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地理复习教学的几点建议_高考论文

2006年高考地理复习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统领复习教学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殊途同归,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高考地理试题很好地顺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是命题者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高度出发,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重点的高考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试题必然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有教师误认为,课程标准离自己较远,还没有使用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只要按部就班、仔仔细细、扎扎实实地复习好每个章节,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高考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这样做是惯性思维在作祟,会走弯路,做无用功,甚至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新课程摈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问题、活动、探究和案例等,这与高考试题相似。因此,在复习教学中要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大胆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大时事,突出地球地图、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发展等重点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终生有用,今年考了,明年可能还会考。

二、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复习教学的重要目标

从近几年文综地理试题看,在第一轮复习结束时,除艺术类考生外,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全能应付高考,而学生恰恰缺少的是对知识的整合,缺少学习探究过程和方法。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知识整合的重要手段。国际地理奥赛中探究性问题就占相当大的比例,国外地理考题也特别重视探究能力的考查。由于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能根据问题情境,提出各种假设,搜集整理多种资料,分析验证假设,表达交流探究结果。所以,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问题”“活动”知识块,有人认为它们是探究的萌芽。高考虽然不能以“探究学习”来代替笔试,但通过给出探究情境材料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屡见不鲜的。前几年高考题中出现过诸如利用立竿测影方法测太阳高度角、当地经纬度及卫星观测等这类探究意味的试题。每套文综题的第Ⅱ卷可以说都具有探究味道,因为考生要根据给定的背景材料采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

复习教学中有两种主要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一是教师命制创新型试题(类似于高考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来感受探究过程,感悟探究方法。二是教师或教师让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量、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思考、讨论、回答。如黄河小浪底水库放水为什么能调水调沙,防止下游河床淤积?长江三峡大坝为什么不建在峡谷最窄处而建在相对宽谷处?(不仅要考虑坝基的基岩,还要考虑航运要留一定宽度的航道;大坝窄,虽然工程量减小,成本降低,但安装发电机房的空间就少了,发电量就小了)修建伊泰普水电站也要像修建三峡水库那样移民吗?为什么?由台风“云娜”“麦莎”及飓风“伊万”“丹尼斯”“卡特里娜”“丽塔”想到为什么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与同纬度的南半球相比气象灾害频繁?当地人们是怎样防灾的?依据现代认识心理学理论,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怎么做”的问题)和策略性知识(“为什么”的知识)三类。前者一般不需探究,后两类则能开展探究性学习,易被学生内化。上面所列问题就属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高考试题的主体恰恰就是这两类知识。

另外,还应强调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习地理的方法很多,应特别强调学会用他山之石攻玉。如今年全国卷Ⅰ第8题工厂的选址问题用数学方法解题又快又准,即总运费()=运量(W)×运距(L)×每吨公里运费。据题可知:工厂设在O地最合理,假设每吨公里运费为1个单位,那么,总的运费=[,1]+[,2]+[,3]=W[,1]L+W[,2]L+W[,3]L(W[,1]、W[,2]、W[,3]分别表示原料M[,1]、M[,2]和产品N的运量),因为只有W[,1]L=W[,2]L=W[,3]L,运费才能最低,由此可得:W[,1]=W[,2]=W[,3],所以M[,1]的原料指数就等于M[,2]等于1,每生产一个单位重量产品N分别需要一个单位重量的M[,1]和M[,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其他学科思维、方法来学习地理,解决问题。

三、联系实际激活复习教学的过程

美国地理学家普雷斯顿·詹姆斯在讲到地理科学发展的前途时曾说:“……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是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时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不掌握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

顺应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从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角度选材,是近年高考地理试卷命制的重要特点,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已为试卷中的主体。注重对考生必备的地理素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生存环境的考查成为近年高考题的一大亮点。如今年全国卷Ⅰ第2题油轮航行问题,第7题黎巴嫩和科威特两地点距离计算,第8题产品生产原料重量问题;全国卷Ⅱ第6题马荣火山—帕劳海岭之间距离计算,第10~11题农作物生长界线和运费问题。这些试题源于实际,难度相对较大,主要考查考生的再学习能力。全国3套卷的第Ⅱ卷所有试题都是来自实际的情境,主要考查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资源问题。所以,让学生喜欢地理,认识到“有用的地理”是复习的关键。当老师使学生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时,就接近成功了。我们应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生活,注意将生活现象引入到教学中。如对北方城市普遍缺水,如何收集利用雨水?国外做得怎么样?哪些浪费现象发生在你身边?花钱能成为浪费的理由吗?解释相应季节对应的天气现象,如寒潮、台风、贵阳冬雨、南方的梅雨,它们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

四、以区域为抓手让复习教学纲举目张

纵观今年3套试题,从内容上看,区域知识占了大部分。全国卷Ⅰ、卷Ⅱ、卷Ⅲ区域内容(直接)分别占72、72和80分。特别是第Ⅱ卷,以两个区域为“抓手”,考查区域部分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在这样环境下的发展问题,这几乎成为第Ⅱ卷的命题“模式”。所以区域复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那么如何以某一区域为纲而抓其内部知识的有效教与学呢?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老师在2003年5月28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复习。其次,老师在课堂上,只引导学生思考三个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内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域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设计,使学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学习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研究的要求。”

五、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这是个老话题,但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是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下,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具体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疏理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或涂卡。慢审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的钥匙,二是找出核心信息——最有效的信息。如全国卷Ⅰ第8~9两题,“题眼”是“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核心信息是“运费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其余两句是辅助信息。第二,注意记录典型错误。老师记录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于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记录、整理自己答题存在的问题,定时反思,不断改正。第三,分析错误,人人参与。从试卷上反映出的问题往往是不相同的,即使解答正确,也尚有扩展和提高的地方,在试卷分析时,不仅要师生互动,还要生生互动,让全体学生人人都参与分析,互相借鉴或者防微杜渐,达到人人都各有所得。第四,针对学生答题出现的错误,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些“陷阱”式习题,引导学生提高答题能力,避免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行文答卷的规范性训练,做到形式上大体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和整洁化。

标签:;  ;  ;  ;  

2006年高考地理复习教学的几点建议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