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贸易自由化开路——中国贸易改革竞争效应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论文,开路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自从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体系,朝市场化、自由化的方向推进。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贸易领域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削减非关税壁垒、简化进口程序、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给予一大批企业以进出口自营权。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为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开辟道路。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自由化会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国可以将生产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中撤出来,集中力量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与他国交换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连带的一个结论就是:在贸易自由化下,原先受保护的部门将在进口品的冲击下而萎缩。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基础上的,但从80年代开始,大量的部门内贸易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将贸易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结合起来,他们发现现实中的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是现实经济中的常态,而且制造业中还大量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一前提出发,研究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其效应。
还有些经济学家(Devarajan and Rodrik,1991)利用CGE模型(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来模拟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对国民福利的影响。他们发现,自由化的竞争效应主要表现在:降低垄断程度、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贸易自由化并没有使原先受保护部门的产出减少,相反,贸易自由化的竞争效应使垄断厂商面临一条更为平坦的需求曲线,迫使他们降低价格增加产量,这一结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截然不同。竞争效应的存在使得自由化对国民福利的影响要比完全竞争假定下的要大,也就是说,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贸易自由化不但会带来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效应,还会有各种竞争效应,后者的存在使得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影响大大增加。
根据盛斌(1996)的研究,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中国广泛存在。分析中国1993年以来贸易改革所带来的竞争效应,通过研究9 个具备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的部门发现,1993年以来贸易改革确实发挥其竞争效应:市场的垄断程度得到削弱、规模经济效应得到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大为提高。
竞争效应
为简单起见,假定存在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而且国内产品与进口品之间具有不完全替代性,设其替代弹性为δ,再假定国内居民的效用函数是库柏——道格拉斯型的(Harrison,1994)。可以推导出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弹性为:
其中:δ为进口品与出口品的规模替代弹性,P[d]国内产品价格,P[m]为进口品价格,ζ为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弹性。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国内厂商为有限几家,每个厂商观察到的对其产品需求弹性为Nζ(N为厂商个数),他们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直线,如图1所示。P为需求曲线,MR为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设MC不变),厂商根据MR=MC来决定价格和产出,均衡点为A,产量为Y[,1],价格为P[,1]。
图1
现在由于实行贸易自由化,进口品价格下降,(P[d]/P[m])上升,由①式可知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弹性将上升,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变得平缓,即逆时针转动;同时由于进口品的冲击,居民对国内产品需求减少,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内移,得到新的需求曲线P’以及新的边际收益线MR’(以虚线表示)。新均衡为B点,此时产量扩大为Q[,2],价格下降为P[,2]比较贸易自由化前后寡头厂商的均衡点A和B, 发现贸易自由化有以下竞争效应。
(一)贸易自由化后,垄断程度会降低 如果进口品的替代效应使得国内厂商面临的需求弹性变得足够大的话,受保护部门的产出会增加,这与比较优势理论所作的预测正好相反。可以用μ=P/MD 来衡量一个产业的垄断程度,μ越大则表明垄断程度越高。比较贸易自由化前后的均衡点A和B,发现贸易自由化后μ值明显减少(P降低而MC不变)。
(二)规模经济得到发挥 上述分析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假设之上的,事实上,在制造业特别是在那些固定成本高昂的部门中,规模报酬递增是广泛存在的。如果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图1中的MC 线将向下倾斜,那么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产出增加和价格下降的幅度更大。随着产出增加,平均成本下降,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国内产品相对进口品的竞争力加强。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提高 这一结论可从上述两个结论推导出来。由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竞争,降低了市场垄断程度,外部竞争使国内垄断厂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规模扩大后采用先进生产装备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Young 1991)。
实证检验
(一)使用的模型 使用的回归模型是在Harri son(1994)提出的模型基础上修改得到的。假设行业i在t时间的生产函数为:
Y[,it]=A[,it]G(L[,it],K[,it])(1)
Y[,it]为i部门在t年份的增加值,L[,it]K[,it]表示该部门投入的劳动和资本,A[,it]为i部门的技术进步指数。
假设所有厂商具有相同成本函数,并且垄断厂商的定价行为遵循古诺假定,根据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可得:
其中μ=P/MC,即垄断程度。a[,li]a[,ki]分别代表i部门劳动和资本收入在增加值中所占份额。注意到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资本收入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是不可直接观察的。
a[,li]+a[,ki]=AC/P=(AC/MC)(MC/P),
令AC/MC=β,β可以作为衡量规模报酬的指标,β可以大于或小于1(当β=1是表示规模报酬不变)。所以资本和劳动的收入份额之和可以表示为β/μ。这样就可以将垄断程度与规模报酬引入生产函数,从而将模型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可变的基础之上。再令y[,it]=In(Y/K),l[,it]=ln(L/K),对(2)式变形就可得到下式:
