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接车进路第一道岔区段人工短路错解锁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若惠[1](2021)在《高铁客运站作业计划调度调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张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智能高铁时代,意味着高铁将在运输组织、客运服务、安全监控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升级。其中,智能调度是实现高铁全网智能运营的基础保障。作为铁路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大型高铁客运站复杂的线路结构和运用规则导致车站作业计划调整成为实现智能调度的技术瓶颈。为此,本文从提高调度调整的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多商品流的集咽喉进路、到发线和到发时刻一体化的大型高铁客运站作业计划调度调整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调整问题。首先,阐述了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调整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并结合调整问题特点,提出当前车站作业计划调整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为了提高车站作业计划实时调整的高精准度和高时效性,提出一种精细化刻画车站作业计划的表达方法,包含列车占用线路的时空表达、列车冲突关系的刻画以及列车在站内运行过程的整体刻画。在对列车作业过程高度抽象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多商品流的高铁车站作业一体化调整的建模思路和求解框架。(2)构建了基于多商品流的集列车进路、到发线和到发时刻为一体的车站作业计划调整的0-1整数规划模型。首先,在对车站空间结构进行抽象表达的基础上,构建用于描述列车作业过程的车站作业离散时空网络,并阐述了列车时空路径生成办法,然后借助时空资源来检测并疏解列车进路冲突。由此,以列车总加权晚点时间小和乘客便捷性好为目标,构建了基于节点-弧形式的多商品流模型。通过分析该模型与调整问题的匹配度,进一步建立了弧-路径形式的多商品流模型。(3)设计了基于列生成的分枝定价求解算法。首先结合研究问题和模型的特点,采用列生成算法将弧-路径形式的模型进行分解,得到易于求解的限制性线性松弛主问题和用以动态生成列车路径集的最短路价格子问题,并采用FIFO改号法搜索列车路径。然后,针对主问题的最优解为非整数解的情况,设计了分枝定价求解算法,并依据高时效性需求设计了快速剪枝的启发式算法以及分枝策略。最后指出,该算法既能求得精确最优解又能快速求得较优可行解,具有较大的时间弹性。(4)以长春西站为例验证了提出的模型及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相关参数假设的基础上,采用调整时间充足和调整时间紧张的两种晚点情况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关的模型和算法适用于正常运营下的列车晚点调整。
旋文晓[2](2020)在《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文中认为在信号设备全寿命周期联锁管理中,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是确保信号设备、行车运输、作业组织安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不彻底,现场遗留联锁安全隐患以致引发铁路行车事故依然存在。因此,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铁路电务领域的技术管理情况进行有效梳理,了解行业基本情况;二是通过现场联锁试验工作积累、大同电务段在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总结和老师帮教指导等方式,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联锁试验典型案例;三是将联锁试验案例分类别梳理,并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将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安全风险范围划分为9类;四是为了有效规避风险,提高联锁试验质量,作者多次征求联锁专业管理人员意见,形成了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一是通过归类分析安全风险,对比论证形成11条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建议;二是全面分析得出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准备、人员和总结重要性的3条结论。本文研究从现场实际着手,研究内容、归纳总结和建议对改进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严航[3](2020)在《基于CAN总线技术的铁路信号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一直以来铁路车站信号联锁系统都是保障列车行车、调车安全和高效利用铁路线路的关键设备。我国铁路是基于早期6502电气集中联锁发展起来的,现如今的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执行层依旧采用继电器设备进行行车调度。随着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及铁路信号领域中计算机联锁系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更多高新科技产品的配备和逐步增长的通信数据,使得以传统继电器为基础的联锁执行机构难以满足系统控制需求,而电子化的智能执行层则是未来铁路信号研究发展的方向。本课题依靠CAN总线技术,以铁路现场基础设备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基于CAN总线通信的智能节点和铁路三大基础设备的电子化接口电路。智能节点的设计上选取内部集成CAN控制器的STM32F103C8T6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结合CAN总线的特性增加外围电路;在现场设备的执行硬件接口电路设计上,选取合适的电力电子器件设计接口电路取代传统联锁控制中安全继电器的使用;软件设计上主要包括智能节点之间基于CAN总线通信的程序设计和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中各控制量之间的逻辑程序编写。课题对CAN总线应用层协议i CAN协议进行了研究,根据需要实现的控制要求和目的对CAN总线报文标识符重新分配定义,实现智能节点之间的通信;人机界面选取大连湾局部站场图作为界面设计依据,制作相应的联锁表并推导进路表达式,依据表达式编写现场设备的控制逻辑程序。对界面中的各功能模块进行脚本程序编写,实现界面的可操作性。最后利用现有设备对设计界面进行优化测试,验证其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何沐[4](2020)在《高速铁路车站进路分配优化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路网的畅通,相对于普速铁路客运站而言,客运设备更加先进,运输组织方式也更加科学。在当前车站接发列车数量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列车进路排列方案意义更加重大,有利于提高车站整体的适应性和运输作业效率。