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丁智娥

丁智娥

(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定西安定区 7430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6 年 11 月~2018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路径)45 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溶栓率(55.56%>35.56%)、治疗有效率(97.78%>86.67)及其满意度(93.33%>77.78%)相对更高(P<0.05),而患者的急救时间[(44.61±5.82)min<(85.42±8. 64)min]、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58.19±12.54)min<(184.26±25.22)min]以及住院时间[(10.61±2.54)d<(15.13±3.05)d]相对更短(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改进其急救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治疗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急救护理路径;改进;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454-02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脑血管病,由于脑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而导致闭塞,血氧供应出现障碍,进而引起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病情会持续加剧,应做好病发早期的急救工作。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急救过程中,溶栓是主要的治疗选。用于解除脑血管闭塞,恢复正常的脑部血液循环,进而修复损伤。为了更加高效的开展溶栓治疗工作,同时提高溶栓治疗效果,需要配合以优质的护理服务。在科学的急救护理路径下,为溶栓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1]。本研究以我院 2016 年 11 月~2018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急救护理路径的改进对于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 2016 年 11 月~2018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溶栓治疗中,分别应用改进急救护理路径(45 例)和常规护理路径(45 例,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4/21,最高龄 84 岁,最低龄 52 岁,平均年龄(67.91±3.56)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 23/22,最高龄 85 岁,最低龄 62 岁,平均年龄(68.05±3.4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的溶栓治疗中,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进入急诊后,快速进行临床检查和诊断,进而实施治疗,根据溶栓治疗的需要,配合以护理干预。在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治疗中,则是对急救护理路径做出改进。患者被送入急诊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初步判断,快速进行急诊预检,整个过程在 2min 内完成。在此基础上,加强急诊与神经内科的工作衔接,由神经内科医生对患者的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准确的诊断。确认在溶栓时间窗内后,由急诊预检人员将患者快速转移至急诊复苏室,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检测各项体征指标;做好患者血液常规、生化、凝血谱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及结果反馈工作。由卒中小组医护人员陪同患者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评估,符合溶栓条件后,快速送往卒中单元实施溶栓治疗。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在于第一时间启动绿色通道,相关医护人员陪护、陪检,将前期所有准备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为溶栓治疗争分夺秒。

1.3 统计学处理

以 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 t 值和χ2 检验,P<0.05 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满意度

比较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和常规急救护理路径下的溶栓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在溶栓率、治疗有效率以及满意度方面的差异,见于表 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危、急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应采取及时、有 效的急救办法,防止疾病的持续恶化,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脑血管狭窄、闭塞 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溶栓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在急性脑梗死患 者的溶栓治疗中,药物的应用时机十分重要。在血栓形成的 6h 内,溶栓治疗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抑制血栓形成,解除脑血管闭塞,改善其脑部血 液循环。而在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情况下,溶栓治疗无法达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 效果。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缩短急救时间,提 高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的工作效率,加强急诊、神经内科、放射科、急救复苏 室等科室之间的工作衔接。在常规的急救护理工作中,患者在进入急诊后,需 要快速接受 CT 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然后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 情做出准确的诊断,进而采取溶栓治疗。该过程中,溶栓准备、溶栓前检查、 转运等环节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而增加了急救时间。与此同时,溶栓治疗

工作的开展较为被动,往往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来进行调整,整体的治疗效果 并不理想[2]。为了更加高效的开展溶栓治疗工作,快速有效的控制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 情,则需要对常规急救护理路径做出改进,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有条 不紊的开展急诊预检、分诊、神经内科诊断、心电监护、影像学诊断、转运和 溶栓治疗,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并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准确的预估,有 针对性进行治疗,能够更好的控制其体征和病情的稳定,同时缩短急救准备时 间,进而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能够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完成治 疗。在治疗过程中,溶栓药物能够快速作用于梗塞部位,疏通血管,恢复其血 液循环,病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帮助患者脱离危险,促进其良好恢复[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后,观察组患者的溶栓率达到 55.56%,97.78%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93.33%的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效果感 到满意。在急救治疗的过程中,经过(34.61±5.82)min 完成急救,溶栓药物 进入血管时间为(58.19±12.54)min,持续治疗和护理(10.61±2.54)d 后, 患者得以顺利出院。而在常规急救护理路径中,对照组患者的溶栓率达到 35.56%,86.67%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77.78%的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效果感 到满意。在急救治疗的过程中,经过(85.42±8.64)min 完成急救,溶栓药物 进入血管时间为(15.13±3.05)min,持续治疗和护理(184.26±25.22)d 后, 患者得以顺利出院,充分说明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对于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 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急救治疗中,改进急救护理路径,能够更 加高效的展开溶栓治疗,获得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晶晶.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溶栓患者疗效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06):79.

[2]渠静.对 30 例实施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69.

[3]王丽竹,陈水红,王钰炜.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01):84-85.

姓名:丁智娥,性别:女,籍贯:甘肃省定西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 兰州大学;现有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护理

论文作者:丁智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丁智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