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与我国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农业知识与我国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农业知识化与我国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农业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化发展的实现途径

自1973年著名学者丹尼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到1996 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正式使用“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成为本世纪末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地区、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产业,如何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加速发展,赶上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是学者们的中心议题。

知识经济作为一个新概念,它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新名词,也不是完全不受经济发展沿革影响的空中楼阁。它是在对历史继承和否定的基础上,逐步演进形成,具有全新特征的经济时代。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依赖知识和信息,甚于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已经初见雏型。它向我们展示、说明了,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本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以无形资本形式进入经济过程,基于系统原有基础,凭借概念开发,即观念创新,去挖掘资源潜力,优化资源配置。

在这样一个时代,协同是创新的基础。这种协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活动中,个体间的协作日益广泛、紧密;生产过程中,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等技术措施、手段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现代管理方法将始终贯穿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在是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一个协同发展的新时期正在向我们走来。

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情分析

结合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及发展需要,从我国具体情况看,影响农业经济知识化的正反两方面因素包括: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关注,但比较效益低,发展潜力不足;经济运行正处于最富创造力的转型期,但体制交割产生的磨擦、碰撞不容低估;农产品、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虽在努力建设,但要完善尚待时日;有一套多年沿用的分配体制,但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国土辽阔,但可耕地比例低,人均占有量更少;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长期的掠夺式经营,使环境日益恶化,未来发展举步维艰;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但持续发展前景尚待斟酌;传统农业技术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但缺少与现代技术的嫁接改造;广大农民具有吃苦耐劳、劳韧不屈的精神,但缺乏市场意识、合作精神,不易接受新事物,文化素质亟待提高;有一批包括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在内的综合性农业大学, 遍布国内各地区的科研院所,但产、学、研明显脱节;拥有一支数量、质量均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科技队伍,但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差;有众多具有较高生产力水平,科技贡献率在60%左右,代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机械化农场或乡镇(地区),但辐射、示范作用有待发挥;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开发园区不断建立,但仍未形成生物、工程、管理技术系统组装、集成应用的优势;农村技术市场、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正在建立、运作,但运行机制远离市场规律;政府的科教投入虽逐年提高,但由于产业自身的高风险、低回报,难以形成多种经济形式、多渠道的投资方式;已建成初具规模的铁路、交通、电力、信息、通讯网络,但需加强管理,开发功能潜力……由此可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只有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经济时期,在工业现代化远未完成,农业现代化正在进行的情况下,要想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会遇到比其他国家更多的问题,以及没有先例的巨大挑战。

三、农业知识化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新型中轴企业,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园区,吸引了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与技术人员,为他们提供了信息、技术、资金和政策等相关的创业条件。但有规模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还未能形成,大学、科研院所与技术人员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在农业发展中仍处于从属地位,知识潜力难以得到全面发挥。今后应以高水平的农业综合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无形资产为基础,通过政策引导,利用市场机制,附以传统的有形资产,建立起知识性的综合企业集团,使知识以集成形式进入农业发展过程。

(二)培育、发展农村技术市场,为知识真正成为生产要素,提供纽带、桥梁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作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流通中所占份额将愈来愈大。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起一种面对主体产业,有别于传统市场,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技术市场。这一市场不但具有基本的交易场所功能,而且应在规范交易方式,保证交易者利益,激励技术生产,加工转化技术,优化配置技术,引导产业及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企业发展等方面作文章。要充分认识软科学技术的前瞻与指导作用,及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在市场中,既要引入具体的科学技术——硬科学技术,还要引导软科学技术进场交易。要放宽视野,有意识地促进省际间及国际技术交流,开拓、繁荣技术市场。在市场培育、发展中,既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还应借助市场机制,建立经济多元化的市场管理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实行企业化管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以场养场。

