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几个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现代史论文,几个论文,英国论文,误区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近现代史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教师在进行英国近代史教学时普遍存在几个史实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干扰着学生对英国近代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现将这些误区陈述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误区一:光荣革命后英王即“统而不治”
这是在学习有关英国历史时,教师和学生最常见的一个认识误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王“统而不治”地位的形成,这在英国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很多偶然性因素,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顺畅迅速。很多人认为,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颁布了保障议会权力的《权利法案》,之后又有进一步限制王权的《王位继承法》出台,这样英国国王的实际权力就被取消,处于无权地位,而1721年渥波尔组阁,君主立宪制完全形成,这时的国王就完全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了。其实,这是不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因为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中,国王权力的丧失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虽然有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加之全面限制王权的内阁制,但是英王在直至19世纪中期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仍拥有不可小觑的权力。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其统治直至1901年结束,长达64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而处在世界工厂地位,国力空前强大的时期。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力主对中国发动战争,并促使议会通过,这就是英王权力的再一次显示。[1]即便是在19世纪,英王仍然拥有对议会的否决权,但是,英国国王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使用过否决权。于是,国王不得动用否决权就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议会权力的扩张是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强化的。国王利用手中权力不断干预政治决策,而其间所产生的失误也使国王威望一再降低,从而使国王淡出政治。例如,在乔治三世统治时期,他以强有力的手段控制了内阁,由于他执意对北美殖民地征收重税,激化了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关系,之后又错误地采取战争手段来镇压北美人民,最终导致北美独立战争英国的失败。显然,乔治三世对北美独立脱离英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使得英王威信受到打击,不利于英王干预内阁和议会的活动。[2]
因此,英国史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英王“统而不治”地位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误区二:“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
英国近代史学习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误区,是对“光荣革命”的理解问题。1688年“光荣革命”作为英国近代化渐进模式的标志性事件,长期以来被史学家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传统观点认为这场革命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以较小的社会变革成本而获得较大的社会进步,并奠定了以后英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基础。它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开启了英国历史的一个新阶段,这与很多腥风血雨的大规模暴力革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被冠之以“光荣”之衔。然而,历史的真相是,这场革命绝非一般史学爱好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几乎不流血的革命,而是一场充满血腥和屠杀,新旧势力进行了数年你死我活斗争的大规模暴力过程。只不过,这场革命在表现形式上有其特点,即在权力斗争的核心区域和上层暴力较少,而在权力斗争的外围和下层则充满了暴力。问题在于,传统史学家的视角几乎完全聚焦于核心区域和上层。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官威廉率军在英国托尔海滩登陆后未遇抵抗即前往伦敦,后在温坎敦与詹姆斯二世军队发生小规模冲突,约15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此后,詹姆斯军即完全停止抵抗,威廉军得以顺利进入伦敦。次年,《权利法案》颁布,威廉和玛丽开始统治英国。然而,政局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迅速稳定下来。从1689年至1691年,忠于詹姆斯二世的军队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叛,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战斗旷日持久,威廉军和叛军进行了残酷的战争。在大小数十次战斗和战役中,有数万人丧生,更多的人受伤。[3]从这一点来看,“光荣革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暴力革命,与历史上的其他革命事件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由于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强调了威廉登陆后进入伦敦主政的政治特征,而对于其他流血事件只字不提,从而导致学生对英国“光荣革命”形成“不流血”印象。这不仅误导了学生对英国“光荣革命”的认识,同时也不符合史实。
误区三:内阁专横局面的出现是英国历史的倒退
英国近代史学习的另一个认识误区是关于英国19世纪末内阁专横的影响。高中人民版教材必修一是这样描述的:“内阁还逐渐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而这种‘违宪’行为却得到了议员们的齐声喝彩。伴随着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样,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由此可见,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内阁权力开始膨胀。”教材的这段表述明显地对内阁专横现象的出现持否定态度。于是,受此影响,学生也认为内阁专横局面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它破坏了英国业已形成的议会民主制,对英国的发展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殊不知这种认识违背了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是错误的。19世纪末英国内阁专横局面的出现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对英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因为历史的经验表明,民主权力一旦泛滥而缺乏必要的集中,其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因其民主权力的不断扩张而最终形成暴民政治,国家陷于混乱和涣散之中,最终走向灭亡。荷兰于16世纪末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了资产阶级联省共和国,在初期其民主政治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但是,后来也正是因为这种缺乏集权的泛民主而导致荷兰的衰落。在18世纪,荷兰联省共和国政府已经无法集中权力,作出有益于荷兰共和国整体利益的决定,荷兰因各省地方主义的膨胀而衰落。[5]19世纪末的英国议会民主制度日臻完善,但是,也潜伏着议会制约内阁决断的危机。那时候,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很多问题无法通过议会漫无止境的争吵而得到解决,必须有一个迅捷的决断来使基本正确的方针付诸实施。帝国主义国家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迫使英国政府必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具有高效而快速的决断力,于是,内阁专横就应运而生了。十分明显,内阁专横适应了帝国主义时代国内政局和国际竞争的实际需要,是英国议会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避免了大英帝国因民主的不断泛化而有可能导致的涣散和低效,逃脱了重蹈古代雅典和近代荷兰覆辙的命运。进入20世纪以来的英国有衰落的趋势,但事实上是衰而不落,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它继续保持强大,并赢得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事实上,被教材指责为“违宪”的购买苏伊士运河的决定,完全是狄士累利内阁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而采取的正确决断。那时候,陷于财政危机的埃及以较低的价格将运河44%的股权出卖给英国,这是英国外交的一个巨大成功。议员们因大英帝国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自然要喝彩,而不会机械呆板地去考虑它是否“违宪”。这恰恰体现了英国议会政治下议员们的成熟。它不仅购买价格十分低廉,而且对后来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运河对于维持英国的强大是如此的重要,作为“帝国生命线”的苏伊士运河一方面使英国获得巨大的收益,而且也使英国轻松地控制了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这对于英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极其重要的。[6]因此,没有英国内阁在苏伊士运河以及其他很多重大事务上的专横,英国是很难维持20世纪的国际地位的。