高速铁路车站日常进行大量的客运作业,咽喉区道岔与到发线的运用成为影响整个车站通过能力的关键节点,如何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完成列车的接发任务,是车站提升运输组织服务水平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车站进路分配问题是在站场布置形式、股道运用计划、列车运行图一定的前提下,对车站通过能力进行优化。本文根据车站实际生产情况,重点研究咽喉区道岔与到发线的综合运用,建立车站网络拓扑结构与列车进路分配多目标优化模型,以遗传算法思想为基础对高速铁路车站进路分配问题进行求解。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车站作业内容分析。首先介绍高速铁路车站的划分种类、基本的客运站设备,详细分析始发、终到、折返、通过列车的技术作业过程,论述影响到发线运用的因素,总结列车进路占用咽喉区道岔及到发线的时间、到发线占用最短间隔时间、到发线占用缓冲时间。(2)构建高速铁路车站网络拓扑结构。以宝鸡南站为例,构建车站网络拓扑结构,以标号法为核心设计算法,生成车站进路表。(3)建立进路分配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模型假设并对相关变量符号进行说明,考虑列车占用股道唯一性、避免产生进路冲突、接发列车满足安全间隔时间等约束条件,以股道均衡使用、旅客站内走行距离最短、接发列车进路费用最少为目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目标在目标函数中的权重,建立车站进路分配优化模型,确定模型的参数。(4)基于遗传算法设计求解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算法。以自然数的形式进行编码,以各分目标的权值确定适应度函数的值,采用轮盘对赌的方法选择识别,保存适应度最高的个体,最后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对约束条件进行处理。(5)以宝鸡南站为例,采用matlab实现遗传算法,将优化后的股道运用计划与原方案进行对比,证明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白长振[5](2019)在《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车站的计算机信号锁定系统的作用是对开关、方法和信号等元素进行控制,使得它们之间能够进行连锁。车站的计算机报警系统对于火车安全、提铁路运输效率的保证和对列车运营工作条件的改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蕴含大量技术的设备。基于UML技术和vc++开发工具的特性,开发了一个模拟系统来阻止符合安全标准的铁路信号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现有的铁路规格和设计原理也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运用。作者完成了他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如下:本文对封联系统的结构和方法进行了必要的分析。UML先例图的使用是在连锁系统的业务当中进行运用的(包括火车进站、机动服务、路由服务、路由服务、路由服务、事故解锁服务、段方向服务和三角定位服务),并对这些业务都进行了分析。使用时间图对连锁程序序列进行了分析说明,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设计了联锁仿真系统的总体结构,分析了核心数据流,模块的基本分裂完成。通过分离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输入和输出都被描述。对于更复杂的进入处理算法,描述了进入处理记录的角度、路线选择、信号打开、关闭信号、解锁和状态转移图。最后,对整个联锁仿真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验证。本文对有关信号连锁系统的一些专业知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将联锁系统的结构和程序代码进行了必要的设计,并列出了一个检测联锁系统的时间表,对火车站控制模拟系统的实施流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刘佩[6](2019)在《基于车站间隔时间精细研究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与加强》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基本缓解了我国铁路运能紧张状况。但是,高速铁路旅客运输需求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不同高速铁路线路的合流区段通过能力仍然紧张,尤其是客流高峰时段。目前,部分高速铁路区间信号按最小追踪列车间隔时间3min布置,车站间隔时间成为决定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技术参数。既有研究大多采用理论公式计算,以相邻列车依次占用车站咽喉区的最小间隔计算车站间隔时间,较为粗犷。本论文以车站间隔时间的计算、缩短为基础,研究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加强,重点提出了车站间隔时间精细化计算方法、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基于闭塞分区、进路分段开放模式的通过能力加强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搭建了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将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为列车开行结构、相邻列车追踪运行的间隔时间及其相关因素两类,并以相邻列车追踪运行的间隔时间为研究重点。将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归纳为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构建、车站间隔时间精细化计算、通过能力计算及加强。(2)为了刻画相邻列车在区间、车站追踪运行过程中对轨道电路等资源的时空占用情况,结合高速铁路闭塞方式、区间行车组织规则、车站进路排列及解锁规则,构建了高速铁路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为提出车站间隔时间精细化计算方法奠定基础。首先,在空间维度上,将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占用的最小线路单元定义为列车占用最小单元,给出了区间、车站内列车占用最小单元的划分方法。具体地,在区间内,列车占用最小单元是轨道电路;在车站内,列车占用最小单元需要综合考虑列车进路途径的轨道电路、联动道岔、侵限绝缘节的布设进行划分。其次,在时间维度上,将列车占用时间细分为准备、反应、制动、连续、运行、出清、关闭时间,并结合高速铁路技术作业时间标准、列车运行曲线、列控系统目标-距离曲线进行量化。第三,辨识了列车运行冲突可能存在的区域,也即列车运行冲突区域。为了避免运行冲突,相邻列车不允许同时占用同一列车运行冲突区域。具体地,在区间内,列车运行冲突区域是闭塞分区;在车站内,列车运行冲突区域是相邻列车进路交叉或重叠的一段线路,可能还包括第一离去闭塞分区。最后,分别构建了区间、车站内的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3)以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第(2)项内容)为基础,提出了车站间隔时间精细化计算方法,为计算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提供更为准确的输入参数。