(三)以各级、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建立新型的协作性竞争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也带来相应的分工协作。从而要求人们,在实现高度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的前提下,建立起和谐融洽的竞争协作关系,推动社会发展。农业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联产承包,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积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小规模、分散、封闭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者面对市场,在安排生产计划、适应市场波动、强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常常缺乏主动性。因此,引导、扶持广大农民,建立起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协作竞争关系,对于当前农业发展,意义尤为重要。目前一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在运作,并取得初步成效。今后,应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选用能人,以坚持民办、民主管理为原则,进一步完善现有组织管理形式,强化功能,扩大辐射面,使其在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振兴农村经济中作出贡献。

(四)拓展思路,构造分工明确、层次清晰,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 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特色所在,各地都有着很高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宏观调控与整体规划,加之受行政区域限制,普遍存在着项目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致使多数企业难以达产,效益低、竞争能力差,而盲目上所谓的精深加工企业,又使有限的市场更为拥挤,存在着严重的内耗竞争。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协作性竞争不但适用于个人及农户,同样也适用于企业。今后,应本着协作分工,利益分享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农业生产区域为范围,结合农村城市化,建立有区域特点、有一定规模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在区域内原料产地,建立多家粗加工企业,为其提供次级原料,按照市场规律,构成一个分工明确,以紧密型、半紧密型、松散型等多种方式相联结的加工企业群体,以龙头企业带动企业群体发展,促进原料基地建设。

(五)挖掘资源潜力,以特色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决定了物种、土壤、气候类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产品数量众多,利用资源潜力,开发特色产品,实现产业化开发的成功经验为数不少。如在开发较晚的寒区、高寒区,利用其土质肥沃、病虫害少的优势,开发绿色产品;或为特色产品注册商标,提高市场竞争力等。今后,应进一步总结经验,辅以相应技术措施,借助市场机制与商业营销手段,变资源劣势为资源优势,保持并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潜力,提高产品的无形价值含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六)依托现代化技术措施,改造传统有机农业技术,形成持续化发展优势 我国有机农业技术举世闻名,但由于无机农业技术的发展,使以人力投入为主的传统有机农业技术逐渐被忽视,而无机农业技术则被广泛应用。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生产成本的提高、产品品质的下降,并逐步形成了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资源功能不断减弱。从我国的资源禀赋出发,结合无机农业技术,发展有机农业技术的关键,在于实现有机农业生产要素产品的商品化及应用的机械化。如我国一些地区的草炭肥开发,就已实现了生产工厂化,施用机械化,作用速效化。由于农民易于接受,推广效果良好。今后,应该加大对传统农业技术改造的技术研制、开发力度,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使传统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向精确化过渡,早日在我国建立起持续发展优势。

(七)建立大国土、大食品概念,缓解粮食需求压力 我国人均地减,人均资源不断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虽然未开垦土地、待改造中低产田为数不少,但终有穷尽,最终必然给有限的耕地资源带来难以支撑的压力。就近年来,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看,虽改造盐碱沙化土地措施得当,但采取旱改水措施治理低湿易涝地,是否符合可持续化发展原则,确需认真考虑。我国国土类型分布可用“七分山水,二分草原,一分耕地”来概括,可利用的国土资源相对丰富。另外,我国的食品结构不能简单与西方国家类比,从传统习惯看,即使在人均GNP达到一定水平后,食品结构也只能与日本、 台湾趋同,植物性蛋白仍将在优质蛋白食物中占有相当比重。这种需求结构是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非耕地资源相对丰富相吻合的。今后,应面对辽阔疆域与充沛的食品资源潜力,建立起新的概念,加大海涂、林木、农副产品资源加工开发技术的科研力度,为市场提供适于国民需求,更为丰富的优质食品。

上述对策,只是基于知识经济时代本征性,以创新为原则提出的初步设想,具体实施还需要本着整体性原则,进一步深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方面要素的系统整合,提高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工业现代化远远没有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急需加速进行的情况下,实现面向知识经济的跨越,仅靠这些具体措施是不够的。加强科教等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的力度,培育、建立、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则是更具有挑战性的战略举措。

标签:;  ;  ;  ;  ;  ;  ;  ;  

农业知识与我国农业发展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