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特点培养音乐情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趣论文,音乐教育论文,幼儿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生活离不开音乐,在婴儿时期,孩子就可以通过摇篮曲以及一些优美的、富有节奏感的乐曲,受到音乐的感染。由于社会的进步,电声设备的发达,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增多了,条件更优越了。但是,如何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音乐教育实践和研究,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音乐情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难以接受,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比如,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选取优秀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小班游戏歌曲《拍拍踏踏》(李晋瑗词曲)要求幼儿按歌曲的内容,边唱边拍手、拍腿、踏脚,合拍而有节奏地做动作,使幼儿的动作逐步趋向协调灵活,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为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应采用愉快活泼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陈镒康词,王平、苏勇曲),让孩子模仿动物的叫声、走路的姿势,使他们有兴趣符合音乐的节奏合拍地做游戏。在大班和中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如:中班游戏《谁的耳朵灵》(韩德常曲),这个游戏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听音乐,熟悉音乐,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的能力,首先培养幼儿记忆音乐,随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音乐开始,我请班上每位幼儿手里拿着一个小手铃,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在教师的启发示范下,引导幼儿合拍地自由舞蹈,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动表演的能力,随着音乐强弱、快慢而摇动小铃,当音乐停止时用手捂住小铃,停止发响,引导幼儿准确地随音乐变化做游戏,使他们感受动中的欢乐,静中的优美。幼儿在听听、动动、玩玩中,培养和发展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狐狸捉小鸡》(佚名词曲)也是大班幼儿非常喜欢的音乐游戏。在游戏中,请一名幼儿戴上狐狸的头饰,扮演狐狸,其余的幼儿戴上小鸡头饰当小鸡,这样增加了兴趣性和真实感。“小鸡”围成圆圈,“狐狸”蒙上眼睛站在圆圈中央,这时“小鸡”合拍地边走边唱,“狐狸蒙上眼喽,谁也看不见喽”,小鸡唱得非常得意。可是狐狸虽然蒙上眼,却还在那里打主意,大家要小心哟。唱完之后,当狐狸叫“小鸡”中的任何一个幼儿的名字,被叫的幼儿学一声小鸡叫。狐狸听到鸡叫,寻声去捉小鸡。通过有趣的“狐狸捉小鸡”游戏,培养了幼儿听辨声音方向的能力。幼儿在愉快欢迎的游戏中学习音乐,发展音乐听觉能力和节奏感。培养“小鸡”互相维护、避免被“狐狸”捉去的友爱情感。
选取音乐教材,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幼儿。音乐教材的趣味性既表现在歌词中,也表现在旋律中,应当说,表现在词曲结合之中。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节奏短促跳跃,表现了小兔跳的特点;小鸭走路摇啊摇,旋律有摇摆的感觉;小乌龟走路慢吞吞,“慢吞吞”节奏拉长,速度放慢,表现了小乌龟动作的迟缓;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慢渐弱。这首歌曲,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学、易记。还有一些童话故事歌曲和歌舞剧中形象的旋律与有趣的情节相联系,孩子们十分喜爱。如:《拔萝卜》、《小熊请客》里歌词口语化,旋律上口易唱,行动活泼,富有动感,反复吟唱,非常适合幼儿的口味。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求知欲的发展,可选一些谜语歌曲,幼儿边唱边猜想,增添了情趣。还可以选一些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山羊踩痛小公鸡》(付佐维词,陈旋曲),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歌曲的内涵,懂得小朋友之间遇事要互谅互让,礼貌待人,友好相处,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歌曲《大鼓小鼓》(小林纯一词,中田喜直曲),准备一个大鼓,一个小鼓,让幼儿用大鼓和小鼓做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到两个鼓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大鼓的声音大而强,小鼓的声音小而弱,大鼓小鼓的音色也不相同。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大鼓小鼓的音色,强弱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三、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诸品娟词,帆帆曲)这首歌曲之前,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系上小绳,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取出后,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并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灵加上水,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玩吹泡泡,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既拓宽了知识,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这首歌的欢乐情绪。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当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教师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长期的音乐熏陶,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身心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