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禁官制度考_周书论文

西魏禁官制度考_周书论文

西魏禁卫武官制度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魏论文,禁卫论文,武官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颁布、 宣武帝初年实施的后《职员令》中,确立了一套与南齐制度相似的官僚体制,其中禁卫武官制度继承南朝制度而又结合北魏后期政局特点略有变革。领军将军(中领军)为禁卫军最高长官,全盘负责禁卫军事务,其下直辖左、右卫将军及武卫将军,具体负责以宫殿保卫为中心的禁卫之责,此外还有在皇帝身边宿直的直愽将军及直寝、直斋、直后等直卫武官。领军将军——左卫、右卫将军——武卫将军——直閤将军及直卫诸职构成了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的主体。魏晋南朝与领军将军品级相同而地位仅次于领军将军的是护军将军。领军将军掌内军,负责宫城内禁卫;护军将军掌外军,负责宫城外京城之禁卫。北魏迁都洛阳以后,领军将军负责禁卫的范围扩大到京城地区,当然核心仍是宫城内禁卫;护军将军则主要负责京城外围地区即畿内的防务,由其下辖的东、西、南、北四中郎将具体负责。

《周书》卷1《文帝纪上》载: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秋七月,太祖(宇文泰)帅众发自高平,前军至于弘农。而齐神武(高欢)稍逼京邑,魏帝(元修)亲总六军,屯于河桥,令左卫元斌之、领军斛斯椿镇武(虎)牢,遣使告太祖。”可见其时左卫将军元斌之与领军将军斛斯椿是魏孝武帝身边最可信赖的亲信大臣,为禁卫军首领。时在魏孝武帝元修从洛阳逃出,北魏即将分裂之际。该月孝武帝逃亡至宇文泰控制的关中地区,高欢进占洛阳,拥元善见为帝,十月迁都于邺,东、西魏对峙局面随即出现。随着孝武帝西迁及斛斯椿等人随侍西入,原北魏没落王朝的官僚制度包括禁卫武官制度也正式成为长安西魏政权的制度。众所周知,以长安为都城的西魏政权虽然仍是汉化拓跋鲜卑之元氏为皇帝,但实际统治权却掌握在未曾汉化的北镇鲜卑宇文部出身的宇文泰手中。(注:宇文氏祖上为胡(匈奴)父鲜卑母,故对其民族(种族)成分有两种理解,一说出于鲜卑,一说出于匈奴。参见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作为控制西魏皇帝及保卫执政者宇文泰安全的禁卫武官制度及禁卫军权,其实际情况如何,这是认识西魏乃至其后北周政权的政治制度及其民族性等问题的重要一环。下面结合具体史料对西魏禁卫武官制度试作考察。

二、领军将军及其担任者

《周书》卷10《宇文导传》载:“(大统)三年,太祖东征,导入宿卫,拜领军将军、大都督。齐神武渡河侵冯翊,太祖自弘农引军入关,导督左右禁旅会于沙苑,与齐神武战,大破之。 ”可知大统三年(537)沙苑之战时,宇文导以领军将军、大都督之职入宇文泰宿卫,并督“左右禁旅”,其为禁卫长官自无疑义。宇文导当时的职责除了负责宇文泰宿卫重任外,还要协助宇文泰与东魏作战,这是与战争形势相关联的特殊职能,故其同时兼任大都督之职。宇文导所任领军将军严格来说更似宇文泰霸府(相府)之职,有类汉魏之际曹操霸府中的领军或中领军之职。(注:参见何兹全:《魏晋的中军》,《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与此同时,西魏朝廷也有掌禁卫之任的领军将军。《周书》卷16《独孤信传》载:“大统三年秋,至长安……寻拜领军。乃从太祖复弘农,战沙苑。”(注:《周书》卷35《裴志传》、卷38《柳虬传》。)斛斯椿之后,寇洛任领军将军;至大统三年洛卸任,又有宇文导和独孤信同时为领军将军。其后史书所见任领军将军或中领军者有尉迟迥、若干惠、王懋、尉迟纲、蔡祐等人。《周书》卷21《尉迟迥传》载:“稍迁大丞相帐内都督。……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皆有功。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迥通敏有干能,虽任兼文武,颇允时望。太祖以此深委仗焉。”若干惠于大统“七年,迁中领军”,并在邙山之战中率右军随宇文泰迎击东魏大军。王懋亦于大统后期迁任领军将军。(注:参见《周书》卷17《若干惠传》、卷20《王懋传》。)《周书》卷20《尉迟纲传》载:“魏废帝二年(553),拜大将军, 兼领军将军。及帝有异谋,言颇漏泄。太祖以纲职典禁旅,使密为之备。俄尔帝废,立齐王,仍以纲为中领军,总宿卫。”蔡祐于魏恭帝二年(555)任中领军,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后一位担任领军之职者。 (注:参见《周书》卷27《蔡祐传》。)当时正值西魏末年,宇文泰即将建立六官体制。很显然自北魏末年延续下来的领军制度一直存在到西魏被禅代前夕。

