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美晨[1]2017年在《“不A不B”格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不A不B”格式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事实出发,在立足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分别从“不A不B”格式的构成基础、语义类型、语义制约因素等角度进行研究,并将它与“没A没B”、“无A无B”这两个近类格式逐一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这叁个近类格式在语义上的独特之处。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文章的主体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不A不B”格式的内部构成情况。分别对“不A不B”格式的常项“不”、变项“A”、“B”进行分析。讨论“不A不B”中“不”的语法功能,进入此格式的A、B的特征以及A、B的语义关系。最后从语义、语法两个维度考察“不A不B”的格式功能。第二章详细考察“不A不B”格式的结构关系与语义类型。基于对大量语料的搜集整理,将“不A不B”格式的结构关系分为并列关系、条件关系两大类,然后根据A、B语义关系的不同对“不A不B”的语义进行详细分类。并列关系下的A、B语义关系较为复杂,本文分为近义关系、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加合关系四种。条件关系下,A、B语义关系单一,只有假设关系一种。第叁章全面考察“不A不B”格式语义的制约因素。“不A不B”格式的语义具有多变性,其不仅受内部因素如“不A不B”构式义的制约,也受外部因素如心理期待、语境等因素的制约。本章力求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全面系统地讨论“不A不B”语义的制约因素,探索上述因素如何对“不A不B”的语义产生影响。最后,在第四章中将“不A不B”与近类格式“没A没B”“无A无B”分别进行了对比。“不A不B”格式与“没A没B”、“无A无B”叁者在语义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由于“不”、“没”、“无”叁个否定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使“不A不B”与“没A没B”、“无A无B”语义也各具特色,很多时候叁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阮氏青姮(Nguyen, Thi, Thanh, Hang)[2]2002年在《“不A不B”格式及其相关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A不B”格式及其相关问题 阮氏青桓 (NGUYEN THI TllANH HAN)
胡芳芳[3]2013年在《“非A非B”及其近类格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A非B”、“不A不B”、“没A没B”、“无A无B”格式同作为否定义ABAC格式类的子范畴,学术界对其研究多是集中于个别的专门研究,少有涉及四种格式的比较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非A非B”格式为研究重点,全面考察其句法、语义、语用特点,并对“非A非B”近类格式“不A不B”、“没A没B”、“无A无B”格式进行比较研究。文章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非A非B”格式的句法分析,涉及变项A、B构成、语法性质、组合特点及位序的研究,“非A非B”句法功能分析。第二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析了“非A非B”格式的语义,分别考察了“非”的语义,A、B的语义关系,“非A”、“非B”的语义关系以及“非A非B”的语义类型。第叁章:“非A非B”格式的语用分析,考察了此格式的表达作用、焦点凸显、语用环境。第四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非A非B”格式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对“非A非B”格式的来源和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比较考察了“非A非B”近类格式。
李文华[4]2012年在《汉语中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四字格研究》文中指出“无…无…”和“无…不…”四字格格式是汉语中常见的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动词短语形式。为了叙说方便,笔者把“无…无…”格式记为“无A无B”。“无…不…”格式分为两种,笔者分别记为“无A不B”格式和“无A不A”格式。“无A无B”格式和“无A不B”格式比较常见,“无A不A”属于方言格式,普通话中很难见到,其中的A都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该格式表示“很A,极A”的意思。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叁个平面”理论,对这叁种格式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分五章对其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笔者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范围、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这五个方面进行叙说,能够对“无”字类中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四字格的特点有所认识和了解,并对其他格式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而且有助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方言格式“无A不A”还可以对方言语法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广泛关注格式研究,对“不A不B”、“没A没B”和“非”字类格式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无…无…”和“无…不…”格式的研究很少,这就给笔者提供了很大的探讨空间。第二章:“无A无B”格式研究。