首先,从列车运行状态、列车进路类型、运行方向组合三个维度,分析了不同场景下相邻列车进路冲突情况,构建了车站间隔时间集;其次,以车站及其邻接区间为研究线路范围,在区间、车站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的基础上,以最小化相邻列车到达、出发或通过时刻之间的间隔为目标,构建了车站间隔时间精细化计算模型,获得了不同区间运行速度组合、进路组合条件下精确到1s的车站间隔时间,同时辨识了瓶颈位置。(4)为了计算高速铁路繁忙区段高峰小时通过能力,构建了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计算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求解算法。首先,将连续的时间离散化为1s,构建了有向时空网络,利用列车运行时空路径描述列车在区间内运行、在车站内到达、出发或通过等活动;其次,以随着相邻列车区间运行速度及运行状态、车站而变化的车站间隔时间(第(3)项内容)为输入条件,以最大化列车开行数量为主要优化目标,构建了基于列车运行时空路径的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计算模型;最后,结合列生成技术设计分枝定界求解算法,利用列生成技术求解分枝定界树各个节点的线性规划,最终获得了高峰小时最多组织开行的列车数量,也即高峰小时通过能力。(5)重点从缩短车站间隔时间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闭塞分区、进路分段开放模式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加强措施。针对包含两段及其以上轨道电路的闭塞分区,闭塞分区分段开放模式是指不同轨道电路分段开放,并非同时被列车占用。列车解除占用轨道电路之后,其他列车便可以开始占用该轨道电路。针对一条列车进路,进路分段开放模式是指排列列车进路时,不需要进路上所有轨道电路均处于空闲状态。列车解除占用列车占用最小单元之后,其他列车可以开始占用该列车占用最小单元。由于采用分段开放模式之后,列车占用时间、列车运行冲突区域发生了变化,因此,本论文进一步阐述了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车站间隔时间计算模型所需要进行的调整。(6)以京沪高速铁路徐州东-蚌埠南繁忙区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例研究。计算了徐州东、宿州东、蚌埠南的车站间隔时间、徐蚌区段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评估了分段开放闭塞分区、进路对车站间隔时间、通过能力的影响。
黄祥[7](2018)在《基于继电电路的计算机联锁控制逻辑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保证列车或车列在车站内安全运行的指挥系统,是铁路信号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计算机联锁系统中,联锁软件用于完成联锁逻辑运算功能,其安全可靠性能直接关系到车站内行车作业的安全。在我国联锁软件都是由各大信号厂商自主研发,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并且由于软件的保密性,导致给联锁软件的维修维护带来很多不便。对此本文提出了用继电电路控制逻辑原理实现计算机联锁的逻辑运算功能,并利用已有的继电电路控制界面实现联锁逻辑运算的可视化,实时监测逻辑运算过程。论文对基于继电电路的计算机联锁控制逻辑进行了研究和设计。该研究包含联锁逻辑电路设计和联锁软件设计两部分。联锁逻辑电路部分参照我国比较成熟的6502电气集中继电电路设计,联锁软件通过Visual Studio 2015平台使用C++语言开发。本文首先对6502电气集中继电电路组成、控制原理、联锁逻辑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基于继电逻辑联锁软件的总体结构和工作流程。在逻辑电路设计部分,对软件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了设计,包括站场数据、设备状态数据、逻辑运算数据、通信数据;然后结合编程思想对现有继电电路进行了通用性设计,并根据功能的不同将继电电路模块化,用布尔函数对模块化电路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继电电路中部分继电器的时序逻辑。在联锁软件设计部分,将软件分为数据初始化、命令处理,联锁逻辑运算和通信四个模块,并详细设计了各模块的处理流程。最后,介绍了软件实现的类结构和网路线执行流程,并借助于上位机软件和继电电路界面软件对联锁软件的功能进行了仿真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联锁软件基本能实现继电联锁的进路控制功能,且运行正常。
王程[8](2018)在《基于蚁群算法的联锁进路搜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到来,我国铁路事业又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计算机联锁系统是实现车站联锁逻辑功能的实时控制系统,它对保障铁路安全运营、提高运输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进路办理的效率对铁路作业影响较大,而进路搜索在进路办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进路搜索方式大多采用查找静态进路表的方式,此方式通用性和移植性不强。也有对站场拓扑结构进行遍历,搜索进路,但此方式效率较低。针对现有进路搜索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低效性等问题,本文尝试将蚁群算法应用到铁路站场中,运用启发式搜索思想,实现进路自动搜索,在进路选排模块中加以完善,使其能适应各种站场,从而提高进路办理的效率。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1)考虑到站场结构与有向图之间的相似性,对站场进行有向图建模,研究基于站场二维坐标的站场有向图自动生成算法,以满足不同站场进路办理的需要。(2)将蚁群算法应用到进路搜索中,阐述了蚁群进路搜索算法。构建蚁群进路搜索算法测试平台,利用标准站数据,通过多次试验来调整蚁群算法的关键参数α,β,ρ,得出了最优组合参数(2.2,4.6,0.65),并给出其他参数的参考取值。(3)搭建基于蚁群算法的计算机联锁仿真平台。应用统一建模语言对联锁仿真平台建模。进行了仿真软件需求分析,信息交互分析和仿真平台数据结构设计。给出了站场有向图的自动生成算法的详细描述以及实际进路搜索流程。(4)仿真平台的软件实现与蚁群进路搜索算法性能分析。仿真平台实现了联锁上位机站场显示和进路控制过程;将参数调整后的蚁群算法应用于进路选排模块,对搜索出来的进路设备节点进行可用性确认,实现进路自动搜索;将蚁群进路搜索算法同现有的进路自动搜索算法做横向比较。测试表明,本文所阐述的进路搜索算法有较强的实用性。
施宇锋[9](2017)在《计算机联锁系统冗余结构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联锁(computer interlocking)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采用通信技术、可靠性与容错技术以及“故障——安全”技术实现铁路车站联锁要求的实时控制系统,也是行车安全实现可靠安全控制的关键。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控制铁路信号的计算机联锁系统向高冗余结构和集成化方向发展。本文根据轨道交通线路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计算机联锁系统及其冗余结构,设计二乘二取二冗余结构的计算机联锁系统,并在轨道交通线路部分路段进行测试,系统可用度达到了99.9999998%。