通过上引史料及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三点认识:(1 )西魏一朝20余年间,领军将军(中领军)一职未曾废罢,而是一直存在,自大统元年至恭帝二年(535—555)可考之领军将军(中领军)依次为:斛斯椿——寇洛——宇文导、独孤信——尉迟迥——若干惠——王懋——尉迟纲——蔡祐。(2)与北魏后期制度一样, 西魏时期的领军将军(中领军)亦为禁卫军长官,“职典禁旅”、“督左右禁旅”云云,是对其职能的准确概括。领军之职督率禁旅宿卫,主要是保卫当权者宇文泰而非名义上的君主西魏皇帝。(3)当时东、西魏对峙, 两魏之间战伐不断,宇文泰统帅大军经常出征,领军将军亦率禁卫军随其征战,随侍护卫宇文泰自是其基本职责,同时还要亲自指挥战斗。

西魏一朝20余年间可考之领军将军(中领军)全为宇文泰亲信将领。寇洛与宇文泰同出武川,于北魏末战乱之际投身疆场开始其政治生涯,当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时,宇文泰为大行台左丞,“领岳府司马”,而寇洛则为岳府右都督,寇洛与宇文泰同为贺拔岳幕僚,泰位居洛上,双方关系之密切可以想见。(注:参见《周书》卷1《文帝纪上》、 卷15《寇洛传》,《北史》卷59《寇洛传》。)贺拔岳被害后,侯莫陈悦“欲并其众”,《周书》卷15《寇洛传》载:“时初丧元帅,军中惶扰,洛于诸将之中,最为旧齿,素为众所信,乃收集将士,志在复仇,共相纠合,遂全众而反。既至原州,众咸推洛为盟主,统岳之众。洛复自以非才,乃固辞,与赵贵等议迎太祖。……太祖至平凉,以洛为右大都督。”这一记载表明,寇洛不仅与宇文泰有同乡、同僚之谊,而且在贺拔岳被害、关陇局势陡变的特殊时刻未与宇文泰争权,而是支持其继统贺拔岳余部。宇文泰得以统领贺拔岳余部,正是后来他能够称霸关陇的关键。宇文导为宇文泰长兄颢之次子,史载其“少雄豪,有仁惠,太祖爱之”。(注:《周书》卷10《邵惠公愿传》、《宇文导传》。)《周书》卷10《宇文导传》载:“及太祖随贺拔岳入关,导从而西,常从征伐。太祖讨侯莫陈悦,以导为都督,镇原州。及悦败,北走出故塞,导率骑追之,至牵屯山及悦,斩之,传首京师。”宇文导既为宇文泰之侄,又是随从其创业的亲信部下,而且还临阵斩泰之仇敌侯莫陈悦,为其消除心腹大患。侯莫陈悦被消灭,宇文泰才得以独霸关陇。独孤信亦出于武川,在北魏末年的经历与宇文泰、寇洛相似。《周书·独孤信传》载:“先为贺拔胜荆州府大都督,后迁武卫将军”。“及胜弟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胜乃令信入关,抚岳余众。属太祖已统岳兵,信与太祖乡里,少相友善,相见甚欢。因令信人洛请事……寻征信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及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信单骑及之于瀍涧。”可见独孤信亦为宇文泰乡里旧友,与宇文泰分别入贺拔胜、岳兄弟府为幕僚,在宇文泰继统贺拔岳部众之时,放弃与泰争权而支持之,在孝武帝西迁之际又表示了拥护,无疑可以归入宇文泰亲信集团。尉迟迥与尉迟纲兄弟为宇文泰之甥。《北史》卷62《尉迟迥传》载:“父俟兜,性弘裕有鉴识,尚周文帝姊昌乐大长公主,生迥及纲。”尉迟迥之妻为西魏文帝之女金明公主。史载迥七岁、纲六岁时,其父病卒,兄弟俩遂“依托舅氏”。(注:《北史》卷62《尉迟迥传》、《尉迟纲传》。)同书《尉迟纲传》载:“周文帝西讨关陇,迥、纲与母昌乐大长公主留于晋阳。后方入关。从周文征伐,常陪侍帷幄,出入卧内。……纲骁果有膂力,善骑射,周文甚宠之,委以心膂。河桥之战,周文马中流矢,因而警奔。纲与李穆等左右力战,众皆披靡,文帝方得乘马。”尉迟迥兄弟为宇文泰外甥,自是其亲信无疑,在其统治后期颇受倚重,成为决策集团重要成员;不仅如此,尉迟纲对宇文泰还有救命之恩。若干惠为武川人,后入贺拔岳幕府,协助其平定陇右,“每力战有功”。“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惠与寇洛、赵贵等同谋翊戴太祖。”后随宇文泰平定侯莫陈悦。(注:《周书》卷17《若干惠传》。)王懋亦为武川人,其父王盟,曾为贺拔岳部下。《周书》卷20《王盟传》载:“及尔朱天光入关,盟出从之。随贺拔岳为前锋,擒万俟丑奴,平秦陇,常先登力战。拜征西将军、平秦郡守。太祖将讨侯莫陈悦,征盟赴原州,以为留后大都督,镇高平。悦平,除原州刺史。”王盟在大统十一年去世之前,多年在朝中为文帝师傅,协助宇文泰控制西魏皇帝。王懋之兄王励,“年十七,从太祖入关。及太祖平秦陇,定关中,励常侍从。”(注:《周书》卷20《王励传》。)懋西魏初为禁卫武官,领禁兵侍卫宇文泰,极受宠信。蔡祐亦为宇文泰亲信出身。《周书》卷27《蔡祐传》载:“及长,有膂力,便骑射。太祖在原州,召为帐下。太祖迁夏州,以为都督。及侯莫陈悦害贺拔岳,诸将遣使迎太祖。将赴,夏州首望弥姐元进等阴有异计,太祖微知之,先与祐议执元进。……祐乃叱元进而斩之,并其党并伏诛。……于是与诸将结盟,同心诛悦。太祖以此知重之。乃谓祐曰:‘吾今以尔为子,尔其父事我。’后从讨悦,破之。”