本章着重论述“无A无B”格式,笔者从此格式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语义结构、语用分析和历时考察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得出该格式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结构很复杂,A和B的词性大部分都相同,都同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区别词,从语体上来说,都同为书面语或者同为口语;“无A”和“无B”之间大部分为并列结构,只有少量的用例,“无A”和“无B”之间是主谓关系;“无”和“A”之间大部分属于动宾关系,同理,“无”与“B”之间大部分也属于动宾关系;“无A无B”中的AB有一部分是合成词,“无”分涉AB,形成“无A无B”结构;并且A和B的排列不是杂乱无章的,多遵循着调序和义序。该格式表示的基本语义是“既没有A,也没有B”和“没有AB”,还有“不论,不管,不分”、“什么都没有”等多种引申义。从句法功能上说,此格式在句子中主要充当定语和状语,还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语用上具有简练性、能产性和加强语气的作用,从历时角度来看,该格式最早出现于周代的《今文尚书》里面。第叁章:“无A不B”格式研究。本章着重论述“无A不B”格式,并把“无A无B”和“无A不B”两种格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笔者对“无A不B”格式的分析研究也是从该格式的结构特点、句法功能、语义结构、语用分析和历时考察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该格式可以分为叁种,一种是普通式,另一种是“所”字式,还有一种是“一”字式,而且A和B大部分遵循了调序和义序的原则,结构和语义没有“无A无B”格式复杂。两种格式都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谓、宾、定、状、补,只是“无A不B”充当谓语的成分最多。“无A不B”格式跟“无A无B”格式的语用功能都相同,并且都最早出现于周代的《今文尚书》里面,当然,两者还存在着一些差别,比如“无A无B”格式一般表示否定,而“无A不B”格式一般表示肯定;“无A无B”格式里的A和B的词性大部分都相同,而“无A不B”格式里的A和B的词性大部分都不相同。第四章:“无A不A”格式研究。本章着重论述方言格式“无A不A”格式,并对此格式进行了延伸,延伸出“无A八A”格式,该格式跟“无A不A”表示的意思一样,都表示“很A,极A”。该格式在句子中只能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以充当定语和状语为最多;此格式表示程度很大,含有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价,有赞美、有夸张式幽默、有讽刺、有不满;从历时角度来看,这一格式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里面;从共时角度考察,该格式多在西南官话、江淮方言、吴方言和闽方言中使用。第五章:结语。笔者在这一章里面从整体上对“无A无B”、“无A不B”和“无A不A”这叁种格式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文章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白婷婷[5]2018年在《现代汉语中的“A不A,B不B (的)”类语法格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要研究的是“A不A,B不B(的)”类否定对举格式。在初期以“A不A,B不B(的)”为研究重点,在考察了大量的事实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另两种相似的格式,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格式进行研究。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格式进行考察,对格式的准入限制、句法功能、语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格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比较分析有关格式的语义部分,发现叁种格式在一定情况下能够相互替换使用。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认为格式的研究结果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很有帮助,是对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补充。本文从整体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是有关研究问题、相关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研究前期的工作内容。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对语料整理后,我们对叁种格式进行了的细致归类分析,在描写的基础上对格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叁种格式中,A、B在准入条件方面十分相近,无论是音节、词性还是A、B遵循的顺序原则都相差不大。在句法功能上,叁种格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在语义上,叁种格式呈现交叉语义的情况,在语义交叉的部分,可以替换,其中语义最为丰富的是“不A不B”,要注意辨别具体语境,格式“A不像/是A,B不像/是B”语义较为单一。在语用方面,叁种格式的交际方式主要是口头性的,在表达上多倾向于贬义性。第叁部分关于汉语教学,我们认为研究的结果适合应用于汉语教学当中,可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理论支撑。
钟健[6]2008年在《“不A也不B”格式的考察》文中指出“不A也不B”是一种很常见的格式,这类格式表面看形式相同,但内部关系并不统一。本文从该格式的语义、句法、语用、历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语义功能方面。当A、B为动词或动词词组时,“不A也不B”根据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七个小类:并列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让步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和对举关系。当A、B为形容词时,“不A也不B”的内部结构关系一致,均为并列关系。2)句法功能方面。进入“不A也不B”结构的动词以动作动词居多,进入“不A也不B”结构的形容词只能是性质形容词。“不A也不B”可以作以下句子成分:谓语、定语、补语、状语、宾语。3)语用功能方面。揭示了“不A也不B”的否定性差异、主观性特征,不同的语义类型可以表达责备、反预期、强调、无奈等口气。4)历时方面。“不A也不B”格式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是从对举形式到并列关系再到条件关系和让步关系的演变过程,格式中的A、B是从动词到形容词的类化过程。