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影响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系统结构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了有效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技术手段,重点研究了应用硬件冗余和软件冗余技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技术手段;(2)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不同冗余结构的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建立系统状态转换图,研究几种冗余结构的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失效率、故障检测覆盖率等参数,及其对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的影响,仿真证明二乘二取二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3)设计二乘二取二冗余结构的计算机联锁系统,从硬件结构、网络冗余结构和软件结构三方面给出设计模型。(4)在轨道交通线路部分路段,测试本文设计的二乘二取二冗余结构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模拟软件和仿真测试接口进行了系统测试。经过静态和动态测试,各项测试结果均能满足联锁系统的各项要求,与进路表一致,系统已投入于轨道交通运营中。
郭彬[10](2018)在《高铁大型客运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模型、算法与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2.2万公里,四纵四横的网络已经构成,并将进一步拓展为以“八纵八横”为骨干的高速铁路网络。高铁运送旅客量逐年激增,在现有的运输组织模式与技术条件下,部分通道(如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长沙-广州段)运行图中的运行线铺画数量已经接近极限,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客需求。对比国内外的高速铁路运营现状,我国高铁通过能力的瓶颈主要是高铁大型客运站(简称“高铁大站”)。由于处于路网重要节点位置的高铁大站等级高、配线多、车站作业繁忙,其作业计划优劣直接影响运行图的可实施性和实施效果,影响到高铁全线的运输组织,因此关于高铁大站技术作业的相关优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之后,借鉴相关研究经验,针对我国高速铁路大站组织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大站实情的一套高铁大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理论与方法,并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开发了高速铁路车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含以下几点:(1)梳理高速铁路大站办理客运作业与行车作业的基本内容与工作机制,介绍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联锁关系。提出列车时-空作业链的概念,通过作业链时-空占用函数,精确计算列车或车底对站场中所有相关设备的占用时-空序列,更精准地描述列车在站内的运行全过程,并为后续的车站有效通过能力计算、鲁棒性链式优化、出入段作业协调性优化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高铁大站有效通过能力问题。利用列车层、作业层的双层备选集,基于k L-list τ色问题,构建一个线性整数规划模型,以北京南站高速场实际数据为例,利用CPLEX进行求解,对比表明,在求解效率和求解质量方面比启发式算法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在计算大站通过能力的同时,得到了与该通过能力相对应的车站技术作业计划,计算所得能力是切实可行的,能够被车站作业组织兑现的有效通过能力。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能力加强措施建议。(3)首次提出了车站技术作业计划鲁棒性链式优化方法,基于给定的车站列车到发时刻表,在不改变列车到发时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所有列车作业链的时-空资源序列,降低列车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提高作业计划鲁棒性。通过作业链时-空占用函数计算,体现了进路的分段解锁过程,模型精度更高。设计了改进型GRASP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比分析表明算法改进后在保证解的质量基础上提高了适应性,提高了算法的求解效率。实验分析了作业计划优化前后的晚点传播情况。(4)研究枢纽型高铁大站出入段作业协调似性优化问题。以列车作业链为基础,建立模型,设计了枢纽型大站出入段作业时-空疏解算法。以北京南枢纽型大站的实际数据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实例研究表明,在保证计划安全、可行的前提下,时-空疏解算法显着缩短了出入段车底在股道的停靠总时长,提高了股道利用效率和车底周转效率。(5)开发了高铁大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系统。与同类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便于部署、网络协同作业、用户体验优异、高精度、高智能化的优势。
二、对接车进路第一道岔区段人工短路错解锁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接车进路第一道岔区段人工短路错解锁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客运站作业计划调度调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车站作业计划编制问题研究现状 |
1.2.2 车站作业计划调整问题研究现状 |
1.2.3 既有研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调整问题分析 |
2.1 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调整问题的内涵 |
2.2 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车站设施设备配置 |
2.2.2 列车运行调整计划 |
2.2.3 动车组运用调整计划 |
2.2.4 到发线运用规则 |
2.2.5 作业类型和时间标准 |
2.3 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调整问题分析 |
2.3.1 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调整过程分析 |
2.3.2 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调整问题的特点 |
2.3.3 当前车站作业计划调整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
2.4 高铁车站作业计划表达方法 |
2.4.1 高铁车站作业计划的本质 |
2.4.2 列车占用线路的时空表达 |
2.4.3 列车冲突关系的刻画 |
2.4.4 列车运行过程的刻画 |
2.5 基于多商品流的高铁车站作业一体化调整的建模思路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商品流的高铁车站作业计划一体化调整模型构建 |
3.1 车站作业离散时空网络的构建 |
3.1.1 车站空间网络的构建 |
3.1.2 车站作业时空网络要素说明 |
3.1.3 列车时空路径的生成和冲突检测 |
3.1.4 车站作业离散时空网络的构建步骤 |
3.2 基于多商品流的高铁车站作业一体化调整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符号定义 |
