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理念 立足整体设计——谈中小学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课堂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教学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理应为先为重。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少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偏差:认为让学生在课下多搞些艺术、体育、科技活动就是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是素质教育;甚至认为搞素质教育的时机还不成熟。这种观念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课下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课上依旧认认真真搞“应试教育”;不少教师在形式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但依然要求学生只能接受固定的答案、结果,不允许有丝毫的“出格”和异议;还有一些学校和教师持等待观望的态度。
素质教育的落实受国家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用人、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社会传统观念改革等一系列宏观因素的制约,但作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校教育决不能等待观望,因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因此,处于国家教育体系最前沿的中小学应该走在前面,进行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尤其要深入到课堂教学领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哪里,我们认为首先要有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理念和新构想。
一、树立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传统教学观可简要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宰和控制的地位,教材被奉为学生必须熟记的“圣典”,课堂成为区分学生优劣高下的“战场”。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以课堂提问为例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事。他说我们的学生在国内受的是不许出错的训练,到国外留学仍保留了这种惯性:把课堂作为证明自己的场所,而求学反在其次。因此在对待向教师求问这件事上,中美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美国学生多么简单“低级”的问题都会在课堂上提出来,没有怕人耻笑的顾虑;我们的留学生在提问这件事上却小心翼翼,有“高手”在场不提,有失自尊的问题不提,但在自己有优势时则表现过火。渐渐地,这些留学生们才悟出了:我们的心态是不够健康的,美国学生的做法才是明智的。这就是说,在传统教学严肃的课堂氛围中,极不利于学生发挥智慧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一)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常常被理解为教师做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努力以使他们跟从教师的教,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的课堂教学最有效?我们认为,当教师能引导学生积极、深入进而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时,教学效果最佳。理由有二:其一,学生是一个当然的自在主体,外在的影响包括教育影响必须通过他自己的选择——内化——外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品德,这个内部的心理转化过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其二,学生不是一个具有成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自为主体,学生从自在主体到自为主体的转化需要教育这一“加速器”的助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进而成长为既能为社会建功立业、又有能力获得个人幸福的人,这是我们今天课堂教学育人目标的正确定位,也是教育真正担当起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双重任务的必由之路。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首先要有量和形式上的突破:注重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全程性,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旧有格局,课堂上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操作的时间和机会;紧接着便要跟进质和内容上的要求:注重主体参与的全面性、深入性,使每个学生的身与心、知与情都动员起来卷入其中,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角”和主人。
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维持最终要靠参与能力的支撑,所以教师尤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上下功夫。以智能学习为例,必须要深入研究知识、技能、能力三者的特殊性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技能、能力各有其独特的概念界定和表征形态,但三者的形成发展有累积递进和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性。当知识熟练到能够迅速、自动地解决问题或用于新的学习时,在人身上就表现为一种技能,当知识技能能够灵活应变相机而用,促进更广、更深领域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时,在人身上就表现为一种能力。这其中,变式练习和反审调控是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能力转化的关键。所以,我们要遵循知识→技能→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以取得教学的高效和后效。
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用那些零碎散乱的知识充塞学生的头脑,反而会窒息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只有那些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才既是学科的重点,又有培养学生能力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突出精要,抓住具有生长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良性认知结构,这样才能以简驭繁,以一当十,实现广泛迁移。另外,启发式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造力发展。如果教师启发学生只能接受固定的答案,可能比硬性灌输危险更大,因为学生是在不知不觉和毫无抵抗中形成着机械呆板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有意识地做好几个转变:由重视讲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次发现和重组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由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之间和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贯通;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个性发展。
(二)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面学习
当今有两种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中小学阶段主要是知识技能教育,学生能力、个性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的任务,社会上流行的“中国的基础教育(侧重知识技能)+西方的大学教育(侧重能力)=最佳教育”的说法,便是这种观点的变式。二是认为课堂上只有集中精力搞知识教学才能带来高效,如果兼顾学生的能力学习、情感学习、操作学习等等,势必会顾此失彼,谁也难以保全。
