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职业教育联盟在深化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动力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区域间协同意识欠缺、政府与企业投入不足,创新环境不佳;管理机制不畅;创新要素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职教联盟的协调创新绩效。本文结合淮海经济区职教联盟的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职教联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对策
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的兴起为职业教育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办学水平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并且产生了较大影响。职业教育联盟作为职业教育集团的新形式,在许多区域范围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的核心宗旨是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同时兼顾政策信息沟通、专业产业对接、教学资源共享职业、人才培养合作、科研服务合作、对外交流等多项功能。然而这一科研服务平台的动力机制搭建却不够完善,运行也不够顺畅。
一、职教联盟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现状分析
(一)区域间协同意识欠缺、创新环境不佳
1、区域间的协同意识不强。淮海经济区涉及的省份和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地理位置也有所不同,但是彼此地域间的交流较弱,地区之间相互弥补不足,缺乏协同创新的意识。
2、创新环境不佳。包括研发投入、创新扶持、科研成果奖励、创新平台建设等在内的政策环境不够优越,社会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氛围薄弱,认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擅长于动手,职业教育联盟就是汇集资源培养会动手的手,甚至有的职业院校的教室只是认为单纯掌握技能就已足够,创新只是空想。
(二)管理机制不畅
1、职教联盟与产业联盟之间沟通不畅
职教联盟与产业联盟之间一个重在理论,一个重在实践,只有二者很好的融合与交流才能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但是由于职业教育联盟缺少运营平台,导致职教联盟内部依然存在隔阂、壁垒森严,使得协同创新无法得到有效的统筹。
2、信息的延迟性与不准确性导致协同创新的失败
企业的新技术应用、产品的改造升级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支持,当企业自身解决不了就会寻求外部帮助,但是往往因为信息的延迟性企业在本地区很难寻找到技术支持,同时职业院校的研发人员也会得不到精准的需求信息,导致所做研究无用武之地、专利成果限制、创新成果转化为困难等困境。
(三)创新要素投入不足
1、政府和企业创新投入不够。淮海经济区相对于长江三角、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政府更加注重对GDP总量的增长,对区域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政府对协同创新的经费投入不足。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创新性研究往往周期长、回报慢,加上失败风险的存在,因此一般性企业不愿意在创新性研发上投入过多的物力与人力。
2、职教教师创新能力有限,创新型人才成长缓慢。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仍然热衷于对原专业知识的教授,加上职业倦怠期的缘故,很少参与到技术创新的实践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创新教学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时相对欠发达的经济区对于人才的吸引度也不高,因此创新人才的缺失也是当下职教联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职教联盟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研究
(一)以区域一体化为搭建平台,推进协同创新
淮海经济区域人口超过1.3亿,土地面积超过17万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四个省及二十个城市,各个地区发展各有特点和优势,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经济区、南接长三角城市群、北临环渤海经济圈,把淮海经济区作为一体,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目前一系列协同发展工程的实施,正在共建淮海经济区的产学研体系。可以预见,淮海经济区的先进教育资源、前沿理论成果,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将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职业教育应积极融入到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提前布局学科建设,为自身的发展增添动力。
以淮海经济区的兄弟院校为主要单位,成立职业教育联盟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协同创新的灵活性、开放性、高效性要求必须要打破职业教育联盟的地域与行业束缚,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式服务系统,建立成员单位创新要素资源库等,并且要实现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达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精准度,发展地方职业教育的目的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现学校、学生、地方的共赢。
(二)优化布局,实现互补发展。
在推进一体化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要考虑差异化。淮海经济区涵盖4个省份及20个地级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却出现同质的现象,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同质化发展,即竞相发展招生中的热门专业。由于淮海经济区中各组成地区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高度同质化发展,部分地区在竞争中会处于劣势。因此,要统筹考虑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学科布局,实行差异化建设,注重与先进地区的互补。对京津地区未来发展急需的人才,也应作为学科建设的方向,跟进培养。
(三)多方位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1、推进以地方需求为导向的创新
从淮海经济区的实际看,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精准扶贫、创新发展,都是当前的需求。职教院校只有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有效融入地方经济,特别是积极推动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疑难与重大问题,才能争取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格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
2、推进以深度融合为方向的创新
深度融合的关键,就是构建产业新体系,把职业教育深深融入到产业链之中,以产业链引导创新链。围绕重要产业领域发展,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密切协作,建立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着眼技术改造升级,推动建立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分工合作的产业创新联盟。由于经费投入、学科构成、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与综合型大学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职教院校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积极联合国内外综合型高校,在产业链要素优化配置、上下游有机联动等方面携手攻关、优势互补,实现科技资源高效共享。要围绕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不断加强融合中加快创新。要敢于打破学科界限,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创新成效。
论文作者:陈碧宇 张恒中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经济区论文; 职教论文; 联盟论文; 淮海论文; 动力论文; 人才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