3.2.3 目标函数 |
3.2.4 基于节点-弧形式的多商品流模型构建 |
3.2.5 基于弧-路径的多商品流模型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列生成的分枝定价求解算法设计 |
4.1 列生成算法研究 |
4.1.1 列生成算法原理 |
4.1.2 算法与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4.2 基于列生成分解的求解算法设计 |
4.2.1 限制性线性主问题的构建及求解 |
4.2.2 价格子问题的构建及求解 |
4.2.3 RMP初始可行解的构造 |
4.2.4 基于列生成分解的求解框架 |
4.3 构造可行解的算法设计 |
4.3.1 分枝定价算法原理 |
4.3.2 剪枝策略设计 |
4.3.3 分枝策略设计 |
4.4 基于列生成的分枝定价算法的计算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验证分析 |
5.1 基础数据 |
5.1.1 车站网络拓扑结构 |
5.1.2 车站空间作业网络构建 |
5.1.3 列车信息 |
5.1.4 参数设置 |
5.2 算例求解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主要的工作与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其他空间有向弧信息 |
附录B 长春西列车时刻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号设备大修简介 |
1.1.2 联锁的概念 |
1.1.3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基本情况 |
1.2 国内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研究成果 |
1.3 国外计算机联锁研究成果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必要性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形式 |
2.1 计算机联锁软件制式测试 |
2.1.1 计算机联锁软件制式测试介绍 |
2.1.2 测试前准备 |
2.1.3 测试方式及测试项目 |
2.1.4 测试时效性 |
2.1.5 测试效果 |
2.2 计算机联锁软件出厂测试 |
2.2.1 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主导的出厂测试 |
2.2.2 电务段在研制单位开展的出厂模拟仿真试验 |
2.3 现场联锁试验 |
2.3.1 现场联锁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2.3.2 现场联锁试验时效性 |
2.3.3 现场联锁试验效果 |
3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程序 |
3.1 电务段组织的计算机联锁仿真试验 |
3.1.1 计算机联锁软件版本号核对 |
3.1.2 联锁基本功能测试 |
3.1.3 特殊联锁关系核对 |
3.1.4 显示界面核对 |
3.2 机械室内模拟试验 |
3.2.1 道岔模拟试验 |
3.2.2 站内轨道电路模拟试验 |
3.2.3 信号机模拟试验 |
3.2.4 站内电码化模拟试验 |
3.2.5 区间信号设备模拟试验 |
3.2.6 报警电路试验 |
3.3 复联试验 |
3.3.1 道岔复联试验 |
3.3.2 站内轨道电路复联试验 |
3.3.3 侵限绝缘检查 |
3.3.4 站内信号机复联试验 |
3.3.5 站内电码化复联试验 |
3.3.6 区间信号设备复联试验 |
3.4 开通联锁试验 |
3.4.1 联锁关系校核验证 |
4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风险项点分析 |
4.1 仿真测试阶段设计单位、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掌握站场信息不全面 |
4.1.1 阳原站XL5-2进路信号机未设计关联显示 |
4.1.2 后营站HBA机构进路信号机发码升级 |
4.2 计算机联锁软件源头质量卡控不到位 |
4.2.1 计算机联锁数据配置错误 |
4.2.2 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的不同设计理念 |
4.3 继电接口信息不正确 |
4.4 计算机联锁与其它信号系统间接口信息不正确 |
4.5 现场信号设备安装、配线错误 |
4.5.1 错误安装中心连接板造成的牵引回流不畅 |
4.5.2 堵流绝缘安装错误造成轨道死区段 |
4.5.3 道岔启动电路接入轨道区段条件错误 |
4.6 站场改造前后带来的新变化 |
4.6.1 曹妃甸西站普通绝缘过渡为侵限绝缘 |
4.6.2 罗文皂站忽略中岔设计 |
4.7 信号设备的电气性能不符合标准 |
4.7.1 大同南站信号机电压高 |
4.7.2 湖东站灯丝回路直流电压造成信号机联锁失效 |
4.8 组织安排不细致,造成联锁试验秩序混乱 |
4.9 联锁试验人员业务素质差 |
4.9.1 道岔补转电路试验方法不正确 |
4.9.2 电码化发码端未校核 |
5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CAN总线技术的铁路信号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铁路信号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发展状况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CAN总线的发展与应用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车站信号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2.1 车站信号控制系统 |
2.1.1 计算机联锁系统功能结构分析 |
2.1.2 车站信号控制系统构架 |
2.2 室外设备介绍 |
2.2.1 信号机 |
2.2.2 道岔 |
2.2.3 轨道区段 |
2.3 进路意义及联锁表 |
2.3.1 进路 |
2.3.2 联锁表制定 |
2.3.3 进路表达式及其意义 |
2.4 智能节点设计与通讯 |
2.4.1 智能节点设计方案 |
2.4.2 通信网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AN总线智能节点硬件及通信设计 |
3.1 CAN总线简述 |
3.2 智能节点硬件设计 |
3.2.1 微控制器选型介绍 |
3.2.2 STM32F103C8T6 最小系统设计 |
3.2.3 CAN收发器 |
3.2.4 通信电路模块 |
3.3 iCAN通讯软件设计 |
3.3.1 iCAN协议报文标识符分配 |
3.3.2 CAN节点通信的实现 |
3.3.3 iCAN协议通信模式 |
3.3.4 iCAN报文处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场设备接口电路设计 |
4.1 转辙机接口电路设计 |
4.1.1 ZD6转辙机道岔控制分析 |
4.1.2 主控器件选择 |
4.1.3 电路设计 |
4.2 信号机接口电路设计 |
4.2.1 LED色灯信号机分析 |
4.2.2 电路设计 |
4.3 轨道电路接口设计 |
4.3.1 轨道电路工作分析 |
4.3.2 电路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人机界面的设计与调试 |
5.1 人机交互界面介绍 |
5.2 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实现 |
5.2.1 MCGS简述 |
5.2.2 MCGS系统构成和部分组件功能 |
5.2.3 界面设计绘制 |
5.3 系统界面运行与调试 |
5.3.1 功能测试 |
5.3.2 列车进路 |
5.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联锁表 |
附录 B 联锁表达式 |
