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我国产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分析_国有经济论文

近30年来我国产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分析_国有经济论文

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30年变迁的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中国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30年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基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未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变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一)全部工业经济中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变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依据各种经济成分实收资本的比重来反映所有制结构。在1978—1998年间,因为各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总产值比重基本和对于经济成分的实收资本比重一致,因此以各种经济成分企业的总产值变迁来反映各类经济成分的实收资本比重变迁。在1998年后,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各种经济成分实收资本,因此就以实收资本比重来反映1999—2005年间全国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见表1)。

表1 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在实收资本(产值)中的比重变迁(%)

年份国有工业经济

非国有工业经济年份国有工业经济非国有工业经济

1978 77.6 22.4

1993

46.9

53.1

1979 78.5 21.5

1994

37.3

62.7

1980 76

24199534 66

1981 74.8 25.2

1996

28.5

71.5

1982 74.4 25.6

1997

25.5

74.5

1983 73.4 26.6

1998

28.5

71.5

1984 69.1 30.9

1999

27.7

72.3

1985 64.9 35.1

2000

27.5

72.5

1986 62.3 37.7

200126 74

1987 59.7 40.3

2002

24.8

75.2

1988 56.8 43.2

2003

24.6

75.4

1989 56.1 43.9

2004

25.5

74.5

1990 54.6 45.4

2005

23.55 76.45

1991 56.2 43.8

2006

23.64 76.436

1992 51.5 48.5

2007——

——

注:①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1978—1998年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比重变迁是根据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5页)核算的,其中,1998年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反映国有经济状况。②根据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依据各种经济成分实收资本核算1999年后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③1999年之后计算所有制结构时未将法人资本除去,这种算法使得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和1999年前具有一致性、可比性。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1978—2006年间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实收资本(或产值)比重变化可以看出,尽管统计数据口径在不断变化,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工业所有制结构经历了国有经济不断减少(即从1978年的77.6%下降到2006年的23.64%),而非国有经济不断壮大,且已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的过程。

事实上,不仅国有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① 实收资本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也在不断降低(见表2)。该比重由1999年的61.6%下降到2006年的45.19%,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也失去了绝对数量优势,而是通过相对数量优势来控制。② 不仅如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的增长率每一年都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收资本增长率低,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下降,国有经济以数量相对优势为基础的控制是不稳固的。

表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收资本中的比重(%)

规模以上实收资本总额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

国有及国有控股

年份数量(亿元) 增长率(%)

数量(亿元) 增长率(%)

企业实收资本

所占比重(%)

199928983.26—

17839.85 — 61.6

200032940.4513.7 20156.14 12.9861.2

200136217.119.9 21780.70 8.06 60.1

200239155.638.1 22268.48 2.24 56.9

200343479.5611

23018.04 3.37 52.9

200458050.1833.5 29109.91 26.4750.1

200561966.236.75 28949.94 -0.5 46.72

200671312.9315.1 32228.32 11.3 45.19

资料来源: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普查2004年》。其余数据均来源于2001—2007年的《中国工业经济年鉴》。

(二)工业各行业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状况

工业所有制结构变迁同时还体现在各个行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这里以主要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变迁来体现(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1999—2006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的比重超过50%,从而国家资本能够绝对控制的行业由20个行业降低到10个行业,而比重处于30%—50%,从而能够相对控制的行业由10个行业降低为6个行业。到了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个行业中,国家可以绝对或者相对控制的有16个行业,而其余的24个行业国家资本不再有效地控制,而是由非国有资本控制。即使是这些国家有效控制的行业,国家资本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见表3)。

表3 1999—2006年主要工业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比重(%)

年 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全国总计 61.6 61.2 60.1 56.9 52.9 50.1 46.72 45.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93.3 92.9 93.4 93.9 92.1

88

83.7

81.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99.7 98.5 96.1 96.5 96.8 95.4 95.92 98.9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85.5 84.6 81.7 79.7 72.5 67.8 62.31 57.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73.4 73.2 68.4

