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构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借鉴论文_李伟

浅谈解构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借鉴论文_李伟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518101

摘要:曾经人们追求单纯的,确定的,有序的城市空间观念,这同牛顿的经典力学描述的世界图景有关。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再揭示我们所要面临的将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种种联系和复杂矛盾相互作用构成的网络世界,存在着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混沌”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城市记忆;汽车时代;现代主义;有机城市

前言: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工业大发展,汽车时代,互联网时代接踵而来,这一切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弊病。毫无人性化的设计就充斥在人们周围,让人喘不过气来。

1 传统城市空间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中国传统城市方格网结构造就了记忆中的胡同,西方的巴洛克规划形成了宜人尺度的广场。人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畅谈,交流信息,其影响是巨大的。在那些宜人的空间里,亚里士多德成了哲人,牛顿证明了经典物理,巴黎人民爆发了起义,曹雪芹著成《红楼梦》,郭沫若破解了甲骨文……它们代表了人类一段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汽车时代来了,夺走了我们的空间。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一切都给汽车让步。往日的小胡同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停满了汽车的胡同再也看不到下棋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扇形交汇的广场成了交通的“结石”,往日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架起了高架桥,汽车凌架于人上。欧洲的广场,东方的胡同,如今已成了尺度巨大的汽车广场,汽车胡同。像圣马可广场,北京老胡同这样的人性化空间,非但不增,甚至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以上两种传统城市空间的丧失在东北城市哈尔滨表现得尤其明显。哈尔滨是中国东北的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她以独特的建筑特色和的城市风貌驰名中外,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美誉。1994年1月4 日,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成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哈尔滨东西方两种规划形式并存,南岗区道里片区采取巴洛克式布局,早先有几个人们熟知的广场;道外是中国典型的方格网式布局,有近似于胡同的街道空间存在。但现在这些人性空间正在被慢慢蚕食。道外的老房子被推倒了,道路拓宽了,高层也起来了,感情也随之远去了;教化广场上架了一座桥,割裂了城市,向路过的人示威。人性空间的丧失,是现代城市的通病。

汽车时代夺走了城市空间,互联网时代降低了我们对传统空间的需求。在讲求“多,快,好,省”的现代社会,网络无疑成了时代精神的代表,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问题。面对面的交流被人机对话替代,闪烁的荧光屏让人变得冷漠。随着互联网时代人群需求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功能空间正在被 这个时代所改变。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很多的创业大军,低成本、更灵活的小型空间需求增大,低成本集体办公场所逐渐演变成为WEWORK(众创空间)等新兴的商务办公模式。大规模居住区的开发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小地 块化的、基于客户需求的定制产品。仅仅通过户型设计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居民的需求,贴合目标群体的社区公共空间正成为互联网+时代居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商业空间也被电商制约,寻找突破口……

我们所要面临的将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种种联系和复杂矛盾相互作用构成的新世界,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的社会需要。

2 现代主义对城市病结的无奈

在现今的社会,对人吸引因素太多,单调的城市空间再也提不起人们的丝毫兴趣。快速单调的生活节奏,促使人们只能在麻木中寻找短暂的感悟。

简单明了有序的城市布局,只是没有感情寄托的“混凝土森林”。我们目前多数城市,只是为了紧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快速建造起来的“机器城市”。城市的形态总是与其建造的快慢息息相关。中世纪西方那种有机的城市秩序,和我国别有意境的古村落只能在长期缓慢的生活历程中累积而成,而短期内为某一紧迫目的建造的城市,通常具有整齐划一的形式,缺乏感情因素的参与。在这里,城市的有机性是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

密斯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理论原则,给战后的世界建筑带来了重生,它们强烈的原则性迎合了战后经济低迷,住房短缺这一时代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度过了那段非常时期之后百花齐放的“后现代主义”却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我们现在的城市布局和城市设计大多在走这条老路,在现如今纷繁冗杂的城市设计原则引导下,我们的城市成了紧追经济建设步伐的“现代主义”。前苏联的城市规划体制,凯文林奇和培根的城市设计原则在我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我们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不得不顺应经济的步伐。一时间,大拆大建成了标志着社会大发展的壮丽景象,“大,奇,特“的建筑成了炫耀的资本。但这一切都掩盖不了城市结构的弊病,快速建设形成的有序与确定,只能是短暂的,时间与情感才是稳定结构的支撑体。

