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了解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针对中国传统民居村落进行文化研究,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地域历史地理条件下分析了其传统聚落的文化渊源与发展特 征。挖掘地域性聚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在创作新建筑创作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宏村文化渊源
1、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
对于民居村落的关注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真正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90年代,学术研究主要是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面展开的。30年代,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即从事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并著有《中国民居概说》一书。因限于当时的条件,虽冠以中国二字,但实际论及的范围依然只限于少数地区。与“官式”建筑不同的是,民居建筑散落于全国各地,相当大的一部分处于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也是目前民居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原因。当时由乡民自建的,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可考证,只有通过大量的“发掘”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加以研究归类,从而概括出民居建筑的典型模式,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等,这为以后的聚落研究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后期,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极快,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1994年出版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一系列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民居。
2、徽州古村落历史来历与自然环境条件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历史悠久,秦汉时即置县,一府六邑格局一直维系到 19 世纪中叶。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宏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就其空间地域而言,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林为主, 间以少量的盆地。清代顾炎武曾记载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很多北方望族为避战乱,举族前往徽州,隐居避难于此。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便的陆路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徽州地区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提供了物质依托。另一方面境内的天然水系四通八达——东面有新安江、武强水汇入钱塘江共赴东海;东南面有马金水流经浙江金兰盆地;南面有阊江、婺水向西转折进入鄱阳湖;西面有秋浦湖,北面有青弋江、水阳江一同注入长江——由于山峦错乱,徽州的河流一般较小,河床窄,流速 快,弯道多,加上水位随季候的变换、季节涨落较大,使其水运条件不够优越。但相对其闭塞的陆路交通,快捷而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徽州人作贾经商的生命线,促进了徽州与沿河的其它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并使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徽州自然环境适宜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徽州四周方山环绕,万山之间分布着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地处徽州中部休宁歙县盆积面积最大,新安江以及主要支流流经盆地中部,河流两侧阶地为村落发育的理想之地。新安江、阊江等河流拥有数百上千条支流,大多数支流都与山间谷地相伴,有河流、溪水发育的山间谷地同样有利于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3、宏村聚落空间分析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 140 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宏村,整个徽州古村落环境及景观的特色,是徽商与文人官僚阶层生活需要及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宏村汪氏家族由于世代信奉耕读并举,亦儒亦商,官商结合,经后来历代不断的努力扩建村落,形成了目前的建筑分布形态。宏村的建筑类型分为三类:书院祠堂、水景绿地和民居。在南湖北畔有南湖书院,高大宏伟、庄严宽敞, 是一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古代书院。月沼边有汪氏总祠“乐叙堂”,是汪氏族人祭祖和庆典聚会的场所。水景绿地有南湖、月沼、水圳组成。民居建筑风格鲜明,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其中以承志堂、乐贤堂、德义堂、碧园为代表。古村落宏村的空间结构尽管在形式上多变,但从本质上看,有一定的组织规律和模式。可以看到,古村落形态不是任何一个单纯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相互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古老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天人合一”观念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宏村当然也是,月沼、南湖、水口这些典型的村落空间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4、徽州民居聚落的文化渊源研究
在徽州,大凡较大的村落,均为一大宗族聚居之地。追溯这些宗族的祖先,大多是中原世族因战乱,迁徙而来。东汉末年,西晋东渡,唐末黄巢起义,北宋南移都出现了几次移民高潮,徽州成为北方强大宗族求生避难的“桃花源”村落均以族姓为单位团聚在自己始祖或迁祖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了严密的宗族观念,宗祠是村中的结构因素。同一姓氏的直系亲属,围绕自己的家祠建造住宅,而家祠的建筑则围绕在支祠周围,支祠建筑簇拥在宗祠周围,宗祠为总祠。因此在各个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就是宗祠。这种结构,组成了村落的基本部分,体现了宗法制度的多层次关系,因此,在徽州“扩祠宇敬宗睦族,立牌坊传世显荣”极为盛行。宗祠,牌坊在村落中处处可见,为其他地区所不常见,和古民居一起,被誉为徽州古建筑“三绝”。
就宗族文化而言,徽州宗族制度是从中原移植过来的,系正宗传承。古老的宗法制, 虽然几经改变其形式和内容,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但前后依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徽州在迁移之前,宗法组织严密,系有系统的谱牒,门第森严;移住徽州后,依然保持原来的宗族组织。他们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以家事的不凡而自诩。他们撰写家法以垂训后代,力图保存和发扬其传统的家风。凡此种种,旨在维护和强固原有的宗法制。
宋代以来,程朱理学对其故乡徽州的影响尤其深远。通过程朱理学的熏陶,宗族理论被提到“天理”的高度。他所创新的理学,是宋儒对前代儒学的修正和发展,它有别于汉代的天人学、魏晋的玄学和隋唐的佛学。朱熹生前被贬,但死后其思想却被元明清皇朝钦定为正统。程朱理学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使其开创的“新安理学”影响越加深远, 渗透到徽州社会、政教、风格等各方面。
明中叶勃兴的徽商,其势力伸展于中华各地,尤以江南地区和运河南岸的淮扬、临清等地为其商业基地,作为海洋商人的代表与代表内陆商人的晋商共占商界之鳌头。徽州文化因受宗教与商业氛围的侵染而留下深刻的烙印。
5、文化意义
我国传统聚落的空间营造与规划设计,最终体现的还是人文气息。传统聚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其文化意蕴、人文体征体现在传统聚落的方方面面。传统聚落的营建以自然为意象,使聚落空间寓意人文思想。中国传统聚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产物,蕴含地域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人生经验。在当代的城市居住空间建设中,有意识的从传统中挖掘精髓,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居住的真谛,建设具有更好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居住社区。
参考文献:
[1]单德启,从典型案例出发,但科学研究不止于案例——徽州传统民居聚落和新徽派建筑科研典型案例的思考,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0/2013;
[2]张棋胡莹,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更新与再生,新建筑论坛,5/2007;
[3]程晖汪坚强,“徽州传统民居聚落空间观探析”,《小城镇建设》,4/2004;
论文作者:陈昕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徽州论文; 聚落论文; 民居论文; 村落论文; 建筑论文; 传统论文; 宗族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