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审视欧洲统一的新视角——评介古索《20世纪的欧洲统一:阅读精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战后论文,精粹论文,新视角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还是一种行动,欧洲统一都由来已久。它萌芽于欧洲历史之初,并且随着欧洲的演变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冷战时代,欧洲被一分为二。为了遏制苏联以及解决自身的政治经济问题,西欧国家以共同行动(commonaction)的方式进行了国家间和解与合作的一体化尝试,显示了促进欧洲统一的强劲活力。西欧一体化渐次成为欧洲统一的代名词。但是,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和苏联解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欧一体化的动力与内外部环境,为西欧一体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待西欧一体化和欧洲统一成为紧迫的问题。
由荷兰著名国际问题学者弗朗斯A.M.A.冯·古索( Frans A. M.Alting von Geusau)编著的《20世纪的欧洲统一:阅读精粹》就是在上述新形势下对欧洲统一这一话题进行重新诠释的最新尝试,它旨在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欧洲统一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正如古索教授在前言中所说,“1989年柏林墙坍塌两年后及苏联解体以来,东欧和中欧国家的新领导人纷纷要求‘回归欧洲’……随着欧洲分裂局面的结束,欧洲统一过程中的参数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要想全面客观地理解欧洲统一问题,就必须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角度入手,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建新欧洲失败了的努力。要想对由让·莫内(Jean Monnet )发起的一体化特性有正确的认识,同样也需要关注相反的动力:以控制和分裂的方法(by domination and division)来创建一种欧洲‘秩序’。”(第viii页)。正是本着这一目的,作者在该书的整个结构编排与文献的选摘方面都力图向读者呈现观察欧洲统一的“新参数”。
该书分为五大部分,包括序言和四编共计15章。在导言中,作者从分析“欧洲”这一词汇入手,认为它是基于一定地理范围的人类意识的一种构建(a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mind),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与理解。作者概括了欧洲的四种含义:作为一种基本原则的体现:即基督帝国或共和国的概念;作为一片用武力统一的区域: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政策;作为以均势为主导的一块多样化的大陆;由共同协议所建构的欧洲。这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在欧洲历史上交替演变。到目前为止,前三种均以失败告终并被抛弃,只有最后一种形式成为追求欧洲统一的主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意强调了由莫内开创的战后西欧一体化运动并不是源于哲学家对过去的研究,而是对两次世界大战惨痛教训的回应(第4页)。他的这一提醒十分必要, 一方面向读者指出以共同行动为基础的西欧一体化运动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的特殊用心:西欧一体化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因此在冷战后时代极有必要对之加以重新认识。为此,他在导论中选摘了三篇文献:瓜尔迪尼(Romano Guardini)、 教皇保罗二世和莫内分别对欧洲联合中的强制和强权批判、对欧洲联合自由自愿的原则以及共同行动对欧洲联合的重要性的褒奖,奠定了作者关于欧洲统一的基调。
接着,古索在第一编中以控制和共同行动这两种追求统一的方式为线索,回顾了20世纪欧洲的统一史。这一切入点十分恰当。实际上,贯穿欧洲统一史的主题一直就是大国控制下的联合还是自由自愿的统一问题。学术界和思想界一直有人主张进行自愿的欧洲联合,而当政一方,从古罗马帝国开始,法国的查理大帝、路易十四、哈布斯堡王朝、拿破仑、德皇威廉二世到本世纪的德国,都力图武力统一欧洲。直到二战结束后,在冷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自由联合的原则才在西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因此,这种对两种方式的历史考察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古索还从“新秩序”的失败、专制主义对欧洲合作的冲击、美国的回应、雅尔塔“秩序”、从战后分裂到和平革命以及走向新欧洲六个章节精心选择文献,向读者展现了欧洲统一在20世纪的风雨兴衰。作者以东德加入西德、东欧和中欧国家纷纷要求加入西欧一体化这些行动来突出说明共同行动在冷战时代和冷战后时代对欧洲统一的重要贡献,高度评价了共同行动的方式和原则。但他同时并没有对之顶礼膜拜。实际上,作者的真正目的是在于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西欧一体化模式在新形势下对欧洲统一的作用。他反问自己:共同行动是否适于解决诸如民族纠纷和强加边界等问题?是否有助于整个欧洲在新形势下的和解、民主与统一?
