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李京丽,彭仁芝

(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

摘要: 文章分析了职业素养内涵、特征,以我校某一专业为例剖析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职业素养培育困境,提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新的职业素养培育目标、搭建职业素养培育平台、发挥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职业素养培养思路。

关键词: 企业需求;职业素养内涵;培养目标;实践平台

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指出,普通本科高校应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学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应突出“应用性”,学生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灵活应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早日胜任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内涵、发展现状及培育路径,对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职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1],是决定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关职业素养内涵的研究较多,观点各异,但有关职业素养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大致趋同,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的综合反映,包括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职业意识强的人能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有明确的追求和清醒的认识,对于选择何种职业、明晰职业目标、实现职业目标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职业精神是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是在特定职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主动意识、责任担当、道德品格、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意识等,是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的内在推动力。职业技能是指能够胜任某一行业或岗位所应具备的技术与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和保障。

二 我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作为就业市场主力军的大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2],当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具体表现在择业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课题组成员结合我校实际,调研分析了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意识不强

为了帮助大学生规划好职业和学业,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和工作世界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目标并据此制定行动计划的一门课程。但课程并未引起学生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往往只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没有将其与个人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没有了职业目标的导向,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是谁、会做什么、能做什么。只有等到临近毕业时,才匆忙决定从事何种职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职业意识不强。

面向日益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西方传统科学逐渐形成环境科学群,包括环境自然科学和环境社会科学两大类别。McNeill[8]9曾说:“环境涉及的学科之多,达到了知识追求所能达到的地步。”话语理解的多向度本质和环境科学群的形成决定了环境话语理解的多向度本质和环境话语研究的多学科向度。环境话语研究主要关涉的环境分支学科有生态语言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传播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地理学、环境史学等。

大街上总是能看到有人提着鼓鼓囊囊的包急匆匆地走着。可能这一天,包里装着必须给客户看的样品和资料,这样还比较好理解。但如果,每天通勤的包都满满的,问题就来了——包总是很重的人,很难取得成功。

(二)职业素养认识不够,不清楚“职业素养”内涵和表现

高校培育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并在社会实践中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人宗旨,立足企业用人标准、岗位素质要求,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遵循职业素养养成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构建科学有效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三)实践操作能力低,实训实践不足

部分高校认为职业素养培育属于德育范畴,交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团委社团指导老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招就处就业老师负责,将就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将职业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内涵认识不到位、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的。事实上,职业素养既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也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的培育离不开课堂教学、专业学习、实践活动等培养过程。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进企业,接受企业的检验,职业素养培育离不开企业需求,脱离了企业需要进行职业素养培育,必定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因此,高校应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邀请相关企业共同制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联合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力的冰山素质模型,[3]个人素质包括冰山以上的“显性素质”和冰山以下的“隐性素质”,个人的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资历等属于“显性素质”,能够用客观标准衡量。“隐性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隐形因素,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从企业反馈的我校毕业生状况看,与显性的职业素养相比,他们更看重包括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积极主动、责任心、团结合作、道德品格等在内的隐形因素,建议学校要重视这类隐形职业素养的培养,要多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教育。

(四)职业素养的“隐形因素”亟待加强

三是成功组织研发节水灌溉产品。结合我国农业灌溉实际研发了地埋式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设备等4项节水设备产品,地埋式自动伸缩喷滴灌设备和机井用水IC卡控恒压智能终端设备,被水利部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国家专利。

三 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不够

对于高校来讲,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如同麦克力的冰山素质模型中的“隐性因素”,看似不显眼,实则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目前,很多高校一味重视师资队伍、精品课程、科研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建设,并将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对学生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不够,没有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导致学生职业素养不能适应企业需求。

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培养的学生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各种机械、机电产品及系统、设备、装置的应用、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具有机械设计、制造、机电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及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技能与素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对近几年来我校招聘的企业调研发现,除了要求学生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并自发的多做一些、吃苦耐劳、团队合作、交流沟通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多数企业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企业培训、实践锻炼、深造学习等弥补,但人的职业态度、敬业精神、积极主动、责任心、团结合作、道德品格等内在的隐形因素是无法在短期内养成的。因此,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要立足企业需求,深刻理解职业素养内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过程脱离了企业需求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衡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反馈意见表明,我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实践训练。

(三)职业素养培养机制、体系不健全

一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素养培育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力量就会散。职业素养培育目标不是凭空来的,也不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随便定出来的,而是从企业、行业需求当中提炼出来,能够带领学生在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因此,职业素养培育目标的设定要立足于企业需求、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反复凝练,并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检验[4]。二是职业素养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高校人才培养缺乏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育,将职业素养教育当作思想政治工作或就业指导工作,交由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就业处工作人员负责,没有把握好职业素养的本质内涵,导致职业素养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是职业素养培育方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培养方式多采用教师讲授的单向“灌输式”,缺乏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的培养方式,没有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认识规律,导致职业素养培育效果不理想。四是缺乏顶层设计,职业素养培育相关的政策、制度不完善。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学校对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不够、还未建立职业素养教育相关的政策、制度,课程体系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评价标准有待改善等。

1)在现阶段高速公路风险管理中安全文化尚未完全体现其重要性,仍仅局限于传统安全教育培训. “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念要求,风险管理理念与风险管理实践要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风险管理的发展需要先进安全文化的支撑.