我们首先不能认同人的各方面素质应分段培养的观点。中小学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出全才、通才、科学家、思想家,但必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起飞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有基本的知识、能力、品格、身心素质作基础,否则是偏斜的,容易坍塌的。比如说情感学习、社会学习,这些学习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近些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绪智慧的概念,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探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细究起来上述任何一种情绪智慧都和学生今后的成才成功、一生幸福密切相关。我们为什么不为学生从小创设情绪教育的环境,一步步发展起他们的情绪智慧,非要等到他们成人后变得偏狭、挑剔、苛求、冲动、懦弱、孤僻,让这些不良情绪和人格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吞噬他们的聪明才智,甚至殃及他人和社会时再作补救呢?再比如操作学习,操作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人创新素质形成和表现的基本途径。中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不是让学生个个成为“能工巧匠”,而是要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动手和实践的价值,养成敢于动手、勤于探究的习惯,并具备基本的观察、模仿、实验、实习等认知性和模拟性的实践能力,为今后提升为现实性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同智能学习一样,学生的情感学习、社会学习、操作学习也要从小抓起。
其次,认为单打一的知识教学是高效的观点也站不住脚。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这种教学称做“颈部以上的教育”“左半脑的教育”。所谓“颈部以上的教育”是说学生坐在教室里只是脖子以上的脑袋在学习,其身体是不参与的;所谓“左半脑的教育”,是说学生在学习中只是用他的左半脑作语言符号和逻辑数理一类的加工,负责掌管图形方位、形象思维、直觉想像的右半脑和掌管情绪、意志的其他脑部位是不参与的。试想,这种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各种心理能量充分发挥的教学,怎么会有最好的学习效果?相反,这些年来国内外许多教学改革致力于把学生的智能学习、情感学习、社会学习、操作学习等等融合于课堂教学之中,却让我们看到了情感与理智、直觉与逻辑、动脑与动手、共性与个性互动共进、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有理由相信,课堂上合理而有效的全面学习会给我们带来一举多得的惊喜。
(三)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全员发展
班级授课制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论证确立以来,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学形式。它带来了比个别化教学更高的效率,也伴随着难以因材施教的缺憾,以至于不少人把班级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出现差生看做是正常现象。
要解决大班教学因材施教的难题,首先要转变观念。多元智能理论使我们能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学生。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他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人类存在着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自我智力、交往智力等七种智力,每个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只是由于它们在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样具有高智力的人,可能是作家也可能是歌唱家,可能是数学家也可能是运动健将,可能是思想家也可能是社会活动家。七种智力同等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对世界上所有正常的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只存在人们在哪个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出色的,个体差异不是麻烦而是个体发展的资源;第二,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言语智力和数理智力的培养,其他五种智力被严重忽视了,甚至把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突出表现视为“不务正业”,这不仅导致了学生智能的畸型发展,也埋没了一大批学生的天赋潜能。应当对具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给予同等的尊重和机会,并帮助他们将自己强项的特点迁移到弱项领域;第三,在学科教学中,应改革教学方法,组织多种活动,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资源,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受益。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第四,我们要的不是面面俱到、千人一面的全员发展,也不是迁就落后生、拖垮尖子生的平均发展,而是每个学生能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协调发展、多样化发展。允许学生有某些短处,只要他各个方面的因素组合是最利于他潜能发挥的综合素质;允许在某一智能领域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只要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要转变做法。就课堂教学而言,思路有二:一是立足于在面向群体的教学中使人人受益,二是课堂引入小组活动和个人自学以使每个学生各有所得。教师能否在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让人人受益?卡罗尔和布卢姆提出的下述公式给我们一些启发:
学生对学科的掌握程度=
实际学习时间(机会、努力)
───────────────────────
必要学习时间(智力、学习能力、教学质量)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不光学生的聪明程度和学习能力决定了他得用多少时间才能学会某一内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学生学会的速度;不光学生的努力决定了他实际在学习某一内容时投入了多少时间,还决定于教师是否给了他能够参与学习的机会。如果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很自然地会提出一个假设:假定学生对学科的掌握程度保持不变,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便可以降低对学生智力、学习能力、努力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把教学弄得很难,只有聪明的学生才能适应,非要学生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能学会,而是要创造一种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可懂度高的教学,以便不同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学会,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建构和学法指导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会学。同时小组活动和个人自学引入课堂,可实现教师在台上台下自由活动,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活动,在自学中自主尝试,从而把帮助、启发、反馈、调控及时落实到每个人。
二、作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要把素质教育落在课堂实处,不是修修补补或局部改革可以奏效的,必须作整体设计。具体讲,就是既要考虑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又要考虑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横向组合,还要考虑教学环节、程序、组织形式的纵向联系,要使这些要素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下面我们力图给出一个操作框架,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所参照,又有充分施展的空间。
(一)总体目标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制定较之以往更为全面和深远的目标。我们将这一目标表述为: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和现代教学理念,建立课堂教学认知活动、情意活动、交往活动统一和谐的新格局,使学生在积极、深入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质量的全员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原则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继承原有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提出体现新理念的新的教学原则。我们拟从调控教学流程的角度,提出四条新的教学原则,即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主体参与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起步策略,又表达了使学生由自在主体成长为自为主体的终极目标。主体参与必须做到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深入性的统一。分层指导是在同一课堂上实现全体学生真正深入参与、求同存异、同堂异步、全面发展的关键。分层指导要贯穿于教师面对全班学生的群体教学、小组活动和个人自学中。及时反馈是使师生双方及时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将学生主体活动纳入有序轨道的有效措施,可利用师生问答、课堂练习、小组讨论、他评自评等多种方式获得快捷准确的反馈信息。激励评价可以营造出鼓励学生参与的课堂气氛,也是学生获得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评价要发挥激励作用必须以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评价对象,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参与态度、深度和自我进步上,最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评价。