黎小明[7]2015年在《贬抑性否定构式的特点及对比分析》文中认为“不A不B”、“A不A,B不B”、“半A不B”和“半A半B”四个构式因其形式简练、表意丰富等特点,在现代汉语中获得了相当高的使用频率,而且在语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充实和创新,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到这类双向否定构式的表达优越性,因此有关这类结构式的研究也开始多起来,但对这四个构式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却不多。本文试图从构式理论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和“叁个平面”等理论,对这四类构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系统比较研究。首先,本文分别对“不A不B”、“A不A,B不B”、“半A不B”和“半A半B”的构式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一,对“不A不B”的研究。简要描写了“不”的语法性质及主观性。详细分析了该构式的变量A、B的词性;考察归纳了“不A不B”的句法功能;阐释了A、B语义关系与整个构式贬抑性评价色彩的关系,继而总结出该构式的整体意义;接着还论述了构式义和词汇义的相互制约关系、构式“不A不B”的主观化过程、贬抑义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二,对构式“A不A,B不B”的研究。从静态描写该构式的构件和语义特点入手,接着探究了A、B的语义关系对构式义语用感情色彩的影响,同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构式的语法功能,着重分析了“A不A,B不B”词汇义与构式义的相互制约关系和贬抑性固化过程,认为“A不A,B不B”实质上是构式“不A不B”的关联模式,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理据性的承继上,最后还探讨了该构式的贬抑义泛化原因。第叁,对构式“半A不B”的研究。表述了“半A不B”的整体构式义和常项“半”的语法性质及主观性,接着分析了A、B的词性以及A、B语义特点与构式贬义色彩之间的关系,还详细论证了“半A不B”的句法位置对A、B词性的要求和A、B的感情色彩对构式语用意义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半A不B”的构式焦点,同时也对该构式的泛化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第四,对构式“半A半B”的研究。同样的,我们分析了A、B的词性和A、B语义关系与构式感情色彩的关系,论述了“半A半B”的语法位置,详细论述了“半A半B”泛化的原因,最后还对“半A半B”贬抑义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索。其次,我们比较了这四种贬抑性双重否定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的异同点。主要结论如下:其一,句法上的比较。A、B词性和A、B位置及构式的句法地位有很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构式的形式特点、情态动词和体词能否进入各个构式和句法成分分布不一之上。其二,语义上的比较。虽然这四类构式中的A、B语义关系都对构式的贬抑义产生了影响,但是所表现出来的贬抑程度不一样,语义焦点也不一样。其叁,语用上的比较。分析四者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的不同。
袁天怡[8]2011年在《汉语“不A不B”格式的产生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语有大量的“不男不女、不人不鬼”等“不A不B”格式,学界对现代汉语里“不A不B”格式的用法研究比较多,但从汉语史角度研究其产生与演变的成果极少。本文通过对同一语言进行不同的断代比较,探讨“不A不B”格式的发展与变化。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从共时角度分析“不A不B”格式的意义、性质、功能;从历时角度讨论“不A不B”格式意义、性质、功能的演变。本文总共有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概况,并说明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有两个章节,分别介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里的“不A不B”格式。首先分析古代汉语里的“不A不B”格式,历时地考察了古代汉语里“不A不B”格式产生、发展的面貌,共分为五节,每一节写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由两个或几个朝代组成),主要分析“不A不B”格式的整体含义、语法性质、AB的词义与词性,“不”的性质与含义。然后单列一章分析现代汉语的“不A不B”格式,目的是便于讨论现代汉语突出显现的“不A不B”格式口语化的现象,也便于专门列出一个小节,以现代汉语用例为例,分析“不A不B”格式与“不X不Y”格式的区别;第叁部分总述“不A不B”格式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为前面叁章作一总结。该部分末尾写有一节余论,讨论与“不A不B”格式相关的“‘不A不B’+者”结构的性质与演变。最后,论文的末尾有两张附录:附录A是本文所考察的代表文献断代表,附录B是本文所考察的各个时期“不A不B”格式用例总表。
张健[9]2009年在《现代汉语“不A不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不A不B”格式的出现频率很高,该格式形式简练、表义丰富,而且在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创新。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留学生对这种否定副词的间隔连用也较感兴趣,但他们对其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误,表现在很难辨析同一“不A不B”格式因语境不同所体现的语义差异。而同一个词分别嵌入“不A不B”和“没A没B”格式所产生的格式义,则更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和困惑。本文在叁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吸收和总结前贤研究成果,基于大量语料分析,分别对“不A不B”格式的内部构成、语义关系、句法功能、语用价值以及与相关格式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首先从进入该格式的词(语素)的音节、词性、位序分析入手,考察进入该格式的词(语素)的表现形式及变化规律。