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的理想好好相处
毛建清
图书简介
书名:教育的智慧
作者:李镇西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运满满平台上的520万卡车司机,按年龄分为60后、70后、80后、90后四个群体。从年龄分布来看,卡车司机中既有快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司机”,也有刚刚步入社会的“小鲜肉”。
洛巴堆组大理岩主要分布帮浦东段矿区中部,地表形态极不规则,厚度变化极大,且在大理岩中见紫红色安山岩的夹层,大理岩中片理化发育,片理产状和与之接触的安山岩的片理化方向一致,为帮浦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
城市空间公共性的逐渐衰退是由一系列的商业模式和社交习惯变化引起的。比如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私有化商业活动场所和互联网贸易的增长导致了沿街小型零售商店的逐渐消失,使得街道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使用率下降。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聚集地比如互联网虚拟世界、新的基于数据影像的娱乐方式或游戏方式的出现,使得物理空间的聚集式活动慢慢减少,相应的活动空间也慢慢从公共空间转向私人空间[7]。
内容简介
“所以,对于整个出版业而言,书籍的出版量是在增加的。而且针对于某些杂志销量下降的问题,我们也有应对措施,如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大力开拓适合企业工艺、技术的产品,开发新的品种,比如针对《知音》,我们就开发了动画方面的期刊,销量还不错。”
除了经验和思想,这本书亦饱含情怀和理想。作者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纯真童心、热血理想和世事人情在他身上一样不缺。和学生打交道,他主张“使自己进入‘儿童的世界’”,沉到童心深处,拥有儿童般的情感、兴趣、思维,这样,许多事情做来便如春风化雨,且其乐无穷。在教育目的上,他既能脚踏实地地教出“成绩”,又始终像个热血儒生一样,以强烈的“经世”理想,将学生视作不断发展变化的独立个体,着眼于未来其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应担负的角色。由此,作者一方面犀利地批判道德教育中的“低俗化”和“伪圣化”两大偏差,另一方面依然主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道德教育的三个层次》),其情殷殷。
热血之人,往往也更加固执,作者亦不能免俗。他也曾因自己的做法不被理解、不被支持而心怀怨怼,也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成为某个校长的“私有财产”。但是,在《胸襟再开阔一些》一文中,作者却借开导别人将自己的一段段过往拿出来剖析,告诉自己和那名教师:当然应该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但可以设法少些冲突、敌意、偏见,多些办法、耐心、涵养、实绩。守“中”而能“和”,作者可谓颇得“中庸”意旨了。
这还是一部思想鲜明的著作。书中那些看似琐碎的经验、办法、想法,其实都统摄于作者的教育理念之中。作者眼中始终有着大写的“人”字,所以他坚持提倡“民主课堂”,并赋予其八条内涵: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所以他告诉班主任,幸福应来自对职业的享受、学生的爱戴、同行的敬佩、家庭幸福以及不断超越自己等方面(《班主任的幸福源于何处》);所以他深刻省察教师地位的威权化(《谁有资格做“灵魂工程师”》),努力站在学生的视角真正帮助学生(《善待学生的第一次求助》)。姑且不论作者的这些理念、措施我们是否应当全盘接受,但他的思考的确能激起我思想的涟漪,勾起我自察的意识。这大概就是“它山之石”的要义所在吧。
两组比较,学生对OSCE模式满意度较高,认为OSCE模式更符合教学大纲,在评分标准、难易程度、时间安排均比传统考核方式更合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这首先是一本经验性的著作,盖作者起于“草莽”,看得见一线教师的“柴米油盐”之需。在《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一文中,作者详细地记下了自己和学生的几段沟通经历,涉及早恋、打架等几种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倾听在沟通和教育中的功用。在《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一文中,作者提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要民主(以心灵赢得心灵)、科学(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并佐以多人实例,证明这样的做法切实可行。在《怎样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与一名对他不满的女生的交流经历,清晰地展现了沟通中所应具备的耐心、虚心、热情、平等、宽容等要素,以及捕捉契机的果断和智慧,堪称“高难度交流”的成功典范……凡此种种,恰如药方药物,主要收录在第二编“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和第三编“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的”中,对一线教师工作中的“头疼脚痛”问题应该是有切实“疗效”的。
我自己读这本书的经历,颇像因头痛而去医院,原本只是想着治个头痛就出来,没承想一番检查诊疗之后,不单头痛的问题解决了,还明了了自身一些不明不白的隐疾因由,既惊且幸。其中曲折,容我道来。
该书是李镇西教育思想的集成体,分为“我的教育观”“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的”和“教育演讲录和阅读笔记”四个部分。无论是形而上的教育理念,还是具体的教育方法,作者皆能娓娓道来。作者是性情中人,情怀饱满,故而叙述生动;作者亦是“得道”高人,理念清晰,遂能说理透辟。总而言之,闲读也好,急用也罢,开卷有益。
推荐人语
作者曾自道:“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有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从教之初,又有几人不曾热血沸腾、梦想闪光?只是后来发现路没那么好走,许多人便渐渐乱了步子、远了初心。但又有谁会真的甘心弃子认输呢?
今有此书,可以问策,可以扪心,亦可以闻道。劝君一试。
在线试读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广义上的标准,而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既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量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单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学生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的。如果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标签:李镇西论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