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斯多德和康德范畴表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范畴论文,亚里斯多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对亚里斯多德和康德的范畴表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得到下述启示:1.应当如何看待哲学范畴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中的作用。2.应当如何从各门科学中去提炼哲学范畴。3.现代哲学范畴体系应当如何建构。
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表和康德和范畴表是哲学史上建立哲学范畴体系的两次有益的尝试。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哲学范畴体系的历史演变具有启示性的作用。
一
亚里斯多德在哲学史上是第一次使用“范畴”一词的。但他并没有给范畴一词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他只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范畴的。他认为,一方面范畴乃是词义的最高的种,或是现实陈述的种;而另一方面,范畴乃是存在的规定性之最高的种。由此可见,在他那里,范畴一方面具有语法和逻辑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在他看来,这两个方面又是一致的,因为词义或宾词的种也就是存在本身的种。“主要诸‘是’的分类略同于云谓的分类<范畴>,云谓有多少类,‘是’也就该有多少类。”①这也就表现出亚里斯多德的逻辑是把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混淆在一起的,而且处处显示出客观逻辑来。正因为如此,他丝毫不怀疑范畴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也就在于范畴是表示物质世界的实体、性质和关系。这是范畴本体论意义的一面。
另一方面,亚里斯多德的范畴是宾词化的理论。在他看来,范畴乃是最大的谓语,它总是最一般和最能表述任何命题对象的东西。因此,他的范畴又是和语法密切相关的。“斯多葛派首次在亚里斯多德的范畴和古希腊语法成份之间建立了明显的平行关系。”②学术界有人认为与其说亚里斯多德给出了范畴表,还不如说他给出了一部语法目录。我们认为更实事求是的说法是,亚里斯多德的范畴是建立在语法基础上的,但它们并不等于语法。因为他十分强调范畴的本体论意义。
亚里斯多德丝毫不怀疑范畴的经验来源。在他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在他现存的所有著作中均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这也是和当时人类认识发展水平相关的。亚里斯多德代表了人类对客体认识的最高阶段,对主体的认识已有所意识,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展开。
康德对范畴作过界说:“(一)此类概念须纯粹而非经验的;(二)此类概念须不属直观及感性而属思维及悟性;(三)此类概念须基本的又须严密与引伸的或复合的概念有别。”③康德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范畴的。他把人类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而范畴指的是知性范畴,其作用是规整感性直观材料,从而形成先天知识。他认为“吾人除由范畴以外不能思维对象。”
但是,康德把范畴看成是知性所固有的,是人对自然的规定。同时,它们只适用于感性直观。这样他就给范畴一种本质上主观的意义。正如列宁所说:“康德曾给‘逻辑规定’以本质上主观的意义。但是思维规定却有客观的价值和存在。”⑤
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范畴实际上指的是抽象的普遍性和抽象的共同之点。而康德就明显地表现出他努力摆脱这种抽象的普遍性的倾向。但是,他把理性的普遍性和感性的具体性机械地外在地结合起来。他把范畴看成是先天的形式,认为要具体化就必须加进感性直观材料,“就像用一绳子把一根木头缠在腿上一样。”这丝毫没有增进理性的具体性。因此,康德的范畴仍然是形式的。
康德反对把范畴看成是来源经验或是造物主。他认为“欲自经验引伸此等概念,那么悟性概念归之于纯然经验的起源之一切尝试,皆属徒劳无益之举。”⑥在某种意义上,即在先天的和规整感性材料的能力的意义上,康德认为范畴来源于自我。
康德认为他在认识史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把从前以物为中心的认识论转变成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在他的先验逻辑中,他强调的是认识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自我意识中。自我意识是指纯粹统觉的综合统一。康德认为它“乃是人类知识全范畴中最高之原理。”⑦因此,“故统觉之综合统一乃最高点,吾人必须将悟性之一切应用,以至先验哲学皆须归属此点。”⑧由此可见,他用自我意识来说明先验逻辑的一切,甚至包括范畴的起源。
