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消费价格走势分析及对策_价格改革论文

我国当前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对策论文,走势分析论文,我国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社会应以百姓安居乐业、广大消费者共同分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基础,这是党中央三令五申,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特别强调并做出多种具体规划的大政方针。然而,最近一些关乎千家万户生活质量和人心稳定的吃、住、用、行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却呈上升趋势,使消费者利益受损。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稳定消费价格、保护消费者利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当前居民消费价格呈现的趋势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国当前消费价格呈现的趋势

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然而,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呈上升趋势,这使得相当部分的居民感觉生活压力明显增加。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表现如下(注:本文有关价格的数据,除标明者外,均来自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公布的材料。):

1.食品价格攀升

2006年,食品价格上涨2.3%,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从具体品种看,粮食和鲜菜鲜果价格是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品种。全年累计,粮食价格上涨2.7%,鲜菜价格上涨8.2%,鲜果价格上涨 21.5%。2006年底,在粮食连续3年增产的情况下,我国部分地区粮价上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受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品种结构和国际市场三大因素的影响,全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 2.7%,其中2006年11月份涨幅达到4.7%。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资料显示,2006年12月份,湖南食品类价格上涨9.1%,涨幅最大的主要为老百姓每日必需的肉、禽、蛋、糖和大部分蔬菜、水果。

2.全国房价和装修材料价格居高不下

200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简称“新八条”),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细化。“新八条”出台后,一是抑制“炒房热”立竿见影;二是各地配套措施跟进,以稳定当前房价,但房价一直居高不下。2006年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8%。其中,北京上涨 10.3%。从2006年6月份开始,北京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开始出现两位数增长,涨幅位居70个大中城市前列。现在,北京五环线以外,房价飙升到每平方米8000元。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受土地增值税政策的影响,今年的房价据保守估计,上涨幅度在5%-10%之间。”

此外,随着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的提高,房屋装修材料的价格随之上扬。以武汉为例:2006年,装修材料价格比上年上涨5.5%。其中:木地板上涨5.8%、水泥上涨7.0%、胶合板上涨10.3%、油漆上涨8.2%。

3.能源价格普涨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能源价格上涨 6%。2006年10月中旬,国际原油价格总体下跌了20%以上,国内成品油价却仍然维持高位运行。

此外,由国家相关部门起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案,即《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其最大特点是: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石油、天然气、水、电、煤炭和土地等产品的定价中。如果这个《意见》被通过,意味着相关产品即将迎来新一轮大提价;二是今年年初,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3巨头曾向国家发改委递交申请,建议液化天然气涨价。目前计划每年将液化天然气价格逐步上浮5%-8%,直到大致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轨为止。也就是说,液化天然气涨价的态势已在所难免。以长沙市为例,瓶装液化气价格从2003年起每年平均以15%左右的价格上涨,到2006年底,14.5公斤的液化气已经涨到90元/瓶。

与此同时,电力行业已从 2006年6月30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了2.5分,而发改委发布的《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05年电力行业负债合计20663亿元,同比增长 11.5%。全行业亏损额127亿元,这样每度电需要涨2.52分才能消化电力行业的亏空[1]。

4.城市用水价格提高

根据2005年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费征收状况的普查,仅有北京市水资源费占综合水价比重超过20%,鲁、甘、晋、苏等省在10%-20%间,其余省市比例均低于10%[1]。 1991年以来,北京市自来水价格经多次调整,已从每吨0.12元提高到3.7元,是全国各城市中的最高水价。据预测,到2007年南水北调到北京时,水价要提高到每立方米7元[1]。

由于在水价中加入了治污成本,就连水资源较丰富的长沙和武汉两地水价也有大幅度的提升。长沙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已由2007年 3月1日前的1.44元/吨,上调至 1.88元/吨,涨幅为31%;武汉则比上年上涨17.2%。

5.文娱耐用消费品和通信工具继续下降

在众多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和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未能根本解决,市场上文娱耐用消费品和通信工具的价格继续下降,2006年分别比上年下降8.9%和22.3%。其中,电视机下降15.1%、照相机下降12.3%、激光视盘机下降14.8%、移动电话机下降25.9%。