尤为新颖的是,本编向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中、东欧国家与欧洲联合的文献。以古索的话,他是要突出“牺牲者”对欧洲统一的贡献。这些中东欧国家多次成为大国谋求统一欧洲的牺牲品,因而对欧洲联合的渴望更为强烈、努力也更为积极。作者之所以对它们着墨颇多,并非全然因为它们是90年代欧洲统一的主要对象,更在于要公正地再现被多数人所忽略的、它们为欧洲统一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中欧和东欧的国家和人民一直不屈不挠地反抗大国的控制,“进行全民抵抗,为促进整个欧洲向共同行动的过渡作了准备”(第viii页)。凭借这些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政府和学界文献,呈现了一部中东欧国家反对控制和暴政的可歌可泣的血泪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两大帝国解体,东欧和中欧分裂成为许多经济落后政治孱弱的小国。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崛起,从30年代开始,他们先后以求助于西欧、协助法国成立东方小协约国(the Little Entente)、成立波罗的海地区联盟( the BalticEntente)以及巴尔干同盟(the Balkan Entente )等形式力图对抗德国的威胁。然而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the Munich Agreement )以及1939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罗甫条约(the Molotov—von Ribbentrop Pact)完全打破了它们的任何幻想及其联盟外交成功的可能性, 它们最终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但是斗争并没有停止,它们不屈不挠的抵抗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战结束后,当大家都在庆祝雅尔塔安排为世界带来和平的时候,他们却再次沦为苏联的保护国。1975年的《赫尔辛基最后协定》(the Final Act of Helsinki )给中东欧国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该协定把东西欧的分裂固定化,西欧国家为了求得与苏联的缓和再次出卖了他们;二是苏联对西方人权、宗教自由等原则的接受则成为他们斗争的新武器,并最终导致了苏联控制的终结。
作者十分注重中东欧国家的作用,他认为,正是这些国家所遭受的压迫与反抗,一方面从外部促进了西欧的统一步伐,反衬出西欧共同行动的正确,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他们自身反抗高压和追求独立与统一的决心,成为90年代欧洲统一的最大动力。因此,“东、中欧开始回归欧洲,不是冷战中西方的胜利,而是他们自己的人民的勇气。欧洲由此将成为一块全新的地域,欧洲统一也由此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第157页)。这种“新含义”并非仅指中东欧国家对促进欧洲统一的历史功绩,还在于它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只引进市场经济和‘自由’选举是不够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必须从前东欧的压制、混乱、怀疑与羞辱中恢复过来,从前西欧对专制主义一贯的默认与接受中恢复过来。整个欧洲共同行动的和平组织需要在和解、人权、法制与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和道德的全面恢复”(第260页)。
正是突出了控制所产生的强大反抗力量,古索得以实现他呼吁重新反思欧洲统一的另一方面:“控制与压制对欧洲统一所留下的遗产要超出任何西欧人能够承认的范围,东欧和中欧成功的全民抵抗比西欧联盟中任何报告、决议和分析都更有历史意义”(第ix页)。以往人们在谈论欧洲统一时只重视西欧国家的内部动力与美国的外部推动作用,完全忽略了苏联和东欧的反作用。
第二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西欧一体化的发展,作者称之为“共同行动的和平组织”, 包括欧洲议会与欧洲委员会、 舒曼计划(
theSchuman Plan)和欧洲共同体、经济与货币同盟以及欧洲共同组织的发展等。当然,作者也选摘了反映人们对共同行动的不同看法的文献。他认为戴高乐反对超国家的机构而追求政府间合作的做法使一体化运动在60年代陷入重重危机(第278页), 从而使西欧联合脱离联邦方向,走向大国间的政府合作,1963年的法德条约成为直至今天西欧统一的基石(第410页)。随着戴高乐的下台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从60 年代末的海牙首脑会议,一体化又开始在政治方面迈出新步伐。
第三编的文献从较为广阔的视野展现了欧洲统一的现状与未来。作者首先选摘了法国总统密特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德国总统魏茨泽克(von Weizsacker)分别于1987、1988和1990 年在欧洲大学( theCollege of Europe)的讲话以及英国现任首相布莱尔1998年3月在法国议会的讲演这四份文件,反映了决定西欧联合步伐的法、英、德三个核心国家对西欧统一的历史观念与定位:法国是创建者,但在戴高乐之后就再也不能摆脱拒绝欧洲联邦但又主张欧洲团结的矛盾心理;英国一直持消极态度;德国态度坚决并成为联合最有力的推动者(第445—446页)。