追求功能确实能满足社会时代的需要,但不能以牺牲人的感受为前提。缺乏情感的城市逐渐把人们撵回了家,把人有限的生命交给电脑来扼杀。这是一个多维社会,其中掺杂着复杂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一切都是按照某些原则有序地建立起来的,不是自然生成的,存在着可逆性和确定性。纯粹的功能主义终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一味的形式主义也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什么才是我们城市发展的良药?

3 还它本来面目

牛顿给我们描绘的世界是一个基于经典力学理论简单的机械的量的世界,而我们真正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复杂纷繁的质的世界。因此,现代主义那种单纯追求有序、精确、统一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对建筑如此,对复杂的城市更是。我们的世界一直是一个有序与无序伴生、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简单与复杂一致的世界。普遍的无序才是自然,而人类创造的有序的城市只不过是一些军事需求时代产生的罕见特例。真正的城市应该是无序的,不可逆的,不确定的,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性格,才有情感的参与。无序既是“混沌”,而有最大生命力的当属“混沌城市”。

现代城市遵从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系统的诸要素固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城市应当是确定的满足各种功能的统一整体。我们提倡的“混沌”和这套理论是相悖的,所以打乱固有的结构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解构城市是唯一的办法。

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说过:“建筑不是表达哲学思想;在解构的条件下,建筑就可能表达自身、自己的思想。……建筑不再是一个次要的思想论述的媒介。” “不能是简简单单地,而是要寻找借来想建筑的那些思想含义。”换成城市的角度考虑,既是“城市不是表达功能需要,在解构的条件下,城市就可能表达自身、自己的思想。城市不再是一个次要的时代进步的附和。”

解构主义的建筑走在了前面,但他们没敢解结构的“构”,解的只是建筑构图、建筑形象的“构”。城市的路和建筑的路可以不同。我们谈的解构并不是形式上的解构和形式上的改变,现代城市的主要矛盾在于交通与功能集中。

我们应努力去探寻能够体现新的审美观念,从而使人感到有意味的城市形态。进一步突破现代主义城市形态的原则禁忌,批判性的审视现代城市布局所强调的功能主义、完整统一、整齐规则、严谨有序等构图章法,借鉴中国传统城市天人合一的造城理念,再结合现代社会对城市空间的崭新需求,尝试创造一种功能解构,形式有机的“混沌”城市结构。城市的功能需要和人们的精神需要完全可以通过这种结构形式统一起来。无序不是杂乱,无序是特色的体现。城市需要的是演变,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迎合时代的发展。演变的结果既是无序,一种有生机有活力的形态。

城市演变对应人类的需求进步。汽车时代、互联网时代等一切只不过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小涟漪,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能偏离主线。人性空间是城市设计各个时代的最终目标,共生是城市存在的本质。麦克哈格认为,城市最好有两种系统,一个是按照自然的演进过程保护的开放空间系统(既是以人为本的人性空间),另一个是城市发展的系统(满足社会发展功能需要的系统),要是这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的话,就可以为居民提供满意的城市空间。

而两种系统的结合形式成为了城市结构的重点。无序的混沌正是代表了这一重要环节。城市是器,人性为道。城市的演变是没有规律可循的,道家的“无”正对应了我们的“解构城市”。解构是一切形态的起源,城市的形态遵循的是一种因时而动的随机性。这才是现代城市的目标。

解构的城市不代表非理性,反之其实是一种超理性的表现。混沌形态是有机的,自然的,最具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吴焕加,《论西方现代建筑》,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田银生 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张永和,《采访彼得埃森曼》,出自《世界建筑》,1991-2。

[7][美]E.N.培根,《城市设计》,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8][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论文作者:李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  ;  ;  ;  ;  ;  ;  ;  

浅谈解构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借鉴论文_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