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分析

1.资源性产品推动相关商品价格上升

粮食价格经过2004年一轮大涨后,2005年价格逐渐回调, 2006年上半年粮价处于比较平稳上涨的状态,但从8月份涨幅逐月加大,至12月份,粮价又加速攀升。粮价上涨继而推动肉、蛋、禽类食品涨价。能源价格普涨,尤其是成品油涨价,使得依靠运输运营的交通、旅游业价格看涨,包括需要长途运输的瓜果、水产品等食品也随之涨价。此外,水、电价格关系国计民生,其价格上涨增加了社会各界对市场价格的关注程度。这些都对消费者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致使部分经营者以此为借口乘机提价。

2.能源企业直接向终端消费者转嫁成本

在我国,垄断体制下的企业经营者为保证利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向终端消费者转嫁成本。每当油价上涨,国家有关部门就称“油价倒挂”,而这次将“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价格,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能源消耗而言,把环境治理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计入成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一成本应该由污染企业承担的而没有承担,应该由能源垄断企业自行消化的而没有消化。承担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能源企业以垄断获得了巨额利润。例如, 2005年度中石油以1333.6亿元净利润超过日本丰田公司成为亚洲最盈利的公司,他们应该消化由环境治理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而带来的成本。特别是在我国原油与成品油这两端价格与国际接轨,并且成品油价格曾是只涨不跌的情况下,美国的炼化企业能盈利,而我国的炼化企业却总是亏损。更有甚者,我国财政拿出巨额补贴还无法填补其亏损黑洞。例如,电力行业在因生产、管理滞后而导致产品成本畸高后,仍在作高工资、高福利的人工消耗。资产总量最多的国家电网公司, 2005年销售收入增长21.4%,但人工成本也同比增长了19.8%,成本费用利润率只有2.04%[2]。

我国的垄断企业忽略了技术进步,由此造成的成本过高自然就由消费者承担。但问题的关键是,若没有技术进步作为支撑,仅向消费者转嫁成本,我们就难以建设一个节能、公平的和谐社会。在此,我们必须追问到我国能源定价机制,在未对资源类产品征收暴利税或特别收益金的情况下,在未能理顺能源定价机制的情况下,直接向下游消费者转嫁成本是不公平的,也不能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以节能为根本目的的燃油税征收至今没有出台就是明证。

3.价格改革成为提价的代名词

笔者认为,从公共产品提供的价格改革角度看,目前存在一种偏向,就是价格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垄断行业所左右。有一些公共产品垄断行业,对改革本身并不太感兴趣,但对于提价,对于利用提价来获取利润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每次一讲改革,就以成本增加、企业亏损为理由,向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而由于政府在这方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后果是:每次的价格改革,都变成一轮新的提价,价格改革成了提价的代名词,使消费者无法共同分享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成果。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总体价格水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整个垄断行业、尤其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价格水平却不断上涨,成为消费者的沉重负担[1]。

4.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行业尝试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拆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一是垄断产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在广度上,垄断产业改革主要集中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产业,而铁路、供水、供气及其它专营产业的改革相对滞后;在深度上,竞争机制的引入主要停留在“分拆”原垄断企业的层面,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二是监管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亟待调整和转变,垄断产业改革的深层次体制矛盾依然存在,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政企不分”现象依然严重。例如,铁道部与铁路行业之间、国有邮政局和邮政业之间几乎完全不分,其它产业的政府监管官员和企业家之间“互换”通道也没有堵住。三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一直未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四是垄断性行业中的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矛盾未能有效解决,政企合一体制下企业盈利目标和政府公共服务目标在垄断性行业企业中被混在一起,使得国有资产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管[3]。

5.货币供给量高于GDP增长速度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在长期内,货币供应量是决定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 2005年12月末,广义货币余额为29.88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7.57%;2006年12月末,余额为3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4%;2007年1月末,余额35.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从整体看, 2002年至2006年,货币供应()年平均增长17.1%,而同期GDP年增长约10%,可见我们的货币供应增长偏快,从而带动了消费价格上涨。