康德用先验的自我意识去“吞并”和“消融”感性材料,以形成先天知识。而在形成先天知识的过程中永恒地包含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作用又是以范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范畴成了自我意识与感性直观联系的方式。由此可见,自我意识成了范畴的基础。
黑格尔对此发表了许多的评论。在《哲学史演讲录》中他说到“康德哲学的一般意义在于指出了普遍性和必然性那样的范畴,……是不能在知觉中找到的;这些范畴在知觉之外有着另外一个源泉,而这个源泉就是主体,在自我意识中的自我。”⑨黑格尔认为康德从自我推导出范畴,这是康德哲学的主要原则。列宁对此也发表了评论。“在康德看来,范畴不过是从自我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规定。”⑩
与亚里斯多德不同,康德之所以会花费大量的篇幅来论述范畴的来源,这是和整个认识发展史相关的。康德处于思维对自身反思的阶段,因此范畴的起源就成为康德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二
康德攻击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表是“拼凑”和“触处检集”。
事实上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表并非是拼凑,更非是那种碰上一个便捡一个的那种大杂烩。相反,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表是有它自己的构成原则的。
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中有两处讲到了他的范畴表的构成。一是在《范畴篇》,二是在《论题篇》。在这些论述中亚里斯多德是把主宾词之间的关系及宾词的种类作为范畴表的构成原则。
在《范畴篇》第二章中,他依据主宾词之间的关系把范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宾词的。这也就是第一实体范畴。他又把第一实体范畴赋予本体论含义。他认为“第一实体既不依赖于主体,也不被断言于主体;”(11)另一类是作为宾词而述说主词的,即第二实体范畴。“当我们把第一实体除外时,我们就有充分理由把剩下的一切事物(即种和类)叫做第二实体;”(12)接着他又从宾词对主词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三种类型的宾词:1.不能包含在命题主词中的一般的词。“事物本身,有些是可被断言于主体,但决不可依存于主体。”(13)2.能够加到某些词上但并非属种式宾词的那些词。“再则,有些事物依存于主体,但决不可断言于主体。”(14)3.属种式宾词并且同时又表现为属于主词的。“还有其它事物是既可以被断言于主体,又依附主体的。”(15)
“除第一实体外,一切事物都或者可以被断言于第一实体,或者依存于第一实体。如果第一实体不存在,那么其它任何事物也不可能存在。”(16)可见,在亚里斯多德看来,第二实体的范畴表达了第一实体范畴的知识。根据主宾词的关系,他把范畴区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或被动。除“实体”这一范畴外,其它范畴都是用来说明实体的某一特性的。
在《论题篇》中,亚里斯多德对范畴的分类作了说明,他认为如果对宾词加以区分,那么“按照目前的区分,因素一共是四种,即或者是属性,或者是定义,或者是类,或者是偶有性。……问题和命题都可由它们构成。”(17)亚里斯多德又对属性(特性)、定义、类和偶有性作了说明。他认为特性是不指明某事物本质的短语,而仅仅属于该事物,并且是它的可倒转的指谓;定义是指明某事物的本质的短语;类是在种类上显示差别的许多事物的本质的范畴所指谓的东西;偶有性是(1)某情况,虽然它并非前述者之一,即既非定义,也非特性,也非类,然而却属于事物。(2)某情况,可能属于也可能不属于任何一个相同的事物。
苏联学者Π·С·波波夫和H·N斯佳日金认为亚里斯多德的范畴体系可以看作“按内容来划分属性的一种概括图式。除了第一个范畴外,其余的范畴都代表着对象的不同属性。”(18)
亚里斯多德并非总是区分出上述10个范畴,他往往把一些范畴结合起来,把范畴的数目减至6个、4个或3个。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他把范畴划分为三类:本质、状态和关系。
康德努力探索“构成体时所遵循之原理”。“然而为了找出象这样的一个原则,我曾经探讨理智的一种作用,以便把多种多样的表象归结到一般思维的统一性里来,这种作用要包含其余一切作用,并且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变化或一切才能把它分辨出来。后来我发现这种理智的作用就在于判断。”(19)
康德认为传统逻辑的判断形式已经概括了全部人类知识。利用传统逻辑的判断形式,就能够做出一个完整的纯粹理智的功能表(见附录)。这是因为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是由理智的分析的统一而产生的。而分析的统一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在它之前有综合的统一。“因之在我能在意识之分析的统一中思维此共同表象以前,必须先在此表象与其它表象综合的统一中思维之。”(20)理智的综合统一的功能是通过范畴表现出来的,因此把传统逻辑的判断形式归结到理智的综合统一的功能上也就是归结到范畴上。
