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溯源,知人论诗论文_金建琴

探微溯源,知人论诗论文_金建琴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环城二小 321000

摘 要: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教师避难就易,以读代讲,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的教师以背代析,以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笔者认为:品诗宜先品人,“知人论诗”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品诗宜先品人。“知人论诗”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知人论诗,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写作背景等,从而整体地、正确地理解古诗词。

一、了解一段人生——诗人的人生

1.诗人的出生。家庭出身是影响诗人创作的重要因素。出身贵族,能写出描写贵族生活的诗歌;出身官宦,会写抒发政治抱负的诗歌;出身平民,则常写出关注老百姓生活的诗篇。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如此浪漫飘逸?这就要看看李白的身世:李白出生于一个富有的、文化背景较好的家庭。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道教气氛浓郁,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飘逸的气质。

2.诗人的经历。“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风格也就不同。比如说王维,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声有息,也有思想。如果我们有了以上关于王维的了解,那么,就能很快读出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3.诗人的际遇。曹植为何要作《七步诗》?豆为何?豆萁为何?同根如何解?如果学生不知道曹植的际遇,又怎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呢?因此,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诗时的特殊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柳宗元《江雪》一诗时,学生了解了柳宗元当时的情况:元和十一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无人理解,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心里非常难过又非常悲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对渔夫为什么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便理解了,对诗人在作品中流露的难言的孤独也有了深深的体会。

二、认识一个时代——诗人的时代

1.一个时代造就一种诗风。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的时代土壤,为诗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北朝诗歌多写征战尚武;南朝诗歌多写男女相思;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的文人从军,用诗歌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叙写边塞的生活;有的文人隐居山林四野,自然以诗歌寄情山水;有的文人献诗于权贵,希望得到引荐,干谒诗则应运而生;唐末宦官专权,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怜之,于是悯农怜民诗的兴起;宋人喜欢议论,因而宋人的哲理诗就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道风景线;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国忧”,这一期间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借助史实,能让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整个历史大背景有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更容易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一首诗歌折射一段历史。诗歌虽短小,却容得下一段历史,容得下无限时空。时代背景是诗人创作的影子。

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让学生课前了解杜甫写诗的历史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有了这样的知识积淀,学生学起诗来就轻松了。

三、品味一种风格——诗人的风格

1.一个诗人一种风格。诗人往往有自己的风格。李白飘逸,杜甫深沉,苏辛豪放,易安婉约,陶渊明的田园隐逸,陆放翁的爱国之志,文天祥的四海奔波,风格迥异。我们可以通过学一首诗或一组诗,了解一个诗人的风格.

2.一个诗人多种风格。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某篇具体作品的题材与风格时,不能搬固定不变的套子去给作品贴标签,因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只是某位作家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风格占主导地位而已。王维是盛唐时期典型的山水诗人,但他也有边塞题材的力作传世,如《使至塞上》。苏轼是豪放派作家,但也不排除婉约之作,如他的两首《江城子》。

需要说明的是,知人论诗并不是说要求对每位诗人的方方面面都做详细的介绍,对有些诗人则没有必要,即便需要介绍,介绍的侧重点也可以不同,比如对王维侧重于诗歌风格的介绍,对陆游侧重于时代背景的强调,而对李煜则侧重于个人经历的介绍。只要因“诗”制宜,因“人”施教,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论文作者:金建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  ;  ;  ;  ;  ;  ;  ;  

探微溯源,知人论诗论文_金建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