66

60.6

57

48.42 47.4

非金属矿采选业

70.4 75.6 78.2

76

71.2

59

38.55 38.6

烟草制品业

97.7 97.7 98.1 96.9

97

97.3 98.02 98.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89.5 88.1 88.9 85.2 84.7 73.1 77.51 70.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65.1 60.2 61.6 58.9 55.3 49.6 45.67 45.8

医药制造业

55.8 53.5 49.2 47.9 40.3 34.5 34.37 28.4

化学纤维制造业64

63.1 57.4 55.8 41.9

48

40.73 39.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6.9 88.2 87.8 82.7

76

64.8 61.55 58.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6.2 71.9 68.6 62.9

61

51.6 50.7

49.6

通用设备制造业

54.5 52.1 49.9 47.9 41.4

33

27.55 26.2

专用设备制造业

59.1 57.1 53.9 51.5 52.7

42

38.31 3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74.7 74.6 75.5 73.3 67.7 61.5 55.34 54.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9

3029

25.4 20.6 17.3 14.56 12.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6

41.2 38.6 33.7 28.8 22.5 18.89 14.2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3.3 39.7 39.5 35.2 27.4 23.9 19.88 19.1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85.3 83.9 85.1 84.4 84.6 87.8 86.51 88.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94.4 94.6 92.6 92.2 90.2 82.1 80.33 74.5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95.9 94.8 94.8 91.4 91.6 90.3 89.8

82.1

注:2006年比重均低于30%的工业细分行业未列出。资料来源:同表2。

从我国工业经济中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总体数量、比重及其行业分布的变化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迁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无论是在整个工业经济,还是在具体行业,尽管国有及国有控股控制经济绝对数量在增加,但比重都在降低。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在规模以上企业实收资本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45.19%,只能具有相对优势。非国有经济绝对数量增长率更快,比重在不断提高且已经在全部工业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第二,就各个行业所有制结构变迁而言,矿产资源产业和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基本始终都是在国家资本的独自垄断或者绝对控制下,而制造业中除了烟草制造业外,其他行业国有经济的比重都在较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比重降低较快,已经基本失去了有效的控制。

第三,从整个国有经济对于工业经济的控制来看,数量绝对优势已经失去、绝对控制力已经失去基础,主要是以数量的相对优势和对部分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为基础来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对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因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实收资本绝对数量甚至相对数量优势的逐步失去和对重要行业控制力的逐渐减弱而并不稳固。

概括而言,30年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已经从单纯的公有制逐步变为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但是,国有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并不稳固。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迁的理论反思

近30年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根本上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正确地认识其发展规律及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把握未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根本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经济包含有质和量两方面内容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促进了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生产整体技术水平低、生产分工、专业化程度低,而国有经济在工业经济中占77.6%,因此,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低和国有化程度过高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国积极采取措施推进适应当时各层次生产力水平的非国有经济发展。但改革开放初期,非国有资本数量较少,因此,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占有较大的比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国有经济利用降低劳动力价格、减轻赋税负担等一切手段进行资本积累,使得各类非国有经济资本数量急剧增加。而与此同时,尽管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与非国有经济的资本积累相比,变化很慢。因此,非国有经济资本实力不断增长允许其逐渐进入了更多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领域,同时,国有经济也因为在这些行业或领域的经济效率较低而逐步退出。不仅如此,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参加本质上是“信息革命”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此次技术革命涉及到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这些技术条件及建立的新产业从根本上瓦解了一些需要国家资本进行控制的行业的技术基础,反而为私人资本投资提供了技术基础。比如,“航空业,由于耐高低温、高强度的新型材料出现,电子计算机在飞机控制和通讯导航中的普遍应用,航空的安全性提高,私人完全可以投资运营,……再如邮政电信业,……传统邮局分拣与投递工作则可由计算机完成”。[1](24-25) 这些技术的变革已经为私人投资提供了技术基础,因此,随着这些产业部门技术条件的变化,国家资本因为这些部门失去了客观技术基础而逐渐退出,而非国有资本则不断地进入。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我国工业生产社会化和新技术条件发展的需要,各种非国有经济在内在利益的要求下,其资本在数量上逐步具备进入或者并购社会化程度较高行业中的企业的能力,非国有经济会逐步进入这些行业或企业,从而解决原有的国有经济中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和各种非国有资本数量不足的矛盾。