附录 C STM32F103C8T6 智能节点电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高速铁路车站进路分配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车站服务水平研究 |
1.2.2 站场布置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研究 |
1.2.3 到发线运用方案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研究 |
1.2.4 车站作业模拟仿真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客运站作业分析 |
2.1 客运站分类及设备配置 |
2.1.1 客运站种类 |
2.1.2 客运站设备 |
2.2 客运站作业流程 |
2.2.1 客运站作业特点 |
2.2.2 始发列车技术作业 |
2.2.3 终到列车技术作业 |
2.2.4 折返列车技术作业 |
2.2.5 通过列车技术作业 |
2.2.6 咽喉区作业 |
2.3 到发线运用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到发线数量与分组 |
2.3.2 站场及线路布置 |
2.3.3 咽喉区道岔与进路 |
2.3.4 列车运行图 |
2.3.5 列车结构 |
2.4 到发线作业时间分析 |
2.4.1 咽喉道岔占用时间 |
2.4.2 到发线占用时间 |
2.4.3 高速列车到站停留时间 |
第三章 车站网络模型的建立 |
3.1 车站网络拓扑结构 |
3.2 车站进路表的编制 |
3.2.1 车站进路基本要求 |
3.2.2 标号法算法设计 |
第四章 进路分配问题研究及建模 |
4.1 进路分配问题描述 |
4.1.1 问题描述 |
4.1.2 到发线占用原则 |
4.1.3 相关理论介绍 |
4.2 模型的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相关变量符号的说明 |
4.2.3 优化目标的构建 |
4.2.4 优化目标权重的确定 |
4.2.5 约束条件的构建 |
4.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1 车站作业间隔时间 |
4.3.2 咽喉作业时间 |
第五章 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
5.1 遗传算法 |
5.1.1 基本特征 |
5.1.2 算法流程 |
5.2 车站进路分配算法设计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案例资料 |
6.1.1 宝鸡南站简介 |
6.1.2 车站接发列车数据 |
6.2 数据处理 |
6.2.1 列车进路分配方案编制 |
6.2.2 确定列车进路占用产生的费用 |
6.2.3 列车占用股道权值的确定 |
6.3 模型结果及分析 |
6.3.1 进路分配方案编制 |
6.3.2 进路分配方案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相关概述 |
2.1 全电子联锁系统概述 |
2.1.1 全电子联锁系统 |
2.1.2 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技术条件 |
2.2 UML建模语言 |
2.3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
2.3.1 面向对象概述 |
2.3.2 面向对象的概念 |
2.3.3 面向对象的特性 |
2.3.4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结构分析 |
3.2 系统模式分析 |
3.3 系统业务分析 |
3.3.1 列车进路业务 |
3.3.2 调车进路业务 |
3.3.3 引导进路业务 |
3.3.4 道岔操作业务 |
3.3.5 事故解锁业务 |
3.3.6 区间方向业务 |
3.3.7 三点检查业务 |
3.4 系统时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软件模块设计 |
4.2.1 初始化模块 |
4.2.2 联锁主任务 |
4.2.3 采集处理模块 |
4.2.4 按钮信息处理模块 |
4.2.5 控制命令处理模块 |
4.2.6 车列跟踪处理模块 |
4.3 进路处理算法 |
4.3.1 进路登记 |
4.3.2 进路选排 |
4.3.2.1 进路选岔/进路预处理选岔 |
4.3.2.2 进路校核锁闭 |
4.3.2.3 进路预处理校核锁闭 |
4.3.3 信号开放 |
4.3.3.1 信号开放 |
4.3.3.2 信号开放保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实现 |
5.1 模拟仿真驱动的实现 |
5.1.1 设备状态采集处理 |
5.1.2 设备操作处理 |
5.1.3 故障设置接口 |
5.1.4 列车运行接口 |
5.1.5 联锁仿真驱动 |
5.2 联锁功能的实现 |
5.2.1 选排进路模块的实现 |
5.2.2 进路锁闭功能的实现 |
5.2.3 开放信号 |
5.2.4 关闭信号、信号保持 |
5.2.5 正常解锁 |
5.2.6 取消进路 |
5.2.7 非正常解锁子模块 |
5.2.8 信号操作模块 |
5.2.9 引导操作子模块 |
5.2.10 道岔操作子模块 |
5.3 表示界面的实现 |
5.3.1 联锁操作功能 |
5.3.2 界面显示功能 |
5.3.3 信息提示功能 |
5.3.4 操作记录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列车进路功能测试 |
6.3 调车进路功能测试 |
6.4 引导进路功能测试 |
6.5 道岔操作功能测试 |
6.6 事故解锁功能测试 |
6.7 区间方向功能测试 |
6.8 三点检查功能测试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车站间隔时间精细研究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与加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铁路通过能力计算 |
1.2.2 车站间隔时间计算 |
1.2.3 列车运行图编制 |
1.2.4 既有研究成果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 |
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2.1.1 列车开行结构 |
2.1.2 列车追踪运行的间隔时间及其相关因素 |
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的关键问题 |
2.3 相关运营规则、技术规范及基础理论 |
2.3.1 闭塞方式 |
2.3.2 区间行车组织规则 |
2.3.3 车站进路排列及解锁规则 |
2.3.4 列控系统的行车许可生成原理 |
2.3.5 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的自律控制功能 |
2.3.6 列车牵引计算理论 |
2.4 小结 |
3 高速铁路区间、车站内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的构建 |
3.1 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的构建流程 |
3.2 列车占用最小单元的划分 |
3.2.1 区间内列车占用最小单元 |
3.2.2 车站内列车占用最小单元 |
3.3 列车占用时间的量化 |
3.3.1 列车运行曲线的生成 |
3.3.2 列车占用时间的构成及其量化 |
3.4 列车运行冲突区域的识别 |
3.4.1 区间内列车运行冲突区域 |
3.4.2 车站内列车运行冲突区域 |
3.5 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 |
3.5.1 区间内列车追踪运行时间-空间图 |
3.5.2 车站内列车追踪运行时间-空间图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的高速铁路车站间隔时间精细化计算 |
4.1 车站间隔时间的类型 |
4.1.1 车站间隔时间分类标准 |
4.1.2 车站间隔时间集 |