综上所述,可知:(1)西魏一朝担任领军将军(中领军)者, 除蔡祐外,全都出于武川镇,诸人先世因故徙镇并家于武川,与宇文泰为同乡,既有其同族亲人,又有姻亲。(注:据《周书》卷27《蔡祐传》载:“其先陈留国人也。曾祖绍为夏州镇将,徙居高平,因家焉。”亦属北镇系统成员。)(2)在其权位发展中, 或本人或父兄曾与宇文泰同僚供职,并在宇文泰兼并贺拔岳部众的关键事件中予以支持或合作,从而与宇文泰建立了更加密切的政治关系。(3 )就诸人之民族成分而论,亦与宇文泰相似:或为未汉化之北镇鲜卑,或为鲜卑化之他族,如王懋先世为乐浪王氏,当属乌丸,居武川多年,自当鲜卑化。(注:蔡祐家徙居高平多年,恐亦胡化,从其父“名著西州”及他本人尚武无文似可反映出来。)由此足见宇文泰通过安排其同乡宗族姻亲及同僚亲信等出身者担任禁卫长官领军将军或中领军,有力地控制着禁卫军权,保证了对魏帝的监控,也保卫着他自身的安全。宇文泰得以频繁出征,长安根基稳固,他本人亦安全指挥征战,与此关系极大。

三、左卫、右卫、武卫将军及其担任者

考察史载可以看到,西魏时期存在左、右卫将军之职。据《周书》卷1《文帝纪上》载,孝武西迁之时有左卫将军元斌之; 元顺亦“以左卫将军从魏孝武西迁”。(注:《周书》卷38《元伟传》。)顺、斌之是否是同一人已难确考,不过同时存在两左卫也是符合北魏末年制度的。《魏书》卷113《官氏志》载:“正光元年(520)七月,置左、右卫将军各二人。”西魏大统年间可考见左卫将军2例、右卫将军7例,有关记载显然是极不全面的。《周书》卷20《王懋传》:“录前后功,进爵为公,增邑千户,迁右卫将军。于时疆场交兵,未申丧纪,服齐斩者,并墨缞从事。及盟薨,懋上表辞位,乞终丧制。魏文帝不许。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左卫将军、领军将军。”按王盟薨于大统十一年,则王懋大统十年前已任右卫将军,后迁至左卫将军。豆卢宁于大统“九年,从太祖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邙山,迁左卫将军……十六年,拜大将军”。(注:《周书》卷19《豆卢宁传》、卷20《贺兰祥传》、卷17《梁御传》。)按邙山之战发生于大统九年(543)三月,(注:参见《周书》卷2《文帝纪下》, 《资治通鉴》卷158梁武帝大同九年三月条。)其后豆卢宁迁为左卫将军,任职至大统十六年,据此,则王懋与豆卢宁当有一段时间同为左卫将军,与北魏末年制度相同。魏孝武入关之际,宇文泰任命赵贵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兼右卫将军。宇文贵于大统三年之后任右卫将军。贺兰祥亦于大统三年“迁右卫将军”。梁御,“大统六年,转右卫将军”。(注:参见《周书》卷16《赵贵传》、卷19《宇文贵传》、卷20《贺兰祥传》、卷17《梁御传》。)右卫将军亦同时有二人担任,与北魏末年制度相同。