详细讨论了“不A不B”格式的语义分类,将此类格式的否定义分成“完全否定”、“部分否定”、“中间义”和“逻辑推理义”。同时,进一步分析此类格式A、B的语义关系,可分为联合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同类关系)和偏正关系(假设关系和因果关系)。通过考察分析,认为“不A不B”作为一种固定格式或类固定格式和语法单位,不是孤立存在的,该格式与句中其它句子成分以及上下文语境发生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其次考察了“不A不B”格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价值,认为该格式中的否定副词“不”的用法已经蜕化,其格式义已具关联性,在表达功能上是静态的,具有描写性,在语境中的功能有时相当于一个词,在句中既可以充当谓语、定语、补语、状语、宾语,也可以充当复句中的分句。在考察中我们发现,“不A不B”格式有着丰富的语体、感情色彩,在表达上具有较强的功用性,更体现出语言的经济性、简约性原则。最后对否定副词“不”和“没(有)”在与动词(动素)、形容词(形素)和名词(名素)结合所受的语义制约进行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不A不B”与“没A没B”格式在句法、语义、沿用等方面的区别。我们发现,“不A不旷格式与“没A没B”格式在构成成分、构成音节、语法性质以及语用价值等方而都存有相同之处,这也可以说是两个格式同时存在的原因和意义所在。但在语义方面,由于“不”和“没”的制约条件不同,能够同时进入这两种格式的词或语素不多,在有限的词或语素进入这两种格式时所体现的语义色彩有时也截然相反。同时,还考察了“不A不B”格式作为“A不A、B不B”格式的一种缩略式,二者在语义特征上的异同之处。
孟祥英[10]2010年在《汉语待嵌格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待嵌格式”指的是两个字间隔显现、两个字间隔隐含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构式义的框架结构,运用时需语言主体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隐含的成分镶嵌进去从而构成一些新的四字格。如“东…西…”“大…大…”“一…一…”“忽…忽…”“…头…脑”“…来…去”等。此类格式能产性比较强,为人们所喜闻乐用。从形式上看,待嵌格式可分为两种类型,即“A…B/A…”型和“…A…B”型。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和使用的语料。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姜德梧编着的《汉语四字格词典》以及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中的“类固定词语”部分(第270—272页)收录的待嵌格式为考察对象,共计240个。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深化对汉语特点的认识;有利于语言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有利于词典编纂;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我们把待嵌格式的研究历史大致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到80年代中期为初步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为深入发展阶段;第叁阶段,从90年代中期至今为多元研究阶段。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描写和解释相结合。在对待嵌格式的有关问题进行描写的同时,尝试运用语言文化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等对其做出解释,力求揭示出待嵌格式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第二,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具体语料的统计分析,用数字、图表等形式化的手段来描写一些语言事实,在定量的基础上为语言现象定性,以提高论证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第叁,比较。比较是语言研究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本文按照词性的不同把待嵌格式分成五大类,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典型待嵌格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解释。第二章待嵌格式的整体描写。本章重点探讨了待嵌格式的含义、性质和特点、固定部分、嵌入部分及其生成的四字格。一、建国以来,对于“A…B/A…”型和“…A…B”型格式,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命名,如“四字语型”“模式词语”“类固定短语”等,在对相关名称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说明本文采用“待嵌格式”的理由,明确本文所说的待嵌格式属于词汇格式的范畴。同时,为避免术语的混淆,还把“待嵌格式”与“语法格式”“词语模”等格式进行了比较。二、我们认为待嵌格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汇单位,因为待嵌格式与词和固定短语相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待嵌格式是汉语中所特有的一类现象,因为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在西方语言中也存在着一些格式,但西方语言中的这些格式与汉语中的待嵌格式形同而实异。就特点而言,我们认为待嵌格式具有理据性、固定性、能产性等特点。叁、我们从词性、同形与否、所处位置以及意义关系等角度对固定部分进行了分类;我们认为能够做固定部分构成待嵌格式框架的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它们多属于基本词汇范畴;其中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多是基本等级词,具有认知上的显着性,多具有文化附加义;其中的动词多是非典型性动词。此外,我们从固定部分的意义变化及其在四字格中的句法位置两个方面探讨了固定部分的语法化等级。四、从词性来看,嵌入部分以名词、动词、形容词这叁大实词为主。就语义关系而言,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把一个并列式双音词拆开嵌入格式中,第二类是具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对、相类或相关等关系的单音节成分。