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中国古典舞蹈学科建设_中国古典舞论文

从传统--中国古典舞蹈学科建设_中国古典舞论文

从传统中走来——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典舞论文,学科建设论文,中国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眸建院至今这五十五周年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历程,学院已由一所舞蹈中等专业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所具有多学科、多舞种,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理论并举的中国舞蹈艺术高等学府。

随着学院的发展,中国古典舞学科同样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一门专业的技术课程,发展为一套系统的中国民族自己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并培养了一批批出众的中国舞蹈演员;创作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能反映出当代人的精神风貌的优异剧目。这个成果来之不易,是几代学科建设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开拓、探索、改革、创新的结果。一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们怀着振兴中华民族传统舞蹈与文化的宏愿。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经有着辉煌的古代舞蹈历史和悠久的舞蹈传统,但在唐代以后,迭经五代十国的战乱,国势日衰,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舞蹈也随之日渐衰落。这是非常可惜的。面对着祖国这些曾经灿烂而雄厚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这个责任建立自己民族的舞蹈训练体系,把它作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五十五年的历程,虽然尚不完善,但是我深感欣慰。因为,一代代的新人正茁壮成长,他们正沿着前辈开拓的道路勇往直前,担当发展中国舞蹈事业的重任。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借此机会说说这五十多年来我的切身体会,以表达我殷切的期望之心。

首先,要达到建立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的目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具体的方法和明确的指导思想。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在发展变化,但五十多年来,我们有一个基本认识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中国古典舞要具有中国的民族特性,要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这是我们的基本点。那么戏曲还能不能成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基础?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对中国古典舞的当代重建并不是凭空捏造,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进行的。我们中国的舞蹈历史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并依托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我们今天依然能够从古代乐舞的壁画中,文化遗产的雕塑中,诗词歌赋的描绘中,历史文献的记录中,了解到古代乐舞的舞姿仪态。从文字的记载中,我们能够得到古代乐舞丰富动势、动律的启示。

更有幸的是,如今我们仍然能够亲眼见到古代乐舞的某些形态,这便是宋元以后所兴起的“戏曲”。戏曲是在中国数千年传统歌舞形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后者给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它那鲜明的节奏、幽雅的韵律、健康美丽的线条、强大的表现力,显然看得出中国古典舞蹈特有的风格,这是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所没有的。”①戏曲舞蹈不是古代舞蹈原封不动的保留,但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经历代传承,不断整理、加工、创造,已经成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舞台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从未和舞台实践割裂过,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的训练体系。

“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以及世界艺术宝库中都占有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经无数文人雅士、优秀艺人的努力,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舞台表演的宝贵经验。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其表演的主要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华,在世界文化领域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辉。

古典舞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向戏曲学习既要找它的规律,还要和舞蹈的规律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又能从戏曲舞蹈的程式化、行当化中解放出来。向戏曲学习要关注它的民族美学特性,这是核心和灵魂,也是根本和精髓。抓住根本,才能加强古典舞教材的民族特性,才能体现它的主体性,才能“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吸收什么,才不会被别人化掉,而只会化掉别人,来营养自己。

除了从戏曲舞蹈的艺术表演形式中进行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之外,我们同样不能忽视武术这一传统肢体文化的宝库,武术是发展中国古典舞蹈另一个重要基础。吴晓邦先生曾说道:中国舞蹈的一半是武术。中国古典舞与戏曲、武术均有着不解之缘。从历史发展来看,舞武同源,舞蹈与武术有着同样的民族美学特征、技法、运动规律和理论。

从武术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刚武、洒脱、舒展、粘绵的动作和动势。吸收武术的精华,使得中国古典舞在动作的形态和运动轨迹上更加丰满,在精神和审美状态上充满了更为强烈的动感。

武术中有丰富多变的步伐。宛若游龙的行步,行云流水的摆扣步,大步流星的跑步,急风闪电的插步等等。这些丰富的步法同上身的动作、身法有机结合,动静有势,从流动性的角度弥补了戏曲舞蹈的不足。

武术的技术技巧令人惊心动魄,眼花缭乱。尤其是在翻与跳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它的翻“急速流畅”;它的跳具有强烈的身法性及爆发力,在空中闪身、转体、变化舞姿,在动静、松紧、强弱、刚柔、吞吐等强烈对比中形成起伏跌宕的效果。这些内容都为中国古典舞训练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武术的身法性、节奏性和对气息运用方面的经验也是极为宝贵、大可借鉴的。武术的动作强调以腰为轴,“轴动轮转”。一切动作发自腰,腰部的“力、活、拧、韧”贯穿始终,因此其身法性极强,被誉为“身法的海洋”,它的身法与戏曲舞蹈一脉相承,体现出传统的“三节六合”的表现规律;节奏方面,武术动作中非常注意动静分明,对比鲜明的节奏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慢如抽丝、快如闪电”、“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等口诀都体现出其刚柔并济的节奏特征;另外一点,武术非常讲究呼吸和动作自然配合,尤其强调“意、气、力”的‘内三合’的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为古典舞肢体律动的探索提供了依据。

戏曲舞蹈、武术与中国古典舞在肢体表现的本质上,有着共同的规律与共同的美学特征,因此,我国戏曲、武术中的优秀、丰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古典舞蹈体系赖以建立发展的基础。

当然,我们必须考虑到,戏曲与武术虽然是传统,但终究不是舞蹈的形式。我们的任务是将我们的继承建立在突破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局限,在原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使中国古典舞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其次,面对古典舞事业中许多没有先例的难题,如果没有团队的攻坚,事业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如何集中大家的创造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不是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我相信大家的目的还是明确的,关键要看如何把团队组织好,使个人愿望与整体需要两者相结合。我前面说了,中国古典舞走到今天,五十五年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并始终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大家共同的努力分不开,是集体实践、集体教研、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心,对中国古典舞教育事业有一份执著的献身精神。我希望这种团队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继续发扬。

第三,不断加强科研工作。五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深感加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新的历史时期,作为舞蹈高等学府需要名副其实的科研实力,继续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使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我们的理论队伍和实践队伍之间要形成很好的互动。

正像叶宁老师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的序言中所说:

一批批的重建者“勇于探索民族舞蹈的特殊规律、古典舞蹈的教学、理论飞速发展……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毕竟只有五十年的历史,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有待完善,还有许多的课题有待开拓。”

中国古典舞学科从传统中走来,仍要以独立的风姿承载着传统的文化审美继续向前发展。我想以王克芬老师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因为它也表达了我的心声:

“传统是一条河”①

它从远古流来,

又将向永远的明天流去,

无源之水会枯竭,

无根之木会凋谢。

我们要汇集百川,

滋养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

让中华舞蹈艺术之花,

更璀璨,更辉煌!

注释:

①音乐史家黄翔鹏。

标签:;  ;  ;  ;  ;  ;  

从传统--中国古典舞蹈学科建设_中国古典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