北魏末年孝武西迁之际可以看到有不少武卫将军的活动。宇文泰就曾任职武卫将军。《周书》卷1《文帝纪上》载:“齐神武既破尔朱, 遂专朝政。太祖(时任贺拔岳府司马)请往观之……岳大悦,复遣太祖诣阙请事,密陈其状。魏帝深纳之。加太祖武卫将军,还令报岳。岳遂引军西次平凉……于是表太祖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按宇文泰所任武卫将军并非实职禁卫武官,而是为表示其于朝廷有特殊恩宠的荣誉之职,同时又显示其返回贺拔岳府以“报岳”乃是代表朝廷的行为,从而证明北魏朝廷对贺拔岳的支持。同纪又载:永熙三年(534 ),“于时,魏孝武帝将图齐神武,闻(贺拔)岳被害,遣武卫将军元毗宣旨慰劳,追岳军还洛阳”。宇文泰所下《传檄方镇书》中谓“故武卫将军伊琳,清贞刚毅,禁旅攸属”云云。可知元毗、伊琳二人均为领禁兵之禁卫武官,与宇文泰所任之武卫将军有所不同。梁御“从征侯莫陈悦,迁武卫将军”,(注:《周书》卷17《梁御传》。)此武卫将军所统当为宇文泰亲信兵,与朝廷禁卫武官无关,类似于上述宇文泰所任之武卫将军。魏孝武入关之际,随侍之武卫将军有宇文贵、杨宽、常善等人;(注:参见《周书》卷19《宇文贵传》、卷22《杨宽传》、卷27《常善传》。)武卫将军高金龙守千秋门而与孝武帝的禁卫力量相抗衡。(注:参见《周书》卷30《窦炽传》。)

