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创作教学探讨_音乐论文

普通高中音乐创作教学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通高中论文,音乐创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创作模块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六大模块之一,它摆脱了音乐课只唱歌或只欣赏的局限,是以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创作力以及对音乐的感知力为教学目的的课程,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途径。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音乐创作教学应从歌曲创作入手。

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创作教学占有相当的比重。在邻国日本,音乐教学分为四大模块(歌唱、演奏、创作、欣赏),其中创作被作为单独的一个领域。对于其他三个板块来说,创作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领域,是正在不断发展的音乐学习领域。国外有关音乐创作教学的理论及方法也在不断地被引进,而新的教学大纲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根据本人近两年的音乐创作教学体会,认为,以读谱知识及强化记谱为起点,以音乐的旋律分析、改编、创作为重点,重视曲式基础知识指导作为整个创作课的经络。把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发挥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创造的开拓精神,启发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能在最终有好的作品出现,作为高中阶段创作教学的目标。

一、创作教学的预备阶段

笔者认为,创作教学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有一定难度,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乐理基础,主要包括一定的节奏、音高概念和一定的记谱技能。

1.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良好节奏感

节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语言,对节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对不同节奏音型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能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体态律动是根据音乐意境,用身体的各种动作姿势把感受到的音乐情绪、速度、节奏、力度等即兴地表现出来。如用手划拍、用脚打拍子或者身体跟随着节奏晃动等。

切分音是一个特殊的节奏形式,它改变了节拍的强弱规律,掌握这种节奏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对类似不规则节奏很难掌握,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切分节奏,笔者在钢琴上弹奏了一段美国黑人作曲家Scott Joplin的《艺人》,大家对这段旋律耳熟能详,许多学生都听过,我放慢速度弹奏,要求学生辨别听切分音出现在右手旋律还是左手的伴奏。此时许多学生已经听出切分节奏在右手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笔者又用律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左手打四分音符的二拍子,右手打切分节奏。这个练习有一定难度,许多学生一时半会完成不了,可以慢练,或两个学生配合完成,需要多次练习,但是一旦找到了拍点和掌握了感觉,就会理解切分节奏了。

为了增强学生对休止符和附点的认识,课上给出多段带有休止符和附点的节奏,要求学生手脚并用地打拍子,体会不同的节奏音型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面对这样的练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并能很好地听辨区分以及最终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2.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记谱能力

学生的记谱能力主要是对节奏和音高的辨识度和记忆力,节奏和音高是音乐的两个难点,对音高的训练,以听音为主,听音阶感受音高的变化。事实上,对高中学生来说,记谱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经过训练还是可以做到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有时也可以通过哼唱旋律来让学生记谱,这样降低了难度。同时还可以运用录音机把学生的创作录下来,再让他自己慢慢地记写或同学之间帮助记写。总之,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记谱能力。

二、由易到难,进行旋律创作

创作教学是个新课题,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创作教学中可融入歌唱、演奏和欣赏等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歌曲的旋律创作是高中音乐创作的重点,在音乐的诸多表现要素中,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教材上关于旋律的创作共三节,分别为旋律的改编、进行和发展。可用三到四个课时,实际操作时可增加课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旋律进行的种类,并能模仿、改编创作出旋律。

旋律创作并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它必须是建立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旋律的创作实践可以从模仿开始,通过唱或奏来进行,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从创作旋律片段到创作完整的歌曲,逐步形成独立的创作能力。

1.为原曲创作变奏

变奏的方法主要适用“旋律加花”和变化节拍、节奏的方法。以学生较熟悉的儿歌《两只老虎》为例。

首先让学生听记这段2/4拍的儿歌,共8个小节,在这八个小节上进行改编。当然在此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它基本符合音乐发展的基本规律,避免一些低级错误。以下是学生改编的一段《两只老虎》的旋律。

以上的变奏练习,可以由学生先熟唱原曲之后,再进行改编。一般来讲学生都会选择在旋律上加花,因为它的可变性较大,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最后改编的曲调也会不同,而这样的多样性是很难得的,教师应鼓励这样的多样性。

诸如此类的练习,可以举一反三,融入其他旋律发展手法的相关知识,如重复、模进、同音反复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体验。

2.提供音符的创作

给学生提供某一乐句的音符排列,让学生用它创作成一段曲调。也可另外规定节奏和调性,进行小范围发挥想象力的创作。如:

1 |2 |3 |5

6 |5 |3 |1

对这样的练习,教师要先引导学生确定调号、拍号及节奏,对这样的练习,学生非常喜欢,所创作的曲调也形态各异。最后,教师可让几位同学分别把自己的曲调唱出来,在钢琴上弹奏并做比较。最后评出一到两个不错的曲调,然后让学生自行演唱或演奏。

3.乐句的填充

乐句的填充部分的创作训练是给学生一个简短曲调,由学生完成其中的空缺部分。如:

在这种练习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发展乐句、构成乐段”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单乐段(如:四个乐句的方整型乐段)的乐曲,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

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主题的构成,能初步运用完全重复、变化重复、对比等方法发展旋律,并能同时注意旋律的流畅性和乐句的完整性,是这一步的教学重点。

三、重视曲式基础知识指导

曲式是音乐的重要形式要素。笔者认为,它包括歌曲曲式分析和歌词选择两个方面。而歌曲中出现的最多的就是以下的曲式:一段体、二段体和三段体。在教授这些曲式时,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曲式基础知识。

1.“移花接木”式

教材中在讲到歌曲结构这内容时,课后有这样一道题,“根据以下诗歌创作一首起承转合式的歌曲”。给出的诗歌是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学生十分熟悉这首诗,但是要很快给诗歌配上旋律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起承转合”的乐段结构特点,我给出了一段学生都熟悉的乐段——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最后一章《欢乐颂》的旋律主题。这段旋律耳熟能详,学生大都能很好地唱出来,用这段旋律配上《题都城南庄》的诗词,通过这样移花接木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起承转合的含义,并模仿创作出旋律。

2.歌词的创作

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更多的是文化背景教学,既不同于简单的音乐歌唱也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

歌词创作本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作为音乐教学,还是从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分析著名词人的佳作入手。在这个部分,笔者介绍了几位著名的词人,比如香港的黄霑和林夕,聆听他们的经典作品并进行评价,学生对他们的作品基本上都很熟悉,教材上例举了黄霑的《沧海一声笑》这首作品,这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曲,黄霑的短短的几行歌词让学生体会至到“侠之大者”的意境。许多学生对这首歌都很熟悉,笔者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这首作品自己写作。

又比如林夕,是流行歌曲词作者,所作歌曲大多更为学生了解,在课上让学生聆听几首林夕的歌词,让学生走入歌词引导的意境中去,同时通过介绍词作者的经历和背景,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关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找到写歌词的感觉。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林夕的写作风格自己进行创作。

“从文字中去想象音乐,在音乐中感受文字。”鼓励学生去观察品味更多的歌词,模仿并融入自己的风格,是笔者在歌词教学时所提倡的。在实际创作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词作能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有些学生有很好的文学基础,写的歌词也很有意境,这是个值得惊喜的地方。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创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课堂实践。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创作教学是一条探索之路,希望和广大音乐同行共勉。

标签:;  ;  ;  ;  

高中音乐创作教学探讨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