三、稳定居民消费价格的对策

1.由物价部门牵头组织听证会

居民消费价格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基本利益、生活质量和人心稳定的大事,消费者认同很重要。如果公用事业、公益事业自然垄断经营的产品要提价,可引入公众监督,由物价部门组织听证会。举行听证会前应向社会告知听证会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允许群众旁听,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老百姓有充分时间准备意见和建议;并且允许采访和新闻报道,加强舆论宣传,可以起到沟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作用,并将政府制定价格的行为纳入社会监督之下。通过对垄断企业和物价部门的询问和论证,明确垄断产品成本计算的依据,让大家信服,从而保证价格决策的质量。

2.强化价格监测分析

监测是价格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基础,要突出监测重点,完善有关制度,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善于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提出控制价格上涨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未雨绸缪。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健全各种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制度、完善日常价格监测和应急监测制度。重点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药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收费以及石油、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工作;二是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形势、价格总水平走势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及其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4]。

3.通过价格管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利用合理收益率定价方法进行价格管理。这种方法通过限制企业资本投资收益率来使企业获得公正的报酬。在收益率规制下,允许企业的投资获得公正的收益,但不允许企业获得超过公正收益水平以上的利润。此外,还可以采用价格上限定价方法。这种方法可规制企业价格的平均增长率不得超过零售物价指数与技术进步率之差。通过设定价格上限,既可以防止垄断企业通过垄断地位设置垄断高价,又可以通过合理确定技术进步率来激励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打破垄断思维,实施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反垄断政策

现在有的产业部门中还存在垄断。但如果垄断企业只是受到诸多外界因素限制,对其行业特权有所收敛,而没有打破原有的垄断思维,即“凡是有利于本部门利益的都视为理所当然的,违反了这条规则就成了不正常”,就会为以后的其它形式的垄断行为预留卷土重来的空间。这也许不是杞人忧天:药价降了半天,依然没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房价在一再的调控下,反而越涨越高。由于垄断思维是利益集团在长期的利益撷取过程中形成的惯性思维,打破垄断思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法制、政策、舆论、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对垄断实行倒逼,才能将相关利益集团头脑深处的垄断思维一点点地挤出。

与传统经济形式相比,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例如,反垄断目标需要从限制垄断地位、保护竞争者利益转变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技术创新,维护消费者利益上来;反垄断内容主要应是对企业不合理竞争行为的规制,包括网络外部性、竞争标准和兼容性等方面;在反垄断方式上,需研究新的衡量指标体系和反垄断程序,提高反垄断效率,加强反垄断过程中的协调与配合。网络融合是产业发展的趋势,而融合后市场的演变和规制将成为新的研究主题。当技术条件成熟后,规制的放开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成为关键因素,动态的规制政策应该放开模式间竞争,着重规范模式内竞争。由于虚拟企业的发展,企业边界趋于模糊;由于融合、产业集成的发展,产业边界亦趋于模糊,传统垄断测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失效。过去垄断产品市场,即价值链的最终环节;现在,垄断研发市场,即价值链的初始环节,标准垄断,知识产权垄断。现已产生两类新垄断企业:一是网主企业,它们是系统集成商、标准制造商、界面联系规则制定者,他们从事价值链的垄断,价值网的垄断;二是节点企业,通过核心环节垄断。网络企业是垄断与竞争的对立统一。要通过实施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反垄断政策,鼓励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化为广大消费者服务,维护社会公平,增进社会福利[5]。

5.采行单一规则货币政策

根据经济学中货币主义的理论,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是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这种使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时期(如一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的主张便被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包括:(1)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支配因素,及唯一控制指标。(2)以既定的数量规则来防止货币政策的摇摆性。为稳定消费价格,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长久之计,应借鉴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考虑到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增长,可把年货币供应()增长率稳定在14%以内。利率可根据通货指数调节,但存款准备金率不宜轻易动它。公开市场业务,也应预先纳入货币供应总盘子,不可作为瞬间调节的应变措施。

总之,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才能避免因基础产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带来的连锁涨价反应,才能使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护,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标签:;  ;  ;  ;  ;  

当前我国消费价格走势分析及对策_价格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