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对策_农民论文

新规范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对策_农民论文

新常态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困境论文,对策论文,农民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当前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成为其中的“短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技术及管理经验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再加之国内农户兼业化、务农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发展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抬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效应减弱的困境,这使得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劳动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关键在人”。所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又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同时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外,以市场为主体,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既“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同时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的农业从业者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集中体现在“两新一高”上,即新身份(是体面的、有尊严的职业农民)、新作用(是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符合“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和高素质(有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具备较强的生产技能和市场意识,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技术,较为长期稳定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三类,即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其中居于“白领”阶层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居于“蓝领”阶层的是“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积极探索,例如陕西、福建、山东等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实施推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诸多重大举措,也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尚未形成大气候、培训规模和效果还有提升,各地对其思想认识还不统一,认识有些偏差,个别县甚至放弃试点;部分地方工作力度不够细致,一些政策和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等问题。集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优质培育源”相对短缺。我国农村劳动力集中表现在数量萎缩(当前农村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空心化”现象严重)、结构失衡(留守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接近50岁)、素质堪忧(目前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超过九成,且参加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的尚不足一成,农村“乡土实用人才”缺乏)和后继乏人(在大学扩招及适龄人口下降的双重挤压下,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从而使得现代农业的发展绩效不佳)。

      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环境有待改善。职业农民因其以市场为主体、依靠自主创业,其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面临诸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容易受工作居住、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影响,再加之受到长期历史原因、身份歧视,以及受家长、自身和社会择业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农村中后备劳动力出现“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会务农”的困境,这种现象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成很大阻力。

      三是新兴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管理机制还需优化。从管理体制来看,统筹协调难。鉴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涉及人力社保、农委、教委、供销联社,以及社会团体的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等部门,政府对各部门间的各类培训整合难度较大、且由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使得培训效率不高;从组织运行机制来看,培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凸显,同时培训缺乏长远规划、长效学习机制和互动机制,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发展相对滞后,其产业商业模式有待大力推广。

      四是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诸多风险。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亮起“红灯”和保障农产品供给难度增加,生产成本的“地板”持续抬升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农业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和农村金融制约仍未突破的困境,再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人员“兼业化、老龄化”问题突出。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是我国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工作。积极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三位一体”培育体系,即以培养生产精英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线,以建立“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开展涉农类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为主要形式,从而满足农民实际需求,激发农民学习热情,赢得农民喜爱,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努力建成一支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队伍。所以,我们借鉴发达国家培育农民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一是树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理念、培育“新主体”。我们这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而非简单培训,既要处理好教育与培育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同时需要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尤其是在遴选培育对象环节,要围绕产业来着重把那些“爱农、懂农、务农”的真正从业者选出来进行培育。例如借鉴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除重点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从业人员之外,还要从长远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例如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优先选择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务农青年、打工返乡户、农村“两后生”,以及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来进行重点培养,储备农村创业兴业的生力军。

      二是构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平台、探索“新方法”。按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新型农村人才。通过搭建职业教育培训平台、教育培训学分认定平台、国际农业科技与合作平台、涉农创业发展促进平台和农业新技术实验示范平台(促进互动交流、综合集成智慧农民云平台,提升其信息化服务水平),着重把新型职业农民资源开发同农业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两新并行、两新融合”,不断增强农业吸引力。同时突出专业协会建设、突出新型技术推广、突出基础服务配套和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品牌展览会,在蔬菜种植、加工等方面对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模式”。聚焦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应用,着力从突破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运行机制和应用模式以及进一步加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力度,以期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所以,需要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不同层次需求,开展“精准化”的培训服务。例如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多元化传媒手段,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职业农民整体素质;针对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满足农民教育培训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对于农民学历教育,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农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对于培育师资、课程设计、培育方式、绩效评估以及后续服务等进行优化调整,以期不断推动农民职业化科学发展。例如山东寿光积极探索新路径,培育大批职业农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完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保障扶持政策、营造“新环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其发展需要特定社会环境,例如确立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强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维护农民正当权益,让种田能手可以承包大量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高收益。在市场建设方面,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在加工、物流、科技与市场服务等环节增加农产品技术附加值,增强其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使其创造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同时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提高其社会尊重感和社会地位。另外需要深化户籍、财税金融等方面改革,不断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环境。

      联系电话:010-52480188

标签:;  ;  ;  ;  ;  ;  

新规范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与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