西魏时期,直接继承了北魏末年的武卫将军之制。《周书》卷19《王雄传》载:永安末,“从贺拔岳入关……魏孝武西迁,授都督……大统初……拜武卫将军,加骠骑将军”。同书卷44《阳雄传》载:父猛。“及孝武西迁,猛率所领,移镇潼关。俄尔潼关不守,猛于善渚谷立栅,收集义徒。授征东将军、扬州刺史、大都督、武卫将军,仍镇善渚。大统三年,为泰所袭,猛脱身得免。”这两例表明,当时不仅有守卫宫城及保卫君主(包括当权者宇文泰)之禁卫武官武卫将军,而且还有另一类武卫将军,其制皆当渊源于北魏末年。不过西魏时期所见武卫将军主要还是统领禁兵的禁卫武官,这从以下诸例中可以看出。豆卢宁“从太祖擒泰,复弘农,破沙苑,除武卫大将军,兼大都督”。李穆在河桥之战后“擢授武卫将军,加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王懋“历尚食典御、领左、右、武卫将军”。陆腾,“大统九年,即拜帐内大都督。未几,除太子庶子,迁武卫将军。”于翼,“大统十六年,进郡公,加大都督,领太祖帐下左右,禁中宿卫。迁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武卫将军”。(注:参见《周书》卷19《豆卢宁传》、卷30《李穆传》、卷20《王懋传》、卷28《陆腾传》、卷30《于翼传》。)西魏武卫将军宿卫禁中,地位颇为重要,可从西魏末年宇文泰与魏废帝的政争中得到充分认识。《周书》卷25《李基传》载:“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及魏废帝即位之后,猜隙弥深。时太祖诸子,年皆幼冲,章武公导、中山公护复东西作镇,唯托意诸婿,以为心膂。基与义城公李晖(按即李辉)、常山公于翼等俱为武卫将军,分掌禁旅。帝深惮之,故密谋遂泄。”(注:又可参见《周书》卷15《李辉传》、卷30《于翼传》,《资治通鉴》卷165梁元帝承圣三年正月条。 )魏废帝不满宇文泰专权,欲与之抗衡,但宇文泰一贯采取以其亲信为禁卫武官统领禁兵以控制魏帝的措施,废帝密谋自然难成气候。(注:胡三省说:“禁兵既泰诸婿所掌,魏主谁与谋哉!由是事泄。”见《资治通鉴》卷165 梁元帝承圣三年正月“由是魏主谋泄”条注。)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谓:“宇文相魏,亦置武卫将军以掌宿卫,而卢辩所定九命无其官,此盖犹在卢辩定官之前,以武卫授诸婿。”(注:《资治通鉴》卷165 梁元帝承圣三年正月“唯以诸婿为心膂……”条注。)其对西魏武卫将军职能及置废时间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在左、右卫将军及武卫将军担任者中,王懋曾经历任武卫—右卫—左卫—领军将军,是唯一一位历任禁卫长官诸职的人。《周书》卷20《王懋传》:“懋性温和,小心敬慎。宿卫宫禁,十有余年,勤恪当官,未尝有过。魏文帝甚嘉之。”恐怕不仅魏文帝嘉许王懋,更主要是令宇文泰放心。此外,豆卢宁、梁御、宇文贵诸人曾任武卫及左卫或右卫将军。担任左卫、右卫将军和武卫将军者亦皆是宇文泰之亲信将领。宇文贵虽非宇文泰至亲,但亦属于宗室之列,《周书》卷19《宇文贵传》:“大统初,迁右卫将军。贵善骑射,有将率才。太祖又以宗室,甚亲委之。”文贵出于武川,在魏末征战中几经辗转而至贺拔岳部,其与宇文泰既为同乡又为同僚,贺拔岳被害后,他又设法加以安葬,并“首议迎太祖”。豆卢宁为慕容鲜卑后裔,“(尔朱)天光败后,侯莫陈悦反,太祖讨悦,宁与李弼率众归太祖”。常善亦于魏末“从太祖讨侯莫陈悦”。王雄在魏末“从贺拔岳入关”,与宇文泰亦当有旧。李穆“少明敏,有度量。太祖入关,便给事左右,深被亲遇。穆亦小心谨肃,未尝懈怠。太祖嘉之,遂处以腹心之任,出入卧内,当时莫以为比。”(注:参见《周书》卷16《赵贵传》、卷19《豆卢宁传》、卷27《常善传》、卷19《王雄传》。)于翼、贺兰祥、李基、李辉诸人则为宇文泰之姻亲。于翼之父即西魏名将于谨,与宇文泰关系密切,《周书》卷15《于谨传》载:“大祖临夏州,以谨为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长史。及岳被害,太祖赴平凉。”于谨进言宇文泰在关右建立霸业,“太祖大悦”。于翼“年十一,尚太祖女平原公主”,“大统十六年,进爵郡公,加大都督,领太祖帐下左右”。(注:《周书》卷30《于翼传》。)贺兰祥与宇文泰同出武川,其父初真“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则其为宇文泰之甥。史载“祥年十一而孤……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注:《周书》卷20《贺兰祥传》。)李基为李贤之侄,贤与宇文泰有旧,且关系特殊。《周书》卷25《李贤传》载:“高祖及齐王宪之在襁褓也,以避忌,不利居宫中。太祖令于贤家处之,六载乃还宫。因赐贤妻吴姓宇文氏,养为侄女,赐与甚厚”。李基“幼有声誉,美容仪,善谈论,涉猎群书,尤工骑射。太祖召见,奇之,乃令尚义归公主。”李辉为李弼之子,弼原为侯莫陈悦部将,后在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之争中,弼“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李辉“尚太祖女义安长公主”。(注:《周书》卷15《李弼传》、《李基传》。)

由此可知,宇文泰所任命的左、右卫将军与武卫将军几乎全都是其亲人及亲信或他们的子弟。亲人中既有宗室,也有外甥,还有女婿。其中尤以女婿于翼、李基、李辉诸人为武卫将军“总宿卫事”、“分掌禁旅”最值得注意,也反证武卫将军地位之重要。

