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基金设立的必然问题--制度中存在的风险_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养老保险基金设立的必然问题--制度中存在的风险_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设立养老保险基金不可回避的问题——体制上存在的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体制论文,风险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人”、“中人”的历史欠账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高积累、低收入和低消费政策,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中为职工预先提取的保障基金,作为剩余产品价值,以利税形式上缴国家,用于奠定工业化基础和国有资产的积累。而实际却没有为职工的养老储备基金,尤其是由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后,这部分人的养老只能采取代际转移的方式,即后人养前人的办法解决。他们没有基金做保障的“视同缴费年限”,就形成了国家对老年及中年职工的保险债务。特别是国家对这部分人的养老基金缺乏明确说法和办法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因为这部分人的存续将是一个巨大的缺口。

离退休金的高替代率

建国后至改革前,我国始终未进行工资改革,职工是低工资、低消费,工资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离退休金按在职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其替代率较高,在那个特殊情况下,是有其存在道理的。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工资早已超出了原先“生活费”的概念,而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却维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替代率。不断增长的工资水平,加上职工退休前的突击升级,使养老保险待遇超出了“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设计目标,致使养老金实际支出远远超出预计值。西方发达国家的替代率约在40%-50%之间,而目前我国平均替代率却高达87.9%,有7个省区超过100%,有的高达110%以上, 大大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

个人账户的潜在风险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经过10多年改革探索,并借鉴国外经验,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这对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由现收现付为预筹积累,迎接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我国的现实是,在缺乏政治、法律和经济的扎实准备与周密筹划的情况下,在企业保险还未转化成社会保障,历史欠账还未找到有效化解方案的情况下,推选这样一种制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转。如前所述,由于历史欠账过大,加之企业结构调整,使在职职工人数下降,中断缴费人数增多,参保职工与离退休人员的抚养比逐年上升,使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缺口日益加大。1998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50多亿元,1999年是100多亿元,去年就达300多亿元。这样不得不将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混合使用,向个人账户透支,以缓解基金压力,从而使个人账户资金不能实现其积累的目的。殊不知,这种短期行为增加了未来的基金支付风险。二是做实个人账户,加大了基金缺口。国家看到个人账户空账运转带来的未来风险,尝试做实个人账户,并在辽宁省进行试点。这无异给当期收不抵支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更加增大。倘若这一做法推开后,不敢设想许多地方的养老保险怎样为继。从另一个角度看,个人账户基金30年后才能使用,那时,科技、经济和生活水平将有很大的进步,所积累的钱不但因通胀而贬值,而且这些钱转化到生活水平上,也大打折扣。加之,我国在基金运营上较为保守,缺乏有效的增值渠道,效率低下,今天积累的钱到使用时将不敷支出。三是个人账户技术设计有待研究。按个人账户政策规定,退休后个人账户积累额按10年余命计发,这一设计给养老保险基金增加了风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国民的寿命越来越长。资料显示,我国男子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女子的平均寿命达76岁。政策规定是,个人账户未支取完的,可以继承,而退休10年、个人账户储存额用完后仍健在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却要全部由统筹基金来支付。因了退休人员寿命的继续延长和高龄退休人群的加大,潜在的基金支付风险将更大。

标签:;  ;  ;  ;  

养老保险基金设立的必然问题--制度中存在的风险_养老保险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