其中β[,li]=μ[,j],β[,2i]=(β-1),dx[,it]=a[,li]dl[,it] 为衡量开始于1993年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对市场垄断程度、规模报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影响,还需引进一个亚变量D:
(3)就可改写为:
(5)式即最终要估计的方程式。各个参数的经济含义如下:β[,li]衡量垄断程度,若它大于1,则表明该市场存在垄断现象;β[,3i]衡量1993年以来的贸易改革对市场垄断程度的影响。若它大于0,则表示垄断程度增加;若它小于0,则表示垄断程度减少;β[,2t]衡量规模报酬,若它大于1,则表明该部门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β[,4i]衡量在1993年实行贸易改革以来,国内厂商对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β[,4i]若小于0,则表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得到发挥;β[,5t]衡量贸易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若它大于0,则表明贸易改革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提高。
(二)数据说明 根据盛斌(1996)的结论,选出9 个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部门,研究1993年以来中国的贸易改革对垄断程度、规模报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需要用到的数据有:1985至1997年间各个部门的资本存量(按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调整)、职工人数、增加值(按综合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及职工工资占增加值的比重。数据来自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经济年鉴》。
(三)回归结果 采用OLS法对(5)式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回归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的贸易改革确实发挥了竞争效应:它降低了垄断程度、获得了规模经济的好处并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有所提高。具体分析如下。
表1 中国贸易改革的竞争效应
ISIC 部分 β[,1] β[,3] β[,2] β[,4] β[,5] R[2]
314
烟草
7.48 -1.52* 4.18
-.067* 0.035** 0.69
353-354 石油和炼焦 3.54* -2.57** 1.65* -3.86 0.072* 0.71
3522 医药
2.17** -1.5* 1.45* -3.05* 0.022** 0.76
352
化纤
1.59* -1.4* 3.54 -2.24* -0.019** 0.49
371
钢铁
3.56* -2.52* 1.61** -1.38* 0.029* 0.71
372 有色金属2.46 -1.315* 0.480.75* 0.016* 0.84
384 交通设备2.14* -1.875* 1.98
-0.97 0.034* 0.68
383电器机械通讯 1.27* -0.65* 1.53* -0.88** 0.017* 0.85
385 仪器仪表 1.64* -0.84* 1.75
-1.91* 0.028* 0.58
注:**该参数t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5%,*表示该参数t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10%,未加标记的表示该参数t 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高于10%。
①对垄断程度的影响。在假定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垄断程度(价格与边际成本之比)在改革后发生了变化。β[,1]表示改革前垄断程度,β[,2]则表示改革后垄断程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所有不完全竞争部门中,价格与边际成本之比在改革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β[,2]为负),也就是说各部门的垄断程度有所降低。而且还发现:在改革后,医药工业、化纤工业、交通设备、电器机械通讯工业、仪表仪器工业的价格还低于边际成本(β[,1]+β[,2]<1)。对这一现象, Levisohn(1993)认为在企业存在着大量的沉淀资本(sunk capital)的情况下,面对贸易自由化的调整往往使他们陷入亏损境地。
②规模报酬的变化。从表1中发现,除有色金属部门外, 其它部门的β[,4]系数都为负。Devarajan和Rodrik(1991)利用CGE模型对喀麦隆的数据进行模拟得到相同结果,另外智利贸易自由化进程也有相同的结果(Tybout,1991)。由于在贸易自由化前,国内厂商在生产规模一般低于最优生产规模,即AC/MC>1, 在贸易自由化后由于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弹性增加,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变为平缓,这迫使厂商降低价格、扩大产量,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伴随着平均成本下降,从而使AC/MC下降,规模经济好处得到利用。
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回归方程中的β[,5]系数反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从表1可以看到, 除化纤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轻微下降之外,其余部门的增长率都有上升,升幅一般在2 %—3%之间,石油炼焦工业的增长率最大达到7%。Young(1991 )认为存在垄断时,存在着X低效率, 贸易自由化的竞争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X低效率。另外,竞争迫使厂商加快创新、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些都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结论
分析表明: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不仅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且还会发挥其竞争效应:市场的垄断程度降低、规模经济的好处得到发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提高。另外,还可看到,在不完全竞争假设下,贸易自由化不一定就会使受保护部门产出下降,相反从外部引进的竞争使得垄断厂商面临更为平坦的需求曲线,以刺激他们扩大产量。这一结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正好相反。
其实,在现实经济中可以感觉到这种竞争效应的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家电行业,如彩电、冰箱、微波炉等行业。他们的市场结构大多为垄断竞争型,并且具有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在家电产品进口关税不断下降的同时,这些产业并未受到明显冲击。相反在其竞争效应下,国内厂商不断掀起价格战狂潮,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产品品质有很大提高。但在其它许多部门,企业规模过小、市场缺乏竞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来维持的,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还不明显。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改革或许会改变这一现状。
分析中国1993年以来贸易改革所带来的竞争效应发现:市场垄断程度得到削弱、规模经济效益得到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大为提高。
在不完全竞争假设下,贸易自由化不一定就会使受保护部门产出下降,相反,从外部引进的竞争使得垄断厂商面临更为平坦的需求曲线,以刺激他们扩大产量。
标签:贸易自由化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规模报酬论文; 规模报酬递增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经济论文; 需求曲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