在工业所有制结构中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尽管国有经济本身的比重在不断降低,但是,国有经济本身也在逐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行业分布及其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一些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和私人资本难以满足的矛盾。尤其是近年来这些行业因为“科技进步带来了设备的大型化、高效化、精密化和自动化,购买这些设备需要大规模资金。特别是在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石油化学和海洋开发等产业都要求建立庞大的企业。这些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仅靠私人资本已经无法实现”。[1](23) 因此,战略性资源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等自然垄断产业、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公共产品行业和高科技产业等这些主要部门,国家资本仍然需要大量的进入,从而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并对整个工业发挥有效的控制、导向作用。

因此,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过程从根本上是适应各种层次工业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工业所有制结构。

(二)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虽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不稳固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到2004年末的统计,在全部工业法人企业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占34.9%,集体资本占5.6%,个人资本占27.4%,港澳台资本占12.5%,外商占19.5%。可以看出,在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已经失去了数量上的优势,只具有相对优势,即使国有控股经济也已经失去了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国家资本控制的行业不断减少、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尤其是对装备制造业已经基本失去有效的控制。因此,国有经济对于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控制也是不稳固的,因此,国有经济对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不稳固的。

而非国有经济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了绝对优势,而且在2004年24个工业行业占有绝对或相对的控制,其中外商控制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高达5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被港澳台资本控制的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而余下的食品加工业等18个行业则被个人资本控制。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及其目前状况,整体上说,工业所有制结构变迁是工业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符合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的,但在变迁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为其比重不断下降、行业分布逐渐缩小而变得不稳固,而非国有经济、尤其是外资大量的进入甚至控制一些重要行业。这种状况尽管提高了短期的和局部的经济效率,但是并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长期和全局的发展。

三、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未来变迁的思考

基于30年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过程及其目前状况,未来的变迁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深化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一)进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切实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在国有经济未来发展中,进一步进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动国家资本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行业集中。同时,适应新技术革命的现状,国家资本需要进入那些风险高、投资大的新能源、生物等对于生产社会化发展发挥导向作用的高科技领域并有效地控制这些行业。

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国有大型企业为了适应这些行业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需要通过吸引私人资本来实现资本社会化。总之,在未来国有经济比重可能还会降低,行业分布必然会进一步调整,但是,通过国家资本战略性调整和股份制改革,必须切实保持国有经济的相对数量优势和对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控制,以进一步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制经济稳步发展

通过进一步制定政策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因此,未来非国有制经济将进一步获得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生产力发展。

首先,就内资非国有经济而言,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数量的增加,个体私营经济在单一自身利益目标驱动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必然要求进入更多的领域和行业,因此内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经济规模会不断扩大。

其次,就外资经济而言。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将更多地引进外资,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外资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收购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状况。据权威部门介绍,“2004年以前外资以并购形式对我国的投资只占直接投资的5%,2004年,这一比例快速上升为11%,2005年接近20%。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外投资基金对中国一些行业的重点企业实施并购”。[2]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为解决资金不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而要求大量资本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但是,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数量的矛盾,就必然出现国内的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地被外资并购,外资经济在整个社会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很明显其结果会导致出现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工业未来的所有制结构变迁中,上层建筑应该基于国家利益和民族经济的价值取向来进一步规范外资经济的发展。

总体上说,随着非国有经济的不断增加,各种非国有经济在未来工业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在各个行业分布逐渐放宽。国有经济的数量仍将增加,比重将进一步降低,行业分布逐渐调整和集中,而对于他们之间比例及其行业分布则取决于上层建筑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把握以及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下为调整此矛盾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注释:

①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反映了国有经济占主导作用的数量基础,其产值在1999年占全国GDP的70%以上,并不断增加,因此会更有效地反映整个工业中国有经济占主导作用的数量基础。

② 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实收资本中的比重,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实收资本占全部工业企业实收资本的41.2%,即同样只能具有相对数量优势。

标签:;  ;  ;  ;  ;  ;  ;  

近30年来我国产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分析_国有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