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机制分析--兼论效率优先、公平兼顾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机制分析--兼论效率优先、公平兼顾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机制探析论——兼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收入分配论文,公平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的体制构成不同收入分配机制的特征,其分配的功效也不同。在过去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时期,国家作为整个劳动者代表行使分配主权,宏观和微观分配权利集国家一身,体现的是一元分配主体特征;国家作为唯一的分配主体,在行政计划效率分配机制过程中,由于受信息不充分条件的限制,也很难做到分配决策及时准确地反映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劳动贡献分配原则,难以形成全面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收入分配机制;这样的一元分配主体特征就必然会使国家运用单一行政计划调节机制调节效率与公平矛盾的产生。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低效率、效率与公平的协调问题等,始终是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就整个分配的运行过程来探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机制的基本构成,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效率收入分配机制具有的基本前提。

第一个前提:分配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促进效率的激励机制

促进效率首先应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创造效率主体人的积极性,促使人们不断努力工作,不断创造效率,如果这个分配制度不断地制造出一批批懒人闲人,自然也就失去了效率。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产品归谁分配是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首要一条要确立劳动者即创造效率人的分配主体地位,也就是让劳动者及其所在生产经营单位具有充分的分配主权,引导和决定收入分配过程,以确保形成劳动与报酬高度正相关的激励效率机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劳动人民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主人,决定了他们在分配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消灭了剥削,建立了按劳分配方式,形成了历史上最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的分配制度。但这仅仅是一个制度前提,还必须寻找一个能充分体现劳动者分配权利的实现机制,如果这个权利的实现机制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本质要求,这个分配制度优越性就很难发挥出来。

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分配主体特征,形成劳动者(企业)分配主体地位和利益兼容的激励机制。适应市场经济多元主体的要求,分配权力分别掌握在国家、地方、企业、个人手中,形成各自具有独自利益目标的分配主体,国家及地方作为追求社会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宏观、中观分配主体,企业和个人分别作为追求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分配主体,我们称之谓多元分配主体。其特征是:

1.劳动者个人及其企业具有直接追求自身利益的分配主权,以确保劳动者分配主体地位的实现。市场经济各个市场主体劳动者和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都具有相应的利益目标和分配权利。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从为维护劳动力再生产而确定的工资最大化的目标出发,自主劳动,自主选择效率高而收入高的分配权利;作为劳动者进入其所在的劳动单位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利益主体,从确保劳动者工资总额最大化和工资效应最大化目标出发,有自主选择劳动力、自主分配的权利,以便用较高的工资吸引效率高的劳动者。劳动者与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这一双向选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较好体现公有制下劳动者分配主体地位的要求:一是能较好地体现公有制下劳动者作为分配主体所应具有的根本性前提——“自由人”的身份。马克思、恩格斯论证未来社会劳动者作为分配主体地位前提是劳动者必须是“自由人”,即劳动者既摆脱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也摆脱了私有制资本的束缚,“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①]劳动者作为分配主体这一自由人的要求,由于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来实现,劳动者作为独立的劳动力商品所有者,自由进入劳动力市场,因此,可以摆脱各种人身依附关系;同时,企业公有资本性质,可以摆脱私人资本对劳动分配的束缚。二是,能较好体现马克思主义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劳动者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基础就是劳动,无论是劳动者还是企业收入分配的实现都取决于劳动成果的实现,而每个人收入的大小都取决于其对创造劳动成果的贡献大小。

2.个人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中增进社会利益,以形成利益兼容的激励机制。市场经济承认个人和企业直接追求自身利益的分配权力,但前提是他们的劳动必须得到社会承认,满足社会利益,这既是市场经济劳动社会性要求,也是公有经济整体利益要求。因此,要求企业和劳动者必须在追求自身利益中增进社会利益,由此形成一个在企业内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利益独立又相互兼容的分配关系:一是国家、企业、个人之间是平等独立的利益分配关系,各自有明晰的利益收入边界和相应的分配权力作保证,保证各自收入的合理实现,并防止利用权力攫取他人的利益;二是,使国家收入和个人收入统一于企业内部收入分配过程,在确保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国家收入,由此形成企业内部利益兼容的分配激励机制。

第二个前提:分配决策的分散化,形成按市场效率分配机制

在明确分配主体确保劳动与报酬高度相关的激励效率基础上,要进一步解决各个分配主体通过什么机制实现按效率分配问题。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本质应能更好地体现按效率分配要求,但由于按效率分配实现机制未解决好,这一本质要求并未充分体现出来。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分配主体特征中,有不同的分配决策方式和相应的按效率分配的实现机制。

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分配主体特征,形成一个由生产经营者独立分散决策,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按效率分配的机制,我们称之为按市场效率分配机制。这一分配机制的主要特点是:

1.市场效率分配目标。由于劳动者及其企业是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来实现自身利益,形成自身利益分配内在依赖于市场效率的要求,即各企业、劳动者所应有的收入分配份额取决于市场根据效率高低所确定的分配份额,我们称之为市场效率分配目标。它从两个方面规定按效率分配:一是有效性原则,即各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是有效的,对社会有用并能被社会所承认;二是高效原则,即各生产单位必须以最少的投入高效地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