四、閤内都督与直閤等职

北魏末年,面对权臣高欢力量的不断壮大,孝武帝元修为了自身的权益,在其亲信斛斯椿建议下,对禁卫武官制度进行了改革。《魏书》卷80《斛斯椿传》载:“劝出帝(即孝武帝元修)置閤内都督、部曲,又增武直人数,自直閤以下别数百,皆选天下轻剽者以充之。”这一变革是糅合北魏后期直閤之制和六镇变乱之后军阀帐内侍卫之制的产物。孝文帝改革时引入了南朝的直閤将军与直卫之制,取代了北魏前期极具民族特色的内侍郎卫之制。(注:参见张金龙:《北魏后期的直閤将军与直卫诸职》,《文史哲》1999年第1 期。)六镇之乱后,北魏讨叛将领之幕府以及其后各路军阀的幕府,在北魏将军幕府体制基础上结合胡族酋长侍从制度,建立起以保卫府主为职事的帐内亲信、都督制度。斛斯椿的建议便是对这两种现实制度的变通,从而建立起一套更适应战时形势的禁卫体制。它对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东魏北齐制度在继承北魏后期制度的同时,实际上也将孝武帝元修为了对抗高欢而在禁卫武官制度上的这一变革继承下来。虽然高欢与孝武帝为敌,但其加强权力的动机和目的却无异,故其政治上的对立并不影响制度的传承。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汉承秦制、唐承隋制等,毋庸赘述。孝武帝西迁以后,自然也将其所创立的这种禁卫武官制度带到关西西魏政权。

魏孝武帝西迁之际,宇文贵、杨宽、窦炽、于谨诸人为閤内大都督统率其禁旅。宇文贵“入为武卫将军、閤内大都督。从魏孝武西迁”。杨宽“又除黄门侍郎、兼武卫将军。孝武与齐神武有隙,遂招募骑勇,广增宿卫,以宽为閤内大都督,专总禁旅。从孝武入关。”“时帝与齐神武构隙,以(窦)炽有威望,堪处爪牙之任,拜閤内大都督。”“会有敕追于谨为閤内大都督,谨因进都关中之策,魏帝纳之。”(注:《周书》卷19《宇文贵传》、卷22《杨宽传》、卷30《窦炽传》、卷15《于谨传》。)从宇文贵、杨宽以武卫将军与閤内大都督迭任来看,二者职能接近,负责孝武帝贴身侍卫为其基本职能。西迁前夕,还有閤内都督,地位在閤内大都督之下,如宇文虬为员外直閤将军、閤内都督。閤内大都督与閤内都督之关系类似于北魏后期武卫将军与直閤将军之关系。閤内都督是在战时环境即孝武帝将实施西迁举措前夕,为了加强自身禁卫而采取的临时制度,当完成西迁定都长安以后,这种制度便发生了变化,由其衍生出宇文泰霸府之帐内都督制度。帐内都督或大都督在宇文泰出征在外时统率其亲信保护其安全。《周书》卷40《宇文神举传》载:父显和,“迁朱衣直閤、閤内大都督……从(孝武)帝入关”。随即被宇文泰“引为帐内大都督”。孝武帝之閤内与宇文泰之帐内性质相似。

与此同时,西魏继承了北魏后期的直閤将军等“直卫”诸职,成为西魏君主禁卫制度的重要方面。《周书》卷29《高琳传》:“魏孝武西迁,从入关。”“大统初……转龙骧将军。顷之,授直閤将军。”王庆远“弱冠以功臣子拜直閤将军”,时在大统七年前。叱罗协于大统“九年,除直閤将军”。(注:《周书》卷18《王羆传》、卷11《叱罗协传》。)又有作为加官的朱衣直閤,但很少见。《周书》卷27《宇文深传》载:“太祖以深有谋略,欲引致左右,图议政事。大统元年,乃启为丞相府主簿,加朱衣直閤。”直閤将军也是从北魏末年制度传承而来。如西迁前夕及西迁之际,若干惠、冯迁为直閤将军。(注:参见《周书》卷17《若干惠传》、卷11《冯迁传》。)

直寝、直后等职也见于西迁之际及大统年间。于谨、侯莫陈崇、若干惠、常善等人于魏末均曾任直寝之职,若干、常二人又迁为直閤或武卫将军。《周书》卷19《达奚武传》载:“魏孝武入授直寝,转大丞相府中兵参军。”《豆卢宁传》载:“弟永恩,大统八年,除直寝、右亲信都督,寻转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同书卷44《阳雄传》:“累迁都督、直后、明威将军、积射将军。从于谨攻盘豆栅,复从李远经沙苑阵,并力战有功。”据《于谨传》,谨攻盘豆栅在大统六年。