4.2 基于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的车站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
4.2.1 计算特点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模型求解与瓶颈识别 |
4.3 本章小结 |
5 高速铁路繁忙区段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计算 |
5.1 符号定义 |
5.2 问题描述 |
5.2.1 输入条件 |
5.2.2 输出结果 |
5.2.3 时空网络的构建 |
5.3 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计算模型构建 |
5.3.1 目标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4 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计算模型求解 |
5.4.1 分枝定界算法 |
5.4.2 基于列生成技术的节点线性规划模型求解 |
5.4.3 结合列生成技术的分枝定界算法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闭塞分区、进路分段开放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加强 |
6.1 闭塞分区、进路分段开放模式 |
6.1.1 闭塞分区分段开放模式 |
6.1.2 进路分段开放模式 |
6.2 分段开放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6.2.1 车站间隔时间的缩短效果 |
6.2.2 制动距离与车站咽喉长度的对比 |
6.3 分段开放模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分析 |
6.3.1 CTCS-2级列控系统条件下的可行性、安全性分析 |
6.3.2 CTCS-3级列控系统条件下的可行性、安全性分析 |
6.4 分段开放模式下车站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调整 |
6.4.1 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的调整 |
6.4.2 车站间隔时间计算模型的调整 |
6.5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加强的其他措施 |
6.5.1 优化区间平纵断面、车站拓扑结构 |
6.5.2 提升动车组牵引、制动性能 |
6.5.3 改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性能 |
6.5.4 优化区间、车站运输组织 |
6.6 本章小结 |
7 实例验证 |
7.1 车站间隔时间计算 |
7.1.1 基本数据 |
7.1.2 列车追踪运行时空图 |
7.1.3 车站间隔时间的计算结果 |
7.2 繁忙区段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计算 |
7.2.1 运算场景及计算参数 |
7.2.2 高峰小时通过能力计算结果 |
7.3 基于闭塞分区、进路分段开放的通过能力加强 |
7.3.1 车站间隔时间的缩短效果 |
7.3.2 通过能力的提升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继电电路的计算机联锁控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继电逻辑理论及控制逻辑总体设计 |
2.1 6502 电气集中概述 |
2.1.1 控制对象 |
2.1.2 继电器组合 |
2.1.3 继电器介绍 |
2.1.4 继电电路基本构成 |
2.2 继电联锁进路控制 |
2.2.1 进路控制原理 |
2.2.2 逻辑实现方法 |
2.3 控制逻辑总体设计 |
2.3.1 总体结构 |
2.3.2 工作流程 |
第3章 基于继电电路的联锁逻辑电路设计 |
3.1 联锁数据介绍 |
3.1.1 站场型数据 |
3.1.2 站场设备状态数据 |
3.1.3 逻辑运算数据 |
3.2 通信数据格式 |
3.2.1 与上位机通信数据格式 |
3.2.2 与继电电路界面通信数据格式 |
3.3 继电电路通用性设计 |
3.3.1 列车信号机组合通用性设计 |
3.3.2 调车信号机组合通用性设计 |
3.3.3 区段组合通用性设计 |
3.3.4 道岔组合通用性设计 |
3.4 继电电路处理 |
3.4.1 继电器组合模块化 |
3.4.2 继电器组合联锁逻辑表示 |
3.4.3 继电器组合布尔函数实现 |
3.5 时序逻辑设计 |
第4章 基于继电电路的联锁软件设计 |
4.1 数据初始化模块设计 |
4.1.1 站场型数据初始化 |
4.1.2 设备状态数据初始化 |
4.1.3 逻辑运算数据初始化 |
4.2 命令处理模块设计 |
4.2.1 命令处理流程 |
4.2.2 进路命令处理 |
4.3 联锁逻辑运算模块设计 |
4.3.1 联锁逻辑执行流程 |
4.3.2 道岔动作设计 |
4.3.3 网路线逻辑检查设计 |
4.3.4 局部电路处理设计 |
4.3.5 缓放型继电器设计 |
4.4 通信模块设计 |
4.4.1 与继电电路界面通信 |
4.4.2 与上位机通信 |
第5章 基于继电电路的联锁软件实现 |
5.1 软件类实现 |
5.2 联锁逻辑的执行及电路展现 |
5.2.1 展现界面介绍 |
5.2.2 网路线执行及展现 |
5.2.3 缓放型继电器电路展现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蚁群算法的联锁进路搜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计算机联锁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进路搜索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2 站场有向图建模 |
2.1 图的定义及术语 |
2.1.1 有向图 |
2.1.2 权重图 |
2.1.3 图的存储 |
2.2 站场的有向图建模 |
2.2.1 站场拓扑结构 |
2.2.2 站场有向图建模规则 |
2.3 本章小结 |
3 蚁群算法在进路搜索中的应用 |
3.1 蚁群算法基本原理 |
3.1.1 蚂蚁觅食策略 |
3.1.2 蚁群算法规则 |
3.2 蚁群算法模型 |
3.3 蚁群算法在进路搜索中的应用 |
3.3.1 蚁群进路搜索算法策略 |
3.3.2 蚁群进路搜索算法参数调整 |
3.4 完备性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仿真平台设计与建模 |
4.1 仿真平台需求分析 |
4.1.1 仿真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4.1.2 仿真平台数据需求分析 |
4.2 仿真平台结构设计与建模 |
4.2.1 仿真平台结构设计 |
4.2.2 仿真平台信息流分析 |
4.3 仿真平台数据结构与建模 |
4.3.1 基础线路数据 |
4.3.2 有向图拓扑数据 |
4.3.3 设备状态信息表 |
4.4 有向图自动生成模块 |
4.4.1 边的生成算法 |
4.4.2 顶点的生成算法 |
4.5 进路选排模块 |
4.5.1 进路搜索 |
4.5.2 进路可用性确认及设备征用 |
4.6 本章小结 |
5 软件实现与性能分析 |
5.1 软件开发环境 |
5.2 界面显示 |
5.3 进路办理过程 |
5.3.1 进路建立 |
5.3.2 模拟行车 |
5.4 深度优先进路搜索算法 |
5.5 性能分析 |
5.5.1 理论分析 |
5.5.2 与其他进路搜索算法比较 |
5.5.3 性能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标准站信号平面布置图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计算机联锁系统冗余结构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绪论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计算机联锁系统及其冗余结构分析 |