在第二章, 作者选择了《东欧记者》杂志(
East
EuropeanReporter)中的四篇文章和拉脱维亚外长在1996年的讲话,突出说明了90年代欧洲统一对象国在冷战后继续摆脱控制追求独立统一的态度与政策。虽然它们大部分都申请加入西欧一体化进程和各种欧洲组织,但这并不是它们的唯一努力。实际上,在追求加入西欧一体化的同时它们也在试图加强自身的合作与联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成立的阿尔俾斯—亚的里亚工作小组(the Alpe—Adria Working Group)。 成立之初它致力于增进南斯拉夫、匈牙利、意大利和奥地利间的贸易、旅游和环境等领域的合作。1989年后,该组织开始扩大合作范围,加强超国家间的合作,力求填补华约留下的权力真空。随着1990年捷克的加盟,该组织变成了一个五国联盟(Pentagonale), 雄心勃勃地把自己看作是未来泛欧洲安全合作的枢纽与榜样。这五国的努力是冷战后中东欧国家对待欧洲一体化态度的典型代表:一方面不满足于完全西欧式的统一模式和过高要价;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它们对俄罗斯的担忧,因而极力向西欧示好并力争加入欧共体。
鉴于俄罗斯的重要性,它成为第三章专门讨论的内容,这是该书中最富有特色的一章。“俄罗斯是否属于欧洲?缺少俄罗斯的欧洲还能否成为欧洲?一本关于欧洲一体化的书收录俄罗斯的欧洲思想也许令人惊奇。然而,它确实反映了战后分裂局面结束后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全新背景。这一收录对欧洲和俄罗斯的读者都是新颖的。不理顺与俄罗斯的关系,欧洲能否统一以及俄罗斯能否转变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等问题都需要全新和严肃的思考。欧洲本来就是关于一片地理区域的人为概念,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把欧洲等同与西欧,或者再以1054年罗马帝国‘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时的‘失败线’界定欧洲了,当时把俄国、一半的乌克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以及希腊都分出了欧洲。当我们以文明和精神血缘来看待欧洲时,不能把俄罗斯简单地排除在外”(第503页)。为了强调这一观点, 作者选择了 19 世纪两位俄罗斯著名学者沙地也夫( PetrIakovlevichChaadaev)和陀斯托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的两篇文章片断以及20世纪70—90年代苏联和俄罗斯学界以及官方就民族主义和欧洲观念的6篇文献, 反映了俄罗斯既想加入欧洲又不放弃追求大国地位的矛盾心理。作者的这一论述十分中肯,部分地反映了冷战后北约东扩以及科索沃危机得以产生和俄罗斯模棱两可政策的背景。为此,作者在赞同西欧一体化模式、主张扩大共同行动的和平组织的同时,反复呼吁务必要对俄国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反思。
本编的最后一章是美国和欧洲统一。实际上,面对日益崛起的欧洲联合,美国的态度与俄罗斯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从50年代的杜勒斯、60年代的肯尼迪和约翰逊、70年代的基辛格到80年代的贝克等美国重要外交决策者的有关文献以及现任国务卿奥尔布莱特1997年在纪念马歇尔计划40周年的讲话,都反映出美国从二战结束后直到现在对欧洲统一的政策演变。作者将之总结为支持欧洲统一但同时加强大西洋合作。赞同经济一体化但力求坚持进入欧洲市场的机会、维持美国的霸权但适度与欧洲分享领导权的平衡政策(第542页)。
最后一编是“新时代的新构架”。冷战后,现有的欧洲联合的各种机构都在极力巩固与扩大自身的职能和范围。作者以最新的文献向读者介绍了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北约、欧洲议会以及欧盟等在欧洲统一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诸如1995年的新跨大西洋计划 ( theNewTransatlantic Agenda)、1997年的欧洲公民宪章( the
EuropeanCitizens Charter)、1997年北约与俄罗斯的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法案(the Founding Act on Mutual Relations,Cooperation andSecurity between NATO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1997年的欧洲—大西洋安全与合作马德里宣言( the Madrid Declaration
