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用户的用电需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手段,改善自身的运行状况,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电力系统的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业务双向互动平台共同组成电网与客户信息流、业务流的智能用电大数据。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电网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实时分析,从而找到台区线损的产生原因,对台区线损的异常状况进行智能诊断,推动台区线损管理由结果管理转向过程管理。文章将对基于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的台区线损管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智能用电大数据;分析;台区线损;管理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使各行各业的业务运营管理效率得到再次提升。电力是现代化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必须不断提高电力供应系统的运行质量,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电力的持续、稳定供应。智能用电大数据在台区线损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海量用户用电信息的分析,深入挖掘信息价值,准确找到线损因素,从而提升供电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使电力企业获得更好发展。
1 台区线损管理的现状
①营销系统及用电采集系统的上线,以及近几年用电信息采集工程的建设完成,逐步实现了台区用电信息采集的全覆盖、全采集,营销系统台区线损计算功能的逐步完善,实现了台区线损的自动采集、上传、计算,避免了人为抄表误差,提高了台区线损计算的准确性,为下阶段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②目前配变台区仍然存在由于线、变、台、户关系不对应,营销系统由于台区标识不清楚,变、户关系发生变化未及时更新等问题造成的系统档案错误,台区线损统计偏差较大等问题;以及由于采集不稳定,城区配电网互联,以及“跑冒滴漏”等问题造成的台区线损计算不清楚,高损、负损台区居高不下等问题。
③近几年,由于内部机制的改革,让台区线损这种基础管理工作被忽视,监督、检查、评价、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以及企业内部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专业管理人员的降损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造成0.4千伏台区线损成为企业电量损失的重灾区。
2 主要做法
基于现有条件满足开展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以及企业目前台区线损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应用营销系统、用于采集系统等信息工具,从管理措施落实,到技术措施的应用,实现了台区线损的管理到位,线损计算真实准确,为公司节能降损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1 实现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管理措施
2.1.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体系
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责任,始终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合作”的原则,成立以公司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台区线损管理领导小组,设立管理办公室,负责公司台区线损的日常监督、检查、评价、考核工作。健全台区线损三级管理网络(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做到了线损管理工作职能清晰,职责清楚,运行顺畅。制定完善《线损管理实施细则》、《线损管理考核办法》、《营销活动分析制度》等管理制度,为线损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使公司各单位线损管理要求一致,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为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2.1.2 实施“四分”管理,规范管理方式
以深化线损“四分”管理为重点,进一步规范线损管理流程,实现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一是夯实线损管理基础工作,对公司所辖输配电线路、台区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建立了完整的设备线路台帐和客户档案资料,实现“变与线、户与变”对应率100%,并开展营销系统基础资料专项整治,实现系统中基础档案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采用“理论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较、条件相近线路台区线损值相对照、同期线损值相比较”的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线损年度、月度指标。三是进一步健全线损“四分”统计与分析例会制度,加强了线损分析考核,对各级线损统计报表进行了规范,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分析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月认真组织开展线损分析会议,特别对线损高,线损波动大的线路、台区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原因追溯,抓住可控因素,制定有效措施,加强跟踪落实力度,做到线损可控、在控。
2.1.3 深入推进线损分级管理,形成常态治理机制
为有效推进线损管理工作,在市、县两级深化线损分区域、分电压等级、分线路、分台区常态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实施线损四分管理三个常态机制,一是实施线损专业间、部门间协同配合常态机制,达到分电压等级线损最优。二是实施线变承包常态机制,达到分责任片区供电所、线路、公变等单体设备线损合理。三是实施线损超标常态负责制,对线损率超标的地区、台区及线路按责任区域签订“降损责任状”,跟踪评价降损成效,达到高损设备有人管理、有办法治理的目的。
2.1.4 优化考核机制,激发降损积极性
为促进台区线损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完善线损考核办法,激发全员参与线损管理的积极性。制定“线变承包”考核办法,将线损指标逐级分解到相关部门、各供电所,根据分解后的线损指标计划,与10千伏线路管理人员、台区管理人员层层签订线损管理目标责任书,将线损指标分解落实到每条线路、每个台区,形成了一级管理一级,一级控制一级,一级负责一级的线损管控体系。每月根据负荷和电量情况,分别核定线损率波动幅度,纳入月度考核。低于考核指标的,每下降一个幅度,按照节损电量计算直接给予经济奖励,高于考核指标的,按照多损电量计算直接给予经济处罚,使每个员工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提高了全员参与台区线损管理的积极性。
2.2 实现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措施
2.2.1 强化台区电量计抄管理,减小供售误差
为减小台区供售电量抄收不同步电量误差引起的计量损耗,建立发展、运检、营销、调控等专业基础资料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做到设备参数以及线路、变电站、台区、用户等接入关系及时更新,进一步提高主网、配网线台和营销台户基础台帐的准确性。加快电网改造、智能表和用电采集系统推广进度,加强台区线损计划及考核管理。现场营销人员严格抄表制度,强化例日管理,不断提高售电量月末抄见电量比重,市、县两级客户的抄表例日均固定,减小供售电量统计不同期的影响。无人值守变电站抄表全面实现远程核抄,提高抄表及时率、真实率,为线损统计分析提供真实数据。
2.2.2 夯实台区线损基础管理工作
积极探索所辖区域内计量资产管理的状态分析、实时状态查询、计量资产寿命预测及评价、计量资产智能化仓储运行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计量资产精益化管理。建立负损、高损台区常态治理机制,提升公司负、高损变台整治率。深化线损管理模块应用,做到“台区建设一台、线损分析一台”,实现实时监控、定期分析、定向整改。加大营销普查力度,严厉打击查处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对社会举报实行奖励。
2.2.3 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支撑,加大台区用电检查力度
加大采集终端设备的日常维护,确保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不断完善营销系统台区信息,实现台区模型100%建立,不断提高用电采集系统的台区线损计算模块的实用性,同步开展台区线损日筛查、周整改、月评价考核。通过日常筛查查找出高损台区、负损台区、线损异常台区,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问题勘察,通过问题发现,及时整改以及同步现场用电检查,发现营销系统档案不一致、用户偷电、漏电、采集错误等问题,对该客户档案信息进行调整,对“跑冒滴漏”现象进行跟踪处理,确保台区线损率均达到了正常水平。
3 结束语
台区线损管理是企业线损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要实现降损增效的关键。只有持之以恒的将台区线损精益化管理的要求坚持下去,落实下去,公司降损工作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不断细化完善台区线损管理相关制度,落实台区线损管理要求,依托营销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一体化电量与线损管理系统,才能确保台区线损率的归真,才能为台区线损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万海,崔桂兴.影响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J].农村电工,2013(07).
[2]唐龙江,叶飞,李梁.黄山供电公司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系统[J].电力信息化,2015(02).
[3]郑健俊,谭明艳.完善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J].农电管理, 2016(07).
论文作者:袁国亮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线损论文; 电量论文; 常态论文; 精细化论文; 线路论文; 基础论文; 系统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