为空谈,不肖者詈为多事,吾则以为皆非也。多事之说,良以教育非能致富求官也,然则教育之所以急需,正为此辈而设。空谈之说,亦志行薄弱,随俗进退者之用心,吾无取也。”[(8)]陈独秀注重教育工作,特别是重视对青年的教育。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9)]他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新鲜活泼的青年,并对青年教育提出了六点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实际上概括了他在五四运动前的基本的教育观点。
二
陈独秀提出了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他明确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代生理和心理都健全的新青年和新国民。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今日之教育方针》、《近代西洋教育》、《新教育是什么》等文章中,反复阐述了他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他指出“现今欧美各国之教育,罔不智德力三者之并重而不偏倚”[(10)]的教育方针,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他强调我国的教育方针必须适宜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以适时为兴废,吾人所需于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与短即适与不适也。以吾昏惰愚弱之民,谋教育之方针,计唯去短择长,弃不适以求其适,易词言之,即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而已。”[(11)]所以“发展人间身心”是陈独秀考虑当时中国教育方针的根本出发点,陈独秀从四个方面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
(一),实行现实意义。他认为宗教和迷信不足以解决人生问题。“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说,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现实世界之内有事功,现实世界之外无希望。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现实主义,诚今世贫弱国民教育之第一方针矣。”[(12)]他强调教育要立足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认为物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帛粪土,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是虚文清淡,他主张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无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二),实行民主主义。促进受教育者民主精神的发展。陈独秀指出,封建君主专制时代,人民唯统治者之命是从。民主国家的最大精神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共和国民之教育,其应发挥人权平等之精神,毫无疑义。”[(13)]民主国家“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者也。”[(14)]他认为应该教育人民自觉自重,有独立平等的人格,以自身为本位,勿为他人附属品。
(三),实行职业主义。陈独秀指出,当今世界是经济世界,国家和社会的组织,无不为经济势力所转移所支配。今天的社会是“植产兴业”的社会,“生产之力,弱于消费,于社会、于个人皆属衰亡之兆”,“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15)]他主张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需要,要有益于厚生利用之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皆应吐弃殆尽。
(四),实行“兽性”主义。陈独秀所谓教育方针中的兽性主义,即受教育者应野蛮其体魄、坚强其毅力。他说:“兽性之特长谓何?曰意志斗狠,善斗不屈也;曰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也;曰依赖本能,不依他为活也;曰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也。”[(16)]他揭露我国受旧教育之害的青年是,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脸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如病夫。他质问道:“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17)]他强调,我国的教育必须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强健的体格、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在社会中排万难,冒万险、乘风破浪,制胜于万里之外。
三
陈独秀深刻论述了新教育方法的基本观点。1917年5月1日,他在《答胡子承》的信中,明确提出了他的新教育方法“乃自动的而非他动的;乃启发的而非灌输的;乃实用的而非虚文的;乃社会的而非私人的;乃世俗的而非神圣的;乃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乃推理的而非记忆的;乃科学的而非历史的”[(18)],后来,他在全国各地的演说中和撰写的论文中,从多方面对他提倡的新教育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全面的论述。