嵌入部分一般遵循一致性原则、显着性原则、文化规约原则、空间性原则及时间性原则等。五、我们从固定部分和嵌入部分的特点、待嵌格式构式义的虚实程度以及待嵌格式是文言格式还是口语格式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待嵌格式的固化程度。从形式是否凝固、意义的融合度、使用频率的高低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四字格的词汇化等级。运用量范畴理论对四字格的主观增量义进行了探讨。在具体运用时,四字格在句子中具有独立性,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但以作谓语为主,呈现出一种谓词化倾向;四字格具有音韵和谐、生动形象、褒贬鲜明等语用效果。第叁章待嵌格式的分类描写。本文把240个待嵌格式分为名词待嵌格式、动词待嵌格式、形容词待嵌格式、数词待嵌格式和副词待嵌格式等五大类,并对其中的典型待嵌格式进行了重点探讨。在名词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方位名词待嵌格式和人体名词待嵌格式;在动词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存在动词待嵌格式;在形容词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空间维度形容词待嵌格式;对数词待嵌格式进行了整体探讨;在副词待嵌格式中主要考察否定副词待嵌格式和时间副词待嵌格式。这几节的研究思路基本上一致,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一,通过对同类待嵌格式的比较分析,揭示它们构造四字格能力的不均衡性特点并阐释其深层次原因;二,从词性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格式的嵌入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叁,探讨同类待嵌格式构式义的异同,某些待嵌格式生成的四字格色彩意义比较鲜明的也兼带论及。如研究方位名词待嵌格式时,主要探讨了“东…西…”格式构造四字格的能力比“左…右…”和“前…后…”强的原因;探讨了嵌入这叁个格式的动词的语义特点和它们不同的组合能力;比较了这叁个格式的构式义,它们都有表“动作持续或反复”的构式义,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与“东…西…”和“左…右…”两个格式相比,“前…后…”格式还能表示“空间上的一前一后”或者“时间上的一先一后”,表义更为复杂,个性较为突出。第四章待嵌格式产生的动因。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待嵌格式产生的外部原因。待嵌格式是我们汉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濡染的产物,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以及古代的四言诗、近代的俗文学等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待嵌格式的产生和发展。汉语的特点和汉语发展规律的影响是待嵌格式产生的内部原因。汉语中丰富的四字格是待嵌格式得以产生的基础,而汉语重意合的特点则使得待嵌格式与嵌入部分的组合更为灵活;汉语词语的不断复音化和汉语造词法的逐渐完善等都深刻影响了待嵌格式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机制也是影响待嵌格式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主要从对称机制、类推机制、经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五章待嵌格式应用研究。主要从待嵌格式研究与对外汉语实践和待嵌格式研究与词典编纂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待嵌格式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待嵌格式教学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分阶段对不同版本的对外汉语教材收释待嵌格式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探讨了进行待嵌格式教学的具体原则和方法。目前,有一些词典收释了一些待嵌格式,我们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应用汉语词典》收释待嵌格式的情况,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就规范型词典收释待嵌格式的原则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我们认为,应把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作为词典收释待嵌格式的首要原则。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摆脱了以往对某一个格式进行孤立研究的框架,注重从整体出发,加强了对待嵌格式的系统研究和共性描写;第二,加强了对待嵌格式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不A不B”格式研究[D]. 鲁美晨. 辽宁大学. 2017
[2]. “不A不B”格式及其相关问题[D]. 阮氏青姮(Nguyen, Thi, Thanh, Hang).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3]. “非A非B”及其近类格式比较研究[D]. 胡芳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 汉语中含有两个否定词的四字格研究[D]. 李文华. 中南民族大学. 2012
[5]. 现代汉语中的“A不A,B不B (的)”类语法格式研究[D]. 白婷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18
[6]. “不A也不B”格式的考察[D]. 钟健. 吉林大学. 2008
[7]. 贬抑性否定构式的特点及对比分析[D]. 黎小明.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8]. 汉语“不A不B”格式的产生和发展[D]. 袁天怡. 吉首大学. 2011
[9]. 现代汉语“不A不B”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 张健.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10]. 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 孟祥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