此外,在大统年间还可见到:领左右,见《周书》卷20《王懋传》、卷25《李远传》;殿中将军,见《周书》卷53《王庆传》;积射将军,见《周书》卷44《阳雄传》;羽林监,见《周书》卷43《陈忻传》,卷11《冯迁传》,卷27《蔡祐传》,卷29《王杰传》,卷16《侯莫陈凯传》,卷32《陆逞传》;步兵校尉,见《周书》卷29《宇文盛传》、《尉迟纲传》。这些官职均见于太和后《职员令》且实际存在于北魏后期。西魏事例虽少,但它们在禁卫武官制度中的实际存在则是确定无疑的。

在有关史料中,笔者没有看到护军将军活动的记载,看来西魏时期和东魏一样,继承北魏末年制度不设护军将军。北魏后期护军将军所辖主要为四中郎将,这与洛阳处于四面之中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东魏迁邺后,邺城位于华北平原,亦属四战之地,故设四中郎将,但由领军将军统之。(注:参见张金龙:《北朝中央护军制度考索》,《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相比之下,西魏立都长安,关中天险, 地理位置与洛阳、邺城迥异,其威胁主要来自东方,而不在都城周围,故无四中郎将之设。护军之废弃不置,或与此不无关系。

五、禁卫武官民族成分与西魏君权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简单提及了禁卫武官担任者的身分,特别是与西魏实际执政者宇文泰的密切关系。而对禁卫武官特别是领军将军(中领军)——左、右卫将军——武卫将军等各级禁卫军将领民族成分的具体考察,对于认识西魏君权特别是宇文氏统治集团的实质是颇为必要的。

西魏时期,领军、左卫、右卫及武卫将军的担任者主要出自宇文、尉迟、贺兰、独孤、斛斯、若干、豆卢、叱罗及寇、于、陆、王、赵、梁、李、蔡等姓氏。宇文导为宇文泰长兄颢之次子,宇文贵、宇文深则与宇文泰关系颇为疏远,但亦属宗室之列。北魏建立前之前代国时期,宇文部力量比较强大,曾与拓跋部有过较密切的联系,但为时很短。《魏书》卷1《序纪》载, 拓跋纥那曾与宇文部并势击贺兰部(部帅蔼头),后又“出居于宇文部”。同书卷103 《匈奴宇文莫槐传》载:“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之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翦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看来宇文氏还是以出自匈奴为确。作为民族特征的语言及习俗均与鲜卑有异,自不能认为是拓跋同族。(注:详考见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只是后来宇文部迁至北镇地区,受鲜卑影响较大,到宇文泰时当与北镇鲜卑无异。尉迟氏在孝文帝姓氏改革时改为尉氏,属于勋臣八姓之一,为北魏前期政坛上颇有影响的胡姓之一。经西魏北周而延至隋唐,尉迟氏代有重要人物。独孤氏本出匈奴,亦谓之屠各,为建立十六国前后汉之刘氏后代,在北魏建立前后及前期政治中极为活跃,独孤部曾在苻坚灭代后统治拓跋鲜卑,刘尼(独孤侯尼须)曾参与拥立文成帝的政变。贺兰氏亦为代北著名部落,早在北魏建立前就与拓跋部有多年姻亲关系,为道武帝拓跋珪之舅氏部落,孝文帝改为贺氏,属勋臣八姓之一。斛斯氏姓望朔州(原怀朔镇),本自高车斛斯部。若干氏出于漠北,魏末居于武川,孝文帝时改为苟氏,北魏中叶之苟颓有名于世。豆卢氏本出辽东慕容鲜卑,孝文帝改吐伏卢为卢氏,即豆卢氏。叱罗氏本出自高车,孝文时叱奴氏改为祝氏。以上是复姓,而单姓诸氏主要仍为胡人后裔。如于氏本勿(万)忸于氏,孝文时改为于氏,为勋臣八姓之一,在北魏后期政治中于氏人物曾扮演过重要角色。陆氏则为八姓之一的步六孤氏所改,是北魏前中期颇具影响力的一大家族。寇氏本为若口引氏,望出上谷。孝文时改拔列兰氏为梁氏,梁御家居高平,本凉州西胡,为匈奴休屠种之降人。王氏本出高丽,为乐浪王氏之裔,后居广宁,北魏建国前曾与拓跋部有姻亲关系,属乌桓部族。赵氏为匈奴酋王之后。李氏情况比较复杂,但据《周书·李贤传》记载,似乎仍与漠北难脱干系。(注: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不论这些姓氏出自何族,到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前夕,他们都已在武川一带居住多年,为北镇以鲜卑为主的民族习俗所同化。六镇起义后,辗转南下,并在反魏阵营的复杂变化中逐渐归到了宇文泰部下,成为其心腹。(注:参见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朱大渭:《代北豪强酋帅崛起述论》,《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而少部分本居泾陇者则在宇文泰占领原州及称雄关陇时投入其阵营,为其效力。总的来看,西魏一朝担任宇文泰执政的西魏政权的诸禁卫军将领,是以武川镇为核心的北镇鲜卑为主体的成员构成的,有匈奴宇文、屠各、休屠、鲜卑、慕容、高车、乌桓等民族或部族。