第一,新教育方法是自动的而非他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陈独秀指出:“前代的教育是先生教学生,现代的教育是学生教先生,这句话初听很觉奇怪,其实大有道理,是教训式的教授法和启发式的教授法不同的界说,是新教育的精神所在。”[(19)]他批评旧的教育方法多半实行被动灌输主义,教育者总是教学生应当如何如何,不应当如何如何,完全是教训的意味,不问学生理会不理会。这样的教育方法,把儿童的心理,人类的灵性,受教育者的知识自由活动,都一概抹杀了。旧教育教出来的人物,就好像人做的模型,能言的鹦鹉一般,依人作解,自身绝没有真实的见解,没有自动的能力,“最好的结果不过是养成一个文弱的乖僻不解事的书痴。”[(20)]新教育法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注意受教育者的反应,使人类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得以自由发展。“自幼稚园以至大学无一不取启发的教授法,处处体贴学生心理作用,用种种方法启发他的性灵,养成他的自动能力。好叫人类固有的智能得以自由发展。”[(21)]
第二,新教育方法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陈独秀指出,旧教育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想法,成为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重在背诵记忆先贤先圣的遗文。新教育注重传授的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和世俗生活的知识技能。他主张“一切教育都建设在社会的需要上面,不建设在造成个人的伟大的上面;无论设立农工何项学校以及农工学校何种科目,都必须适应学校所在地社会的需要以及产业交通学科各种状况。”[(22)]因此,学校要和社会打成一片,使社会就是一个大的学校,学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他希望“能够造成社会化的学校,学校化的社会”。[(23)]
陈独秀主张学校的伦理、历史、地理、理科、图画、唱歌等科目的教授,都应该废弃脱离实际的幻想式的教授法,普遍采用实际的直观的训练方法、观察方法、试验方法。学校要“寻找种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心身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像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的自由生长发育。”[(24)]学校和教育者任何限制受教育者的智力自由活动,使其固定,使其盲从,都是“戕贼人类最可宝贵的创造天才。”[(25)]
第三,新教育方法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陈独秀批评旧教育说:“中国教育大部分重在后脑的记忆,小部分重在前脑的思索。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26)]咿咿唔唔摇头摆脑的读书,走到人前,痴痴呆呆的歪着头、弓着背、勾着腰、斜着肩膀,面孔又黄又瘦,耳目手脚,无一件灵动中用。[(27)]有的甚至连吃饭穿衣走路的知识本领也没有。新教育则注重全身的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既有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又有图画和各种游戏,锻炼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使受教育者智力和体力同时发育成长。陈独秀反对清淡教育,提倡实用科学教育。认为中国学校所教的无非是中国腐旧的经史文学,是死读几本外国文和理科教科书,算不得是现代教育。他主张“用科学方法从客观上潜心研究人事物质地的分析”他指出:“平常人不用说,就是习科学的人,只是书架上放了几本科学书,书房里书桌上很少陈设着化学约品或机械工具;无论什么学校里都是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的功课占了最大部分;出版界更是不用说了。”[(28)]陈独秀提议中国注重教育的人,此时有四件事要抓紧做,一是在出版界鼓吹科学思想;二是在普通学校里强迫矫正重文史轻理科的习惯;三是在高级学校里设立较高深的研究科学的机构;四是设立贩卖极普通的科学药品及工具,使人人得有研究科学之机会。
四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以前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以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为核心。鼓吹中国教育“必须取法西洋”。五四运动后,他的教育思想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以唯物史观为教育思想的基础,他的教育观点发生了显著的进步。
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社会,教育要为推动社会改造和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他认为新教育应当“是客观的,教育主义是社会的”。反对“教育是主观的,教育主义是个人的”[(29)]方针。他批评说,我国古代“纯粹的个人主义”之教育,不但是贵族的,而且是神秘的。一般著书立说的学者文人,务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造成个人名誉为目的,专以玄秘难解为高贵,通俗易懂为浅陋。现在某些学校门首高挂的“学校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正是承受了古代贵族教育的陋习,也是旧教育界实行闭关主义的表现,他认为这是必须要改革的。
