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论文_金秋男,林小青,谢素芳

精神科护理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论文_金秋男,林小青,谢素芳

金秋男 林小青 谢素芳

(福建省南平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医院 福建南平 353000)

【摘要】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探讨防护措施,增强自身防护措施,降低精神护理人员意外伤害。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182-02

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其是精神科护士,长期在特殊的环境下工作,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对普通护理人员所要面临的各种职业风险,同时还要面对随时可能遭受精神病患者冲动攻击行为而造成伤害的危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身体健康的危害

1.1 精神病患者受病态心理支配,时有将护理人员作为攻击对象,有些病人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或因住院时间长,思家,不愿受拘束等原因,产生出走的念头,护理人员在阻止时常会受到伤害;有些被害妄想患者失常会把护理人员想象成害他的人,在护理人员没有警惕时遭受到攻击;精神病患者有时会出现兴奋躁动,伤人毁物等行为,护士在制止或约束和治疗的过程中,若未注意自身防护,或互相配合不好,或患者身强力壮极力反抗,给护士造成身体伤害[1]。

1.2 有些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梳头、吃饭、洗澡、上厕所都需要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对护士都是潜在的感染源,容易感染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传染性疾病。其次,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放置时间过长,会滋生霉菌,护士翻晒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病菌侵袭。最后,护理人员在给精神患者注射治疗时,有的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容易被针刺伤,可能感染血源性疾病。而大部分精神科护士缺乏针刺伤的防护知识、防护意识。

2.心理健康方面的伤害

精神科护士长期面对特殊的工作环境,面对自知力和思维缺乏的精神病患者,面对各种影响自身安全的职业危害,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高度敏感状态,再加上生活不规律,工作要求高,强度大,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护理人员会产生失眠、焦虑、抑郁、害怕、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状况,有的甚至影响了家庭婚姻生活[2]。

由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环境涉及范围广,人们对精神科护士工作不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往往社会地位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3.防范措施

3.1 护理人员要增强防护意识,加强职业防护技能训练和防护知识学习,减少自身伤害。规范注射操作程序,禁止使用过的针头回套,及时将针头放入锐器盒;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应带一次性橡胶手套。

3.2 掌握护患沟通技巧。熟悉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不歧视,不嘲笑患者,关心爱护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做好解释,避免激惹患者;对于有兴奋躁动和冲动行为的患者,在制止或施行约束保护时,不能粗暴对待,更不能以此作为惩罚,使患者反感发生冲突而自身受到伤害。对具有幻听、幻觉、被害妄想、不协调性兴奋、自知力缺乏、行为反常、既往有攻击史等高危症状患者要实施重点监护;对钟情妄想的病人应避免单独相处;值夜班中,护士巡回应提倡双人制,相互照应,避免意外事件发生。一旦遭受攻击要随机应变,其他医护人员要协助制服病人[3]。

3.3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气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不公平的事情。工作认真细致,严防差错事故,减少护患纠纷,营造良好的心境。护理管理者要关心体贴护士,让护士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降低心理压力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全社会应该理解和尊重精神科护士,加强对护士的关爱,为他们营造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提高相关待遇,减少护士工作风险,增强他们的工作认同感和安全感,稳定工作队伍,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健康发展[3]。

【参考文献】

[1]唐荣,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年第12卷第7期第279页.

[2]肖爱祥,陈翠薇,叶瑞鸣,黄丽红,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防护调查分析,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年7月第12卷第4期第277页.

[3]肖开提 苏理旦,丁玲,林凯,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外健康文稿2013年1月第10卷第5期第40页.

论文作者:金秋男,林小青,谢素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精神科护理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论文_金秋男,林小青,谢素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