在君主专制时代,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君主的安危也就关系着王朝的命运,因此以保卫君主为核心的禁卫军权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处于权力中枢的地位,对禁卫军权的控制无疑也就成为专制君权的关键环节。就西魏而言,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为宇文泰,西魏皇帝只是其为了笼络人心并与东魏高氏抗衡而打出的一块政治招牌。在这种二元政体之下,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是宇文泰,但他却不具备君主名分;西魏皇帝是名义上的君主,但他却不拥有实际的最高统治权。(注:关于二元政体的论述,参见[日]谷川道雄:《两魏齐周时代的霸府与王都》,《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筑摩书房1997年增订版。)禁卫军权严格来说是君主权力的体现,最终掌握在最高统治者宇文泰手中,宇文泰则需通过任命其亲信担任禁卫武官以执行这种权力,一方面保证其自身的绝对安全,同时既要保护又要监控西魏皇帝,在东西魏对峙的战争状态下,宇文泰作为最高统帅经常出征指挥战斗,其身边自然也就少不了禁卫武官统率的禁卫兵的保卫。而在战争压倒一切的形势下,禁卫兵作为一支精锐部队,当然也少不了亲自参加战斗,禁卫武官出征之例每见于史,原因即在于此。北魏时期,禁卫武官统率禁卫兵出征之例已见于史,但其核心任务仍是宿卫以皇宫为中心的京师地区,而西魏时宿卫宇文泰霸府之帐内则是禁卫武官及禁卫兵一项经常任务。实际上,北周六官体制下的禁卫武官制度已在孕育之中。就禁卫武官制度与禁卫军权的关系而言,制度是载体,是实现权力的方式。制度是表征,而权力是核心。一套完备的制度固然必不可少,但由谁来执行这些制度则更为重要。从表面上看,西魏禁卫武官制度继承了北魏后期制度,并无太大变化,但实际上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是禁卫军权的控制和行使,不是维护了君主专制权力,而是体现了权臣的反君权,并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这种权力,成为维护这种权力的有力手段。

在西魏存在的22年(535—557)里,政权一直控制在宇文泰手中,为了与正统所在的高氏控制的东魏政权相抗衡,宇文泰于大统年间接受汉族士人苏绰、卢辩等建议,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其改革既有对儒家传统制度的模仿,又有适应统治需要和客观形势而进行的变革,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其实质仍是在新形势下制定适宜的制度强化政权,巩固和加强宇文氏在关陇地区的统治,并进而与东魏政权逐鹿中原。大统改革包括官制、兵制及赋役、公文制度等多方面,其中以府兵制和六官制最具特色。大统十六年(550)确立府兵制后, 西魏禁卫武官制度与府兵制发生了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府兵番上宿卫之制,禁卫武官组织系统变化则不大。就组织结构而言,魏恭帝三年(556 )实施六官制以前,西魏禁卫武官制度仍是对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的继承,西魏一朝20余年存在着以领军府为核心的禁卫武官制度。

《周书》卷2 《文帝纪下》:魏废帝“三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叙内外官爵。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改流外品为九秩,亦以九为上。又改置州郡及县: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魏恭帝“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宫。……初,太祖以汉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统中,乃令苏绰、卢辩依周制改创其事,寻亦置六卿官,然为撰次未成,众务犹归台阁。至是始毕,乃命行之。”可知宇文泰所主张而由苏绰、卢辩所主持进行的官制改革分两步进行:(1)魏废帝三年(554),实施官品九命之制及州郡县地方官制度改革;(2)魏恭帝三年(556),正式实施六官制度。王仲荦先生所辑《北周六典》反映的北周六官制度即是改革后北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六官制实施后,北周随即建立,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而此前西魏一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仍然是对北魏后期制度的继承,禁卫武官制度的情况也是如此。

标签:;  ;  ;  ;  ;  ;  ;  ;  ;  ;  ;  ;  ;  ;  ;  

西魏禁官制度考_周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