1921年1月2日,陈独秀在广州高等师范学校作的《新教育是什么?》的演说中,深刻地论述了新旧两种教育的区别。他指出,新旧教育的区别,既不是教育形式之不同,也不在于教材之新旧,而是两者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方法的根本不同。旧教育“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30)]新教育“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造成个人的伟大。”[(31)]陈独秀强调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决定性影响。他说:“社会差不多是个人的模型,个人在社会里,方圆大小都随着模型变,所以我敢说,如果社会不善,而个人能够独善,乃是欺人的话”。[(32)]他指出,有许多学生,在学校读书时,品行很纯洁,志趣很高尚,很是一个有希望的青年,一旦出了学校,入了社会,马上就变成一个胸中无主意的人。社会里混久了,还会变成一个毫无希望的恶人。“这都是因为个人主义的教育把教育与社会分离,社会自社会,教育自教育,致使训练失去了效力”[(33)]。因此,教育改革的注重点在社会不在个人。
陈独秀提出教育要为发展经济的需要服务。他认为旧教育严重脱离发展经济的实际需要,从而大大减少了教育的效力,减少了学术应用的效力,减少了文化普及的效力。结果把教育与社会分为两件事,学生在社会中成了一种特殊阶级,学校在社会中成了一种特殊事业。“农学生只知道读讲义,未曾种一亩地给农民看;工学生只知道在课堂上画图,未曾在机械上应用化学上供给实业界的需要;学生物的记了许多外国名词,见了本地的动植物茫然不解;学经济学的懂得一些理论,抄下一些外国经济的统计,对于本地的经济状况毫无所知”[(34)]。因此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学生和学校都是一种奢侈品,不是他们自己生活中所必须的东西。陈独秀认为,旧教育的这种弊病,社会和教育界都有来克服的责任。
陈独秀提出办教育设专业都要从实际出发,坚持适合社会需要的原则。他认为“无论设立农工何项学校以及农工学校何种科目,都必须适应学校所在地社会的需要以及产业交通原料各种状况。”[(35)]他指出广东省办教育应该从广东各地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来考虑。譬如广州附近丝织业兴盛,即应设立蚕桑学校;潮惠富于海产及渔业,即应设立水产学校;粤北地区盛产树木,即应设立林业学校。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把林业学校设在潮惠沿海地带,把水产学校建在粤北山区,那就违背了社会需要的原则,减少了学术应用的效力。
陈独秀提倡发展平民教育,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反对少数人垄断受教育的权利,反对教育界的关门主义。他要求“学校倾向平民主义”,“人人应该受教育”。[(36)]他揭露说:“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是专为富家子弟而设,多数贫民是没有份的。”[(37)]他“希望教育界有由贵族到平民的趋势”。[(38)]打破贵族的神秘的旧教育习惯。他要求人们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普及教育的重大意义。“新教育对于一切学校的观念,都是为社会设立的,不仅仅为一部分学生设立的;自大学以至幼稚园,凡属图书馆、试验场、博物馆,都应该公开,使社会上人人都能亨用。”[(39)]并且,陈独秀还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最重要的工具,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的唯一的工具。”[(40)]他说:“与其高谈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不如去做劳动者教育和解放的实际行动;与其空谈女子解放,不如切切实实谋女子的教育和职业。”[(41)]他自己很重视工人的教育,在广州办了不少工人学校,并说:“工人的知识比较缺乏,故求知识是今日工人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我想在广州设立许多劳动补习学校,令工人有求知识的地方。”[(42)]
陈独秀提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纲领性的意见。(一),未成年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要分期普及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二),发展成年教育,即补习教育和社会教育,筹设编译局、宣讲员养成所、贫民教养院、劳动补习学校等;(三),专门教育要以工业教育为主。除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工科外,以设立甲种工业学校普及乙种工业学校为目的。陈独秀还指出,虽然未成年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而目前中国非重视成年教育不可,尤以社会教育为最要注意,使在短时间内改变一般人民的思想和知识程度,同时努力普及工业教育。陈独秀还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反对办什么工业学校、农业学校,都是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的做法,他提出,办工业学校要有工厂、办农业学校要有农场,并且他要求办学校要“附设工厂,实行学生半工半读。”[(43)]只有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才能为国家造就一代新型人才。
注释:
(1)(2)(4)(5)(6)(7)(8)(9)(10)(12)(13)(14)(15)(18)(20)(21)(24)(27)(28)(32)(33)(35)(37)(43) 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73页、106页、549页、297页、390页、14页、3页、15页、16页、17页、75页、18页、19页、709页、381页、108页、386页、109页、381页、382页、820页、280页、272页、792页。
(3)(36)(38)(40)《独秀文存》第436页。
(16)(17)《独秀文存》第20页。
(19)(23)(39)《独秀文存》第383页。
(22)(34)《独秀文存》第382页。
(25)(26)《独秀文存》第387页。
(29)(30)(31)《独秀文存》第378页。
(6)(41)任建树著:《陈独秀传》上册第174页、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