四 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

虽然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获得用人单位青睐,但对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并不清楚。另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导致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学生都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的倾向,以为素质训练应当由学生社团活动、协会等承担,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视不够。

前文我们也提到,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对语言产生了巨大冲击,各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单纯地从两域映射来认知语义肯定是不足的,故将概念整合与隐喻结合才能为人体词意义的构建提供更全面阐释。

(一)明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村里泼水节的泼水活动是在泼水广场举行,泼水广场所用的水都由一个阀门控制,水或者是从广场上的4个石象鼻子喷水,或者从广场左侧的喷泉里喷出,均由阀门控制,喷出的水就是从山上引出的自来水。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素养教育进课堂

当前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师生的职业素养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如果能结合企业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引入教学和管理当中,纳入基础课程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培养高校师生职业素养意识、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职业素养的培育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密切相连,不能脱离专业技能的培育空谈职业素养[5]。专业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事例教学、情景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行业职业要求和准则,真正地把职业素养要求纳入专业教学内容中,把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素养要求相连接,促进职业素养培育要求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旨在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通识类课程,课程教学大纲注重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职场礼仪”等课程内容的交融,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校课程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的要求和标准是高校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向。高校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编写均需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参与;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最新发展趋势及开展项目合作交流,将企业生产案例、研发项目带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专业认同感和专业信念。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充分依托企业的设备、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新项目,组建学生团队共同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责任心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突出“应用型”特色,实现课堂教学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提升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

(四)依托第二课堂,丰富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职业素养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逐渐养成。高校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可以第二课堂为依托,通过开展校内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等[6]。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设置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进行资助,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激情和热情;建立专业协会,以专业协会为平台,开展专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大赛、课程设计大赛等,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引进先进企业文化,构建校企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学校作为育人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第二课堂等完成学生的人才培养,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割裂开,没有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导致应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行业动态、运行模式等认识不足,职业价值观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

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启迪学生心智、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策划不同主题特色的文化活动,引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举办企业家论坛,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做报告、开讲座,讲述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成长历程;二是开设优秀校友成长事迹专栏,向在校毕业生展示同专业的师兄师姐成长事迹,帮助在校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职业发展路径和成长空间;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简历制作大赛、招聘模拟大赛、企业进校宣讲会等,让学生提前了解和感受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制度、人才需求情况等,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做好个人的发展规划,养成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素养。

(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对个人选择职业的主观因素、客观环境进行分析和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通过制定详细的发展路径和实施步骤最终实现职业发展目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要与社会行业发展状况结合起来,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规划好个人的职业目标,合理设计发展路径,有针对性地培养目标职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培养提升职业素养的过程。当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基础为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教学内容多为通过课堂活动、心理测评、日常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对工作世界的介绍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缺少对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的了解,在做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时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如果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中引入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其感兴趣的行业、职业发展状况及素质要求,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准职业方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觉养成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79-80.

[2]黄伟.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发展途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6(02):71+73.

[3]黄小钊,袁德栋.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8(18):94-97.

[4]许士群,张荣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02):24-26.

[5]曲长海,王越芬.高校多元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2):3-5.

[6]刘飞. 创新能力培养视阈下的大学第二课堂建设[J]. 学理论,2011(10):293-294.

[7]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05):84-85.

Predica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Students of Practical Colleges

LI Jing-li,PENG Ren-zhi
(North Bay University,Qinzhou,Gaungxi)

Abstract: Taking a specific major of our school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towards the connotations and feature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as well as the current statu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held b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predicaments in fostering professional quality,and proposes to establish new objectives for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guided by enterprises’demand,create a platform for professional quality development,and bring into play the concept of foster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by means of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all-round cultivation.

Key words: Enterprises’demand;Professional quality connotations;Fostering objectives;Practice platform

本文引用格式: 李京丽, 等.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现代化,2019,6(87):237-239,252.

基金项目: 2018 年钦州学院辅导员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8FDYKY103)。

作者简介: 李京丽,河南周口人,北部湾大学机船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就业指导。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7.085

标签:;  ;  ;  ;  ;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