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坟文化站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作用论文_王军

浅谈常坟文化站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作用论文_王军

怀远县常坟镇文化站 安徽蚌埠

摘要:花鼓灯艺术流传于淮河中游地区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淮南市、凤台县、颖上县一带。这一民间艺术在怀远县尤为盛行,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花鼓灯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之美誉。在央视的舞台上,常坟花鼓灯的留守儿童们让全国的观众们感受到“东方芭蕾”的魅力。本文主要是对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及常坟文化站如何用花鼓灯教会留守儿童成长的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常坟文化站;留守儿童;花鼓灯

一、“留守儿童”的状况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祖辈或亲戚朋友照料生活,甚至有少数是孤身一人生活,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和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有的正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习动机不明,成绩下滑。打工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习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打工致富的心态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父母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用“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极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恶习,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精神,成绩普遍较差。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调查显示,8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对孩子物资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教大,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无论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力不从心。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照看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无能为力。

第二,缺乏亲情,性格缺陷。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不合群,对生活满意程度逐渐降低。而委托监护人对他们的教育也走向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不敢管,不会管,舍不得管,管不了,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强、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当留守儿童烦恼时,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委托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变化,常常引发他们的一些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悲观消极等。

第三,行为偏差,滋长不良行为。留守儿童与委托监护人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较多的采取放任自流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和科学的引导,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校品行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课、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手机、电脑和网吧,甚至与社会上的成人混在一起,存在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

二、常坟文化站在留守儿童中的作用分析

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的数据显示,中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57.2%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外出,42.8%则是父母同时外出,其中,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的状况,引发广泛热议。安徽也是中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如何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与留守儿童关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命题。

1.常坟文化站教孩子花鼓灯

常坟镇是淮河之畔的一个古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鼓灯就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有“东方芭蕾”、“淮畔幽兰”之美誉。

我是常坟镇文化站站长,有着一群特殊的孩子(留守儿童),二十多年来我和妻子马彩娣,坚持每天放学后给孩子们辅导功课,用花鼓灯教他们成长。暑假期间,我们常坟镇文化站花鼓灯培训基地每天有近百名留守儿童学习花鼓灯艺术。这里每年暑假开设的留守儿童花鼓灯培训班,让留守孩子不再孤单,成为留守孩子的“快乐驿站”。

培训基地建立以来,有两千多个留守孩子在这里学到本领,走出农村,成为许多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留守娃”通过舞蹈改变了人生的道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学习花鼓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我们夫妇白天忙镇里的文化工作,晚上在孩子们放学后,坚持教他们一个半小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连寒暑假也不放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和马彩娣带出了近万名学习花鼓灯的孩子,“灯班子”有时甚至达到100多人。他们中有的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有的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还有不少活跃在怀远、蚌埠乃至省里的文艺舞台上。但随着农村留守儿的增多,我妻子也发现了新问题,“父母不在身边,很多孩子对传统的花鼓灯不再感兴趣,而是迷上了网络。”妻子就决定根据孩子们喜爱热闹的特点,把节奏缓慢的传统花鼓灯,改编得节奏更加明快,并创作出了花鼓灯舞蹈《大河湾的孩子们》。节目的主要道具是扇子、手绢、锣鼓、大伞,在编排的时候主要围绕淮河两岸留守孩子们,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通过跳花鼓灯,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潜移默化下他们也成为了花鼓灯的传承者。花鼓灯节目《大河湾的孩子》,多次参加省市、全国演出和比赛,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3.在生活上照顾留守儿童

在常坟镇文化站留守儿童花鼓灯培训班,我们指导老师每天都和孩子一起,练习花鼓灯基本功。虽然每个动作要反复做很多遍,小兰花、小鼓架子们毫不气馁,大家体会到的是集体的温暖。常坟镇花鼓灯培训基地不仅教花鼓灯艺术,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定期检查孩子们的作业。我们用四颗心来做,爱心、耐心、责任心,让前来学习的留守孩子的家长们放心。培训班的留守孩子,小的五、六岁,大的十四、五岁。即便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做做游戏,聊聊天,大家玩得很开心。培训基地建立以来,有两千多个留守孩子在这里学到本领,走出农村,成为许多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对待来学习花鼓灯的孩子们,我们一家视同己出,许多农家孩子在他们的辅导下,踩着花鼓灯的电子,改变了命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祖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乡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导致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本文我以常坟文化站为例,对其如何以文化站为平台,照顾关爱留守儿童,教孩子花鼓灯,用花鼓灯为留守儿童打造了美好的精神文化家园。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03).

[2]徐洪琴,陈星宇.蚌埠地区花鼓灯传承与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06).

[3]王军,马彩娣.花鼓灯艺术探源[J].大众文艺(理论),2007(10).

[4]马彩娣,王军.浅谈花鼓灯艺术的角色及表演形式[J].大众文艺(理论),2007(12).

论文作者:王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7

标签:;  ;  ;  ;  ;  ;  ;  ;  

浅谈常坟文化站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作用论文_王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