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学教育改革_社会改革论文

21世纪的中学教育改革_社会改革论文

面向21世纪改革中学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勾划了本世纪最后五年以及到2010年的美好壮丽的前景,而这个远景目标归根到底是要靠人去实现的,这也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培养的既是在实现“九五”计划之后,为实现2010年的远景目标而奋斗的一代生力军,又是为下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代主力军。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好,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为他们成才打下坚实基础,这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

一、使学校各具特色,教学各具特点,学生各具特长

我们必须摆脱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所走过的统一办学模式、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同一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那条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均衡发展的传统轨道。要创造条件把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教师创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创业型、开拓型的人才。

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真正做到简政放权,使学校根据自己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指导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连的、具有自我发展机制的、充满生命力的办学实体。进而创造自己的办学模式,改革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国内外许多事实证明,有一位能指导和鼓舞教职员工的好校长,是一所学校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学校办出自己特色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必须像培养一批企业家那样,培养出一大批现代教育家型的校长。

要使教学各具特点,必须摆脱长期以来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的传统轨道。要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必须克服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经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传统教学弊端。要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去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自己的得意门生。

要使学生各具特长,必须改变听话加各门功课成绩皆优的传统好学生标准。要重视发展个性,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华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林莉在南通一所学校学习时,是个体育尖子,一次数学考试只得59分,若死抓住这一分之差,打击她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位杰出的世界冠军就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但当时学校没有那样做,而是鼓励她在争取功课达到合格要求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去发展体育特长。最后送她到省少年体校培养,一颗游泳新星终于冉冉升起,多次为祖国争得荣誉。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让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这里必然包括了人的个性发展。没有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马克思把个人的充分发展,称作是“最大的生产力”。受教育者的个性千差万别,他们发展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育者要学会善于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各具特长。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多种多样人才的需要。

二、优化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

课程应根据育人的目标来制定。有了一流的校长、教师和设备,若没有合理的课程,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课程改革乃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首先,要优化学科课程。必修课要少而精,可以分科与综合结合。要加强语文、数学的读、写、算等基本功的训练,切实掌握好学习工具。要强化外语的听说读写训练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操作训练,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不可少的。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使学生明白中国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将来要发展成什么样子。从新旧社会对比中和历史发展规律中,认识中国为什么只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

选修课可分学术性的与技术性的两大类,可因地、因校制宜开设。要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知识、新技术和不断出现的新形势。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未来学选修课程。现在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了未来学课程,开设的科目每年翻一倍。而我们学校的课程大部分都还是针对过去和现在,忽视了迅速发展的社会和技术变化,这说明我们学校的课程对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是不合拍的。我们现有的教育一直保持着教师教,学生学;而在未来学里,教师就不可能是一个科目的权威,学生和教师具有相同的未来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学,主动地探求代替了被动的吸收,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代替了传统的书本知识和教师的直接经验。未来学使学生适应迅速的变化与应付由此而带来的思想混乱和压力。

第二,要加强活动课程。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课堂教学的引导;二是课外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活动的培育。足见活动课程的重要。活动课程的内容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学校内外的实际来确定。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以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为主要内容;另一类以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道德品质为主要内容。活动课不像课堂教学那样以教师系统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学生自己活动、研究为主,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学习形式由班组的集体教学改为小组或个人的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不局限于大纲、教材范围,学习场所不限于学校内的课堂与实验室,可以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时间不受课表的约束,可以利用课余也可以利用假日、假期。与课堂教学相比,内容广泛得多,空间扩大得多,时间灵活得多,它有利于各科教学之间的整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同社会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等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的联系,也有利于有各种潜能的学生在活动中脱颖而出。应在活动课程中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如南京师大附中在社会实践课时间,组织部分高二学生到南京市中央商场和营业员一起站柜台,向营业员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并作市场调查,研究顾客心理,事后写出报告。这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市场意识等有帮助。据《国际先驱论坛报》报导,美国纽约的一所中学正在试行一种新的教育方案,学生每周有两小时在街上和各家商店工作。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报告,他们发现这样的活动能使课堂内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而且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能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所展望。这对我们也是值得参考与借鉴的。

第三,要重视开发环境课程。优化了学科课程,强化了活动课程,若不重视环境课程,即改进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培养目标仍难以实现。环境课程是学校的正式课程之外的潜在课程,它可以使学生学到非预期的、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学习生活态度等。首先要优化校园内的精神环境即软环境,当前要努力消除因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追求吃喝玩乐、讲阔气讲排场互相攀比、迷信金钱万能等不良风气,努力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严格校规校纪,这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塑造他们的优良品格,培养他们具有公民意识和时代精神。其次要优化物质环境,严肃活泼、清新优美的校园环境布置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一种富有社会主义精神的文化氛围,可以催人上进,起到情景感染的特殊的作用。

三、现代化的师资、现代化的管理、现代化的设备。

必须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机制。要规定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条件,防止教师队伍流入不合格人员;要加强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使具有硕士学位的高中教师逐步增大比例;要建立教师进修提高制度,把在职师资培训工作逐步转移到继续教育的轨道上来;要给教师提供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技巧、信息渠道、教学计划都能根据实际需要而不断更新。

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稳定教师队伍。要建立教师两大动力系统,即目的方向系统和需求动因系统。要从理想和信念,主人翁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现代化的管理是保证学校顺利实现教育目标,有效完成教育任务的结构方式和运转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建立起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督导、评估、拨款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机制。实行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在校长,校长必须是管理内行、教育专家。要不断完善校长遴选、任用、考核、培训和进修制度,努力提高校长的素质。学校内部要实行优化组合,不断完善教职工的聘任、录用、考核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教职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

现代化的设备是办好现代化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物质保证。校舍、校园和技术装备应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逐步实现现代化。

总之,只有开拓性的现代化教育,才能培养创业型、开拓型人才,教育改革应以此为主导思想。

标签:;  ;  ;  

21世纪的中学教育改革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