“最后我才把这些判断功能联系到一般客观上去,或者不如说,联系到把判断定为客观有效的条件上去;这样就得出了纯粹理智概念。”(21)在康德那里,只有范畴和判断相结合才是构成先天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因此,范畴乃是使判断有效的客观条件。它们只用来给经验判断在功能上给予规定,从而赋予这些判断以普遍有效性,并且由之而使这些判断有可能成为一般的经验判断。
三
无论亚里斯多德还是康德都把自己的范畴表和当时的科学分类联系了起来。在科学史上,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对科学进行了分类,把哲学和其它科学区分了开来。这种分类体现在他的范畴表中,实体作为存在之总体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其它的范畴都是用来说明实体的某一属性或性质的,因此它们属于其它科学的研究对象。把范畴表和科学分类联系起来这一倾向在康德那里表现得更加明显了。他认为“此表提供了一全部学问之完备计划。”(22)前两组范畴“与直观(纯粹的及经验的)之对象相关,第二组则与此等对象之存在(在对象间之相互关系中,或在对象与悟性之关系中)。”(23)因此第一组是数学的,第二组是力学的。这种从各门科学中吸取哲学范畴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哲学是“最高的智慧”,在康德的时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与这种时代的局限性相关,他在建立哲学范畴体系时都力图把整个科学都包括在内,都企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范畴体系。
从范畴表的整体结构上看,康德的范畴表比亚里斯多德的范畴完备得多。在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表中,有许多范畴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范畴。例如,“主动”、“被动”、“状态”、“姿态”。可见他的范畴表中有许多的杂质。这也为康德的责难留下了把柄。而康德范畴表所列的范畴基本上是哲学范畴。其次,亚里斯多德注重的是范畴间的平行横向间的联系,未能注意到范畴间的纵向联系。康德已注意到了范畴间的纵向发展。他把传统逻辑的二分法改成三分法。“盖联系第一概念与第二概念以产生第三概念。”(24)在康德那里已经有了正反合的思想萌芽,但这种天才的思想却未被贯彻到底。黑格尔把这一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黑格尔既注意到范畴间的平行横向的联系,又注重范畴间的纵向发展。再次,比起亚里斯多德来,康德更加注重范畴体系的层次和完备性。在康德那里,十二范畴是最基本的范畴,由它们可以引伸出众多的概念。“当范畴与纯粹感性之形象相联结,或范畴间之相互联结时,即可产生甚多之先天引伸概念。”(25)“而列成一纯粹悟性概念之详备系谱。”(26)
就范畴本身而言,在逻辑和语法的意义上,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起到了一种符号的作用。在本体论上意义上他的范畴是作为外部世界的一种象征而存在。我们看不到他的范畴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康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强调范畴的能动性,他割断了范畴的客观源泉。他把范畴看成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他用先验的自我推导出范畴,再用范畴来规整感性直观材料。强调范畴在人类认识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这是康德范畴学说的积极性的一面。这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
附录:
逻辑判断表一、量
二、质全称的
肯定的特称的
否定的单称的
不定的三、关系
四、样式直言的
或然的假言的
突然的选言的
必然的
先验理智概念表一、量
二、质单一性
实在性复多性(量)
否定性总体性(全)
限定性三、关系
四、样式实体性
可能性因果性
存在性共存性
必然性
(引自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69~70页)
注释:
①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第94页。
②(18)Π·С·波波夫、Н·И·斯佳日金《逻辑思想发展史》第67、68页。
③④⑥⑦⑧(20)(22)(23)(24)(25)(2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78、118、129、102、101、101、89、89、89、88、88页。
⑤⑩列宁《哲学笔记》第94页、182页。
⑨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四卷第258页。
(11)(12)(13)(14)(15)(16)(17)亚里斯多德《工具论》第15、14、11、11、11、13、268页。
(19)(21)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98~99、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