上述原则使课堂教学的目标、操作、反馈、调控成为有机的整体。
(三)基本成分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可以吸纳各种先进的教学方略的开放性机制。但这些教学方略无论怎样灵活组合,都要包括以下基本成分。
一是要有吸引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教学措施。如民主开放的课堂规则,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操作性的课堂导语和学习目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等。以民主开放的课堂规则为例,就是要摒弃以往束缚学生手脚的种种清规戒律,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允许同学之间交流,欣赏大胆的猜测、直觉、异想天开,宽容学生幼稚、粗糙甚至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等等,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创新精神。
二是要有夯实双基,培养学生参与能力的师生双向努力。可以采用使新旧知识技能顺利衔接,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知识技能的巩固、迁移等教学工作来实现。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探究性。基础性是指不过分追求知识的数量,而是追求通过有限的具有较大生长性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奠定学生日后继续学习的坚实基础;综合性是指不过分讲求知识体系的严整性,而是讲求通过各种学习、各种学习汲取其中的智力要素、哲理要素、情感要素、方法要素和社会价值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实用性是指课堂教学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知识不再是束之高阁与已无关的知识,而是可以解决身边问题和更大更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有用的活的知识;探究性是指把探究和体验作为学生素质内化的重要途径,因而收集资料、阅读思考、实验实习、角色扮演、竞赛游戏、小组讨论等等越来越成为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行求知的好办法。教师在课堂上作夯实双基、培养能力的努力时,要关注当代教改的大趋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得高,还要做得实。以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例,学科的基本结构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关系,是教学要突出的精要内容。这要求首先教师要精通专业,吃透教材。只有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了然于心,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厚积薄发。其次,师生要有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教与学的重心的意识,要有从整体出发去学习部分、在相互联系中把握知识的意识,要有学懂、学活基本概念和原理,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会使今后的学习加速度的意识。第三,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进而使学生能够自己总结概括学科的基本结构。第四,教师和学生要学会用提纲、框图、知识树、矩阵表等方式表达学科的基本结构。
三是要有提高效益,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时空的方法和手段。如教师提前备好教学图、表;提前设计好有质量、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运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使教学信息的呈现形象化、简约化、同步化;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学情对教学内容作精心选择、精练讲述;对课堂练习精心设计、精心指导;等等。这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益,也有了小组活动和个人自学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基本策略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教学,融入小组活动和个人自学。
首先,教师在群体教学中要着眼于使每个学生都受益。这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努力。一个层面是提高教学的可懂度,使不同知识、能力基础的学生无需特别复杂的认知加工就可以学会。再一个层面是致力于学生良性认知结构和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使学生会学。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学科的基本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作风上更加民主开放,为学生提供反思、质疑、提出异议和创见的机会。
其次,小组活动和个人自学引入课堂,对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独到的作用。小组活动不仅符合学生追求交往、承认、自由表达的需要,使课堂气氛更加宽松活跃,利于学生会员参与,而且可以起到调动学生资源,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最及时的帮助,从而延伸了教师教学的辐射作用,起到使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交锋,互相启发,分享经验的共振作用,起到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习交往、学习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助人的情感学习和社会学习的作用,起到在同一课堂上学习同中有异,学习速度和难度更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同堂异步作用。小组可以有同质组——异质组、二人组——四人组——多人组多种分法,可以组织讨论、竞赛、表演、游戏、互查互评等多种活动。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机会自学,为教师最直接地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条件,也便于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而且学生自学有得,更易使他们体会到成功感,焕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学生自学的方式有阅读、观察、思考、发现、做笔记、做小先生等等。小组活动和个人自学的引入是要追求比教师唱独角戏更大的收益,不应等待师生具备了相应能力再作尝试,而是要在尝试中谋求师生的共同成长。因此,教师首先要对群体教学、小组活动和个人自学作妥贴、灵活的安排。一堂课中,可以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教师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也可以是教师先讲,讲后小组讨论或个人阅读思考,最后练习巩固;还可以在课堂练习、测验等独立性作业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争执一番,最后作出结论。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参与小组活动,学会独立学习。
(五)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程序应当是多元化、开放化的。既可以是教师惯用的讲授式教学程序,也可以是教师不甚熟悉的发现式、范例式教学程序。采用哪一种教学程序,要视各种相关因素的情况而定。
参照我国学者甄德山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学模式类型图,结合时代精神,我们提出下列教学程序选择模式:
由上述模式可知,教学程序取决于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式的参照因素主要有每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侧重,所教内容的难易,师生水平的高低和教学硬件的优劣。我们可将每节课的教学侧重、内容难度、师生水平和硬件情况在上图的三个参照维度上找到其定位,下面对应的教学方式及其教学程序就是最佳选择。当上述三个维度的因素定位较复杂时,可选择相对较适宜的教学方式及其程序,或对几种教学方式及程序作灵活组合。
上述五种教学方式并没有穷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方式,只是有代表性的几种。其中,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独到之处、特殊价值,但没有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包打天下”,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是“协同作战”,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勇于尝试,勤于探索,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