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医院干保科 810007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550-1868(2016)6
摘要: 起源于17世纪末的园艺疗法,经过欧美、日本等国相关科技人员的研究,证实它对残疾人、精神病患者、智力低下者、高龄老人等患者均有不同的疗效,是对现代医学的补充和完善。目的 探讨园艺疗法对住院老年心理疾病患者焦虑情绪的作用 方法 在我科16例糖尿病、高血压、肺心病等老年住院患者中,筛选一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园艺疗法的干预。住院患者在入院当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首次进行评分,住院期间进行园艺治疗干预后在患者出院前再次进行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较前明显改善。结论 园艺疗法对改善住院心理疾病患者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园艺疗法 老年人 焦虑 护理。
当今,国际上对园艺疗法的定义较多,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园艺疗法协会( The 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简称AHTA) 提出的定义:园艺疗法是一种利用植物园艺活动和大自然的环境来促进个体身心与精神上的功能,以提升认知与健康的过程 ,园艺疗法是全球性的可适应性的并且可进行科学上研究探讨的领域[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16例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园艺治疗干预措施,其中10男6女,男性平均年龄78岁,女性平均年龄73岁。
1.2 评价工具
新入患者的评估方法除一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外,还要进行躯体、心理等多方面的评估。园艺疗法的对象所采用的评估工具有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等[2]。我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焦虑情况,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69分以上。
1.3 方法
1.3.1干预方法 进入治疗组的患者每周四下午在护士的组织下,首先由1名心理小组护士带领做手指操10分钟,然后由心理护理小组的成员带领患者进行园艺治疗活动30分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剩余时间患者自行进行科室提供的象棋、跳棋、书法等娱乐活动。
1.3.2园艺疗法的具体内容
每次活动前由护士介绍园艺疗法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讲课计划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课。手指操的示范一对一进行,直到患者掌握所有动作要领为止。然后护士辅助患者进行盆栽、花木培土、施肥、修剪枝叶、浇水等一系列园艺活动,尽量鼓励患者自己动手。活动结束后给予点评及鼓励,将劳动成果注明种植日期及姓名,爱心卡片贴于花盆正面,摆放在大厅供全体病友欣赏,或者归患者悉心照顾,待患者出院时可以作为奖励让患者带回家继续照料。
1.3.2.2活动地点 病室内或病房大厅,行动不便者可在床上进行。
1.3.2.3活动内容为小型盆栽 小型盆栽具有经济美观、花盆小单手就可以搬动的特点,可以较好的保证患者的安全,而且管理和观赏也十分方便。
1.4结果
入组的患者分别在入院当天采用焦虑量表首次进行评分,16位患者焦虑分值平均为63分,随后采用包括园艺疗法在内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分别于出院前3日再次进行评分,平均分值为55分,个别患者分值在50分以下,达到无焦虑状态。所有入组的患者均能掌握手指操的基本动作要领,不但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而且对于预防老年痴呆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省时省力,简单易行。
2讨论
我科开展此项治疗半年时间,入组的患者通过园艺治疗后,焦虑评分显著降低,患者的情绪明显改善。在干预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与绿色植物在一起,是一个与自然交流的过程,经历着花开花落的生命循环过程,感受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增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这也是园艺疗法的精神效果的最好体现[3]。在和其他人合作养护花木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了患者的社交技能,培养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对于科室满意度也有极大的提升。
园艺疗法对改善心理疾病患者焦虑情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应用还不够成熟,也面临着许多困难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完善与深入发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有益的治疗方式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在社区老年健康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彦睿,陈荣五. 园艺治疗专辑[M].台中:农委会台中农改场,2010:2.
[2]贺学勤,园艺疗法在美国的历史、现状及在老年疾病康复中的应用[J]。现代园林,2013,10(4):20-22.
[3]侯汝凝、罗海蓉、朱福勇等.园艺疗法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以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257。
论文作者:魏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患者论文; 园艺论文; 疗法论文; 焦虑论文; 心理疾病论文; 量表论文; 老年论文; 《医药界》2016年6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