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误导也是一种精神虐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般而言,家长对某些明显的外在行为如恐吓、排斥与孤立等对幼儿造成的精神损伤易于认识,而对教育误导的危害性则缺乏了解。教育误导指家长有意或无意地灌输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给幼儿,或教育指导思想有偏差、教育行为不当等。教育误导特点有二:①它是以无意识为主的教育影响。没有几个家长会有意识地伤害孩子、培养孩子的不良品质、阻碍孩子发展,它是在无知、无意中进行的。②它的后果呈隐性、长期性。教育误导带给孩子的痛苦一般不像打骂那么外显、直接,往往表现为幼儿日后的行为缺陷、心理障碍和人格不健全,如感情冷漠、自私、性厌恶等不健康心理都与幼年期的经验有关。
家庭教育误导及其危害大致有:
1.对幼儿期望、评价过高或过低,导致幼儿自我意识差,自我认同感发生偏差。中国目前的家庭结构正由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为主过渡,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使父母产生下赌注的感觉,即“多子女还有试验失败再试一次的机会,一个子女则不再有这种机会,一旦教育失败就完了”。因此,今日父母对子女期望普遍偏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遍心态,幼儿一生下来就面临诸多期望与压力。比如,父母们看到竞争的激烈就着力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甚至教育孩子为了竞争可以不择手段。期望过高还会导致父母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使幼儿产生为父母而活为父母的期望而努力的人生态度,一旦难以达到父母期望,就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完全否定自己,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和自卑心理。“你怎么这么笨”,或者说“哪个有咱们珍珍那么棒啊!”——评价过高或过低或者就人论事都会导致幼儿的自我认同感难于客观,而朝两个极端发展:或极为自卑,或极为骄横,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极为有害。
2.教育目标偏向,带来心理压力。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使身在其中的成人时时感受到一种可能为时代抛弃的危机感,从而家长在教育目标的取向上偏重智育,忽视幼儿的心理要求。家长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学习好,其它一律不用你操心。”在这种教育误导下,幼儿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天性,且只在某一方面畸形发展。
3.幼儿社会化过程中进行心理误导,造成幼儿人格残缺或不健康。①不吃亏心理。有的家长抱着凡事不吃亏的心理,“谆谆”告诫子女“别人打你一拳,你就还他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孩子之间的争吵被理解为国际政治斗争了。斤斤计较、不能吃亏的教育培养了孩子狭隘的心理,这样的孩子如何能成为21世纪的主人?这样的幼儿,怎能取得同伴的好感,获得友谊与玩伴?又怎能指望他很好地社会化呢?最终,孩子感受到的是孤独与苦恼。②自私自利的心理。有的家长禁止孩子带好玩具上幼儿园交换玩,认为孩子带便宜玩具、差玩具到幼儿园可以玩到好的玩具,这才值。殊不知,家长的小盘算却教会了孩子自私自利。③虚荣心理。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但并不是说表扬越多越好,如见到幼儿穿上漂亮衣服就夸她是“小公主”,这无疑是引导孩子过于注重外表,追求虚荣。④功利心。有的家长以金钱奖励、许诺等形式诱使幼儿服从自己的意愿,比如:许诺说“吃完一碗饭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叠了衣服妈妈给你两元钱”,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幼儿对钱、效益等的认识,殊不知,这种以一物换一物的交易很容易导致“胡萝卜现象”的发生,即必须有奖励作刺激才会有相应的行为,孩子在没有得到奖励时拒绝做任何事情。久之,见利忘义的品性由此而生。这种教育还会导致幼儿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缺乏责任感与价值感。
4.性别教育、性教育缺失或畸形,导致性别认识错乱、性偏见、性变态等。以一己之愿,或为了好玩,把男孩当女孩、把女孩当男孩抚养,让男孩穿花裙子、梳小辫子,让女孩站着小便等等,都会在无意中导致孩子性别的错乱认识,给以后出现同性恋、易性癖埋下祸根。有的单亲家长(尤其母亲)由于婚姻失败,从小灌输给孩子一些错误观念,如“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并不许孩子与异性接触。这样的教育这一方面使幼儿从小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另一方面又养成了孩子害怕、提防甚至仇恨异性的畸形心理。
家庭教育误导作为精神虐待的一种,为幼儿以后的成长埋下了精神疾患的种子,为其一生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应引起家长高度警惕。家长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吸纳幼儿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力避教育误导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