2.市场效率分配机制。就是通过市场机制主要是价格机制来实现市场效率分配目标。市场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贯彻市场效率分配原则,除了讲它的一般的激励、竞争促进效率作用外,主要在于它是一个精巧的利益和信息调节机制。表现在:一是价格机制能保证效率和报酬的严格对应。市场对生产者的分配是通过出售商品价格高低来实现的,生产者总是力图按最高价出售产品来取得最高的收入,在这里工资、成本、利润和价格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规定着劳动者、经营者等收入边界,规定着生产者成本必须得到回报,这就形成了效率对报酬的严格对应关系。二是市场价格机制能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基础上实现收入分配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资源总是流向付出价高的地方,而价格高低反映了资源稀缺和配置效率高低程度,而收入分配最大化正是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果。三是,价格机制是一个特殊信息传递机制,价格作为资源配置过程价值运动形式,可以以高度浓缩、最简单的信息形式把最关键信息传达给决策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个人分散决策得以协调,并能有效地克服行政计划效率分配机制中受信息不完全条件限制的弊病,使得分配决策能迅速地反映效率变化的要求。

第三个前提:分配原则的多元化,形成全面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分配机制

在前面研究由谁来分配,依靠什么来分配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分什么,即对分配对象、收入的不同部分依据什么原则分配,才能确保收入分配与整个资源分配和配置效率的统一。这是因为整个分配对象、整个收入,是整个资源分配和配置的结果,它不仅包含劳动资源,而且包含资本、土地、技术等整个要素资源分配和配置的结果,因此要求个人收入分配构成必须与整个资源分配相统一,个人收入分配原则必须和整个资源配置效率原则相统一。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的分配原则,而且以劳动为主的要素贡献分配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原则。所以,市场经济下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形成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收入分配机制。

1.所谓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是指每个生产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按着各自产权关系获得相应收入,其收入来自要素对生产经营的贡献率。这些要素报酬量是由市场确定的,在市场价格、供求、竞争机制作用下,形成生产要素单位价格利息率、工资率、利润率、地租,用某种要素市场形成的单位价格乘以按一定效率使用该要素数量就是该生产要素报酬。各个要素提供者按着各自产权获得各自应得到的收入。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要素是分属不同所有者,通过界定产权明晰各自收入边界,这是市场经济维护财产交易者利益、降低交易费用的最基本规定性。根据不同产权获得相应收入,资本所有权获得利息、资本经营者获得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土地、劳动力所有者获得工资。

应当看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是市场按效率分配原则在企业内部进一步的贯彻体现。不同的要素对于总产出或总收入的边际增长所做出的贡献不同,相应所得收入也不同。资本、劳动、土地、管理、技术等要素是代表着不同的生产力要素,它们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财富和收入。因此它们各自的要素生产率,或产出率、收益率代表着它们在生产经营中对生产成果分别做出的贡献大小,相应按要素贡献大小付给要素提供者报酬,这显然是市场按效率分配原则的进一步体现。

2.以劳动为主的要素贡献分配原则,是市场经济要素贡献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公有分配原则的统一。首先,它肯定了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普遍性,纠正了只承认劳动收入合法性的分配原则,承认多种分配原则共存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从而有利于调动各种经济形式配置资源的积极性。其次,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分配性质。坚持以劳动贡献分配为主,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做为劳动力主人所应具有的劳动收入的分配权利和劳动是整个要素分配的基础的要求。同时,又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在界定财产社会占有权和集体占有权基础上,承认公有经济内劳动者个人拥有直接按资分配的权利。这样有利于解决劳动者个人既是所有者又不是所有者矛盾,调动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资本积累、资本投资积极性,提高公有资产营运效率;也有利于公有经济内产权明晰,理顺国家、集体、个人收入界限。

第四个前提:分配机制的二元化,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调节机制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所不同的是这一矛盾的社会性质和调节机制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虽然消灭了基于阶级利益对立基础上的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对抗性,但仍不能取消基于利益差别性基础上的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因此,仍然需要建立一个能有效地调节效率与公平矛盾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即根据计划经济分配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分配体制要求,建立一个既能确保按效率分配,又能维护社会公平分配的收入调节机制。

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分配主体特征,各个分配主体依据各自不同的分配调节机制贯彻各自分配原则。微观分配主体在初次分配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贯彻市场效率分配原则;宏观分配主体国家在二次分配收入调节中运用计划调节机制贯彻社会公平分配原则,我们称之为二元收入调节机制。它的特征是: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与公平的这种统一关系,是微观分配过程和宏观收入过程对立统一关系的客观要求。分配过程与收入调节过程是相互区别相互统一的分配经济运行过程。分配过程是收入过程的前提,收入调节过程是分配过程的后序,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前者需要后者进一步调节,两者是不同过程的有机统一。与此相应,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分别作为两个过程的原则,效率原则先于公平原则,但需要公平原则作补充和纠正,公平原则必须以效率原则为基础,最终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这里分配与收入不是重叠为一个过程,而是先后两个过程内容。分配与收入这一过程格局,决定了作为这两个过程的效率原则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关系。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及各生产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以效率定分配,在微观按效率分配的基础上,宏观分配主体国家从全局性利益出发以公平原则对效率原则结果进行计划调节,这就是二元调节机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2.收入调节兼顾公平的计划调节机制。收入调节过程兼顾社会公平的主要着眼点,是使社会各成员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使收入差距保持在有利于协调利益关系并能促进经济发展限度内。为达到这个目的收入调节活动一般是既从限制过高收入着手,又从促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着手。限制过高收入者的实现机制是累进所得税制度,促进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实现机制是社会收入保障制度。累进所得税制度所征收的过高收入者的收入,一般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转为收入保障基金,成为收入保障制度的经济来源。由此可见,累进所得税制度和收入保障制度,以及连接它们的转移支付制度,共同构成收入计划调节机制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也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收入调节的共性内容。此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按社会伦理道德分配制度(社会扶贫、社会救济、优置安抚等),也是我国收入计划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特殊性要求,因而构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收入调节机制。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660页。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机制分析--兼论效率优先、公平兼顾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