2.1 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 |
2.1.1 计算机联锁系统硬件组成 |
2.1.2 计算机联锁系统软件控制结构 |
2.2 计算机联锁系统冗余结构分析 |
2.2.1 系统的可靠性冗余结构 |
2.2.2 系统的安全性冗余结构 |
2.2.3 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冗余结构 |
2.3 冗余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 |
2.3.1 与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有关的概念 |
2.3.2 可靠性的定义与指标 |
2.3.3 安全性的定义和指标 |
2.3.4 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保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MARKOV的冗余结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3.1 马尔可夫算法概述 |
3.2 双机热备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3.3 三取二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3.4 二乘二取二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3.5 MATLAB仿真分析 |
3.5.1 三种冗余结构的性能比较 |
3.5.2 二乘二取二冗余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乘二取二联锁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 |
4.2 系统网络结构的设计 |
4.3 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 |
第五章 二乘二取二冗余结构的联锁系统测试及功能验证 |
5.1 测试方法 |
5.1.1 按进路检查 |
5.1.2 按道岔检查 |
5.1.3 按区段检查 |
5.1.4 侵限检查 |
5.1.5 按信号检查 |
5.2 功能测试 |
5.2.1 进路表的静态测试 |
5.2.2 进路表的动态测试 |
5.3 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铁大型客运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模型、算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2 高铁大站列车作业的链式描述 |
2.1 高铁大站作业综述 |
2.1.1 客运作业 |
2.1.2 行车作业 |
2.2 车站联锁基础 |
2.2.1 联锁关系 |
2.2.2 进路办理与解锁 |
2.3 列车的时-空作业链 |
2.3.1 作业链的构成与分类 |
2.3.2 作业链的时-空资源占用函数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铁大站有效通过能力研究 |
3.1 高铁大站通过能力问题概述 |
3.1.1 高铁大站通过能力的特性分析 |
3.1.2 高铁大站通过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
3.2 高铁大站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 高铁大站有效通过能力模型 |
3.3.1 生成双层备选集 |
3.3.2 k L-list τ着色问题 |
3.3.3 有效通过能力问题建模 |
3.4 高铁大站有效通过能力求解 |
3.4.1 遗传算法求解 |
3.4.2 精确解法 |
3.5 实例研究与敏感性分析 |
3.5.1 实例研究 |
3.5.2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铁大站作业计划鲁棒性链式优化 |
4.1 鲁棒性的相关概念 |
4.2 晚点的成因与晚点传播 |
4.2.1 初始晚点的成因 |
4.2.2 站内晚点传播 |
4.3 高铁大站作业计划鲁棒性优化问题 |
4.3.1 优化目标的选取 |
4.3.2 鲁棒性链式优化 |
4.4 鲁棒性链式优化模型 |
4.4.1 冲突系数计算 |
4.4.2 鲁棒性链式优化问题建模 |
4.5 鲁棒性链式优化算法设计 |
4.5.1 改进的构造过程 |
4.5.2 邻域搜索 |
4.5.3 路径重连 |
4.6 实例研究 |
4.6.1 冲突自动疏解 |
4.6.2 鲁棒性优化 |
4.6.3 晚点传播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枢纽型高铁大站出入段作业协调性优化 |
5.1 枢纽型高铁大站的布置类型与作业分析 |
5.2 出入段作业协调性问题分析 |
5.3 出入段作业协调性优化问题建模 |
5.4 出入段作业协调性优化算法设计 |
5.5 实例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6 高铁大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系统 |
6.1 基础数据管理与维护 |
6.1.1 底图管理 |
6.1.2 乍站布置图与进路管理 |
6.2 车站技术作业安排 |
6.2.1 初始化技术作业 |
6.2.2 自动安排列车作业链 |
6.2.3 设置共车底列车 |
6.2.4 按图查点与按图推点 |
6.2.5 作业链冲突检测 |
6.2.6 网络协同推送 |
6.2.7 智能优化功能 |
6.3 车站技术作业全过程仿真 |
6.4 系统技术特点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1.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7.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2 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对接车进路第一道岔区段人工短路错解锁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客运站作业计划调度调整方法研究[D]. 张若惠.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D]. 旋文晓.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基于CAN总线技术的铁路信号系统研究与设计[D]. 严航.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高速铁路车站进路分配优化方案研究[D]. 何沐.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白长振.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6]基于车站间隔时间精细研究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与加强[D]. 刘佩.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基于继电电路的计算机联锁控制逻辑研究[D]. 黄祥.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8]基于蚁群算法的联锁进路搜索研究[D]. 王程.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9]计算机联锁系统冗余结构的设计[D]. 施宇锋. 苏州大学, 2017(04)
- [10]高铁大型客运站技术作业综合优化模型、算法与系统研究[D]. 郭彬.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