因此,对内阁专横不能简单地进行否定,必须结合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误区四: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已衰落
一般情况下,对于英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地位的认识,普遍观点是英国已经衰落。而这种衰落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形却比较模糊。其实,这是不能说明英国的实际情况的。在19世纪末,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由于新兴的德、美等国的竞争,英国确有发展速度减慢和面临德国挑战的问题。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都是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不是像想象的那样走向衰落和腐朽。[7]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在经济领域仍然掌握着世界金融霸权,伦敦仍然是世界金融中心。在生产领域,如造船,英国仍然居于世界第一的地位。在国际政治上,英国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其海军力量也在列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英国,但是,这并不等于英国从此沦为二流国家。一战结束后的英国综合国力仍旧世界第一,而且明显地强于美国。这充分表现在巴黎和会的结局特别是《凡尔赛和约》的签定上。在《凡尔赛和约》中,有关于国际联盟的规定,由于英国要求其四大自治领在国际联盟中拥有投票权,这就使得国际联盟事实上将由英国控制,这种状况对美国构成了严重影响。这样,美国因其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最终拒绝参加由其所首倡的国际联盟,终于使国际联盟为英国所掌控。在此过程中,英国联合法国成功抵制了美国试图领导世界的企图。另一方面,英国又挫败了法国企图肢解德国,永久称霸欧洲大陆的意图,维持了其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反映了英国对国际关系的实际控制权。由此可见,一次世界大战后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仍然是英国,尽管此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但是一定的经济实力转换为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尚需时间。那么,英国出现事实上的衰落是在什么时候呢?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此期间英国经济进一步停滞,而更重要的是1931年英国颁布了《威斯敏斯特法》,同意四大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与英国成为平权成员国。这就等于使四大自治领走向了独立。而此前1922年埃及的有条件独立和1924年南爱尔兰的独立也削弱了英国。因此,三十年代的英国真正表现出衰落。[8]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面临殖民地的独立浪潮,大英帝国历史性地走向解体。然而,即便是在美苏争霸的20世纪,英国其实仍然是衰而不落,五千万人口的英国,经济实力经常保持在全球第五的位置,而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英国再次体现出“衰弱老狮尤吞羊”的大国气势。
误区五: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矛盾不可调和
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在英国最先反映出来,也在英国体现得最激烈最尖锐。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以大量的实际调查资料论证了英国工人的悲惨处境。于是,教师和学生就会认为,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工人阶级处在推翻资本主义的暴力革命边缘。其实,这是对英国19世纪社会历史特征的错误判断和猜测。事实上,19世纪的英国社会矛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和缓,而且,各种矛盾得到了妥善的调整和化解。
1819年发生在曼彻斯特的彼得卢事件造成十余人死亡和数十人受伤,这是工业革命后发生在英国的最严重的一起流血事件。此后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暴力冲突,而在19世纪后期更是显得平和而稳定。这是由英国特有的国情所导致的,特别要指出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发展改变了英国的历史发展特征。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此时英国处在工业革命完成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而就是在维多利亚统治的64年之内,英国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社会矛盾不可思议地被化解,英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得以延续和完善。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宗教福音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维多利亚精神成为该时代的主流社会意识。英国国教会在此间活跃于英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教职人员以非凡的奉献精神组织教区事务,包括兴办教会学校、工人夜校和慈善团队,并开展诸如为公众接种疫苗、募捐维持义务医院、向穷人发放救济粮款和提供寒衣、维修道路、水沟和其他公共设施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使社会的有序程度得到加强,社会矛盾得到化解。同时,每周一次的礼拜天教堂礼拜吸引了主要的社会成员。其间教职人员向人们灌输基督教的家庭观念,使人们意识到家庭的神圣和温暖。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进一步受到基督教“自尊运动”的影响,掀起了读书、上夜校的热潮,原来存在的酗酒、赌博、斗殴、咒骂、淫乱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工人的文化素质和自我修养得到很大提高,这就为19世纪末英国工会的扩大和工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9]文明史观认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是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社会,尽管工业革命在不断地推进城市化并激化各种矛盾,但是由于教会影响下的公益团体和慈善组织的作用,英国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却在相对下降,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的缓冲,英国平稳而顺利地度过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危险期;当进入20世纪初,宗教的影响在英国社会生活中被大大削弱时,英国已经开始建成福利型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稳定期。由此可见,宗教在近代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同寻常的。与此相关的是,19世纪英国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保障各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在极大程度上化解了社会矛盾。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改变19世纪英国社会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你死我活的错误观念,确立对19世纪英国历史特征的正确认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不断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和认识误区,把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