onEuropean—At—lantic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以及1997 年的斯特拉斯堡最后声明(the Final Declaration of the Second Summitof the Council of Europe,Strasbourg)等。尽管作者承认上述的各项发展向适应新形势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他更强调“新时代的新构架是一个远未完成的事业”(第583页), 由此再次突出他编著此书的目的:呼吁人们对新形势下的欧洲统一问题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他认为苏联是主导整个20世纪欧洲格局的基本因素之一,其解体则导致了欧洲和影响欧洲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安全结构的根本变化。由此“在20世纪末,欧洲统一必须重新思考……必须以新欧洲而不是扩大了的西欧的角度重新思考”(第582页)。作者的努力并未就此而止, 他自己还身体力行地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反思。例如,他认为“欧洲一体化实在是太重要了,光靠成员国间的政府协议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欧洲人民的积极参与,并且需要一个基本的原则作为法律基础”(第 584页),为此作者专门摘录了1997年6月《欧洲公民宪章》, 认为这个文件十分重要,不失为寻找“法律基础”的一个尝试。再如,他对新时代欧洲统一中美国的角色进行了思考。在冷战时代,许多欧洲人把欧洲联盟视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力量,抱怨美国干预太多,并希望冷战后美国撤出欧洲。但是,布什总统关于“美国现在是并将继续是一个欧洲大国”的声明“在20世纪最后的日子里,不管是在美国国会、法国的政界与学界,甚至在莫斯科,这种言论不再受到任何挑战、质疑或埋怨?这不令人惊奇吗?的确如此!”(第581页)。 作者的这一询问是意味深长的,充分展示了在新形势下重新思考欧洲统一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这正是他在开编中所声明的目的:研究欧洲统一必须提出适当的问题并且也许还应当寻求面向下个世纪的答案。
该书收录了美国、苏联、俄罗斯以及欧洲有关国家上至最高首脑、下至学者百姓、远至上个世纪初、近到1998年的有关欧洲统一的124 篇文献,其中80年代后半期之后的文档占40 %之多, 比较全面地反应了1989年后欧洲统一的最新动态与发展。在每篇每章前面,作者都有一个简短的介绍,对该部分的背景与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此外,作者还编辑了一个20世纪欧洲统一、各种欧洲组织、德国演变和南斯拉夫解体的大事年表,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如前所述,欧洲统一是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与现实课题,有关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任何一部著述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资料。因此,作者反复强调本书排除了容易收集到但同样重要的三类文献:基本的条约、欧洲法院的案例法条文以及欧洲委员会的有关资料。
当然,作者的某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例如他对东欧国家间组织对东欧联合,乃至欧洲统一的影响以及统一后的德国和东、中欧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就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但是,《20世纪欧洲统一阅读精粹》以其广阔的视野、独到的角度、最新的文献向读者展现了欧洲统一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和当今面对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作者立足于冷战后的新形势,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角度。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反复呼吁开启了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面向下个世纪的欧洲统一问题,这也可能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特别是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不管是对于刚刚入门的新手还是颇有研究的学者专家,此书都是国际事务特别是欧洲统一问题的一本最新的必读书。
(Frans A.M.Alting von Geusan,European Univication in theTwentith Century,a treasury of readings, The
Netherlands:Vidya Publishers,1998.)
标签:文献回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