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资本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30多年的历史表明,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有直接关系,正是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支撑着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了“东亚奇迹”。然而,近一年多来的事实表明,国际资本大规模的进出东亚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首先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东亚经济崛起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分析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金融危机的关系。目的是想阐明国际资本是如何推动东亚经济崛起和发展,又是如何诱发东亚金融危机等问题。
一、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被公认为当今最有活力、增长最快、后劲最足的全球经济“亮点”和“投资热点”。金融危机爆发前,东亚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种持续高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是空前的。东亚经济之所以能够产生“东亚奇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际资本对东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金供给效应
国际资本流入弥补了东亚地区资本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国际资本流入对东亚的资本供给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国际资本流入弥补了东亚的“储蓄缺口”。东亚国家和地区过去一直普遍存在着“储蓄缺口”问题,这在经济起飞时更为突出,如60年代初,亚洲“四小龙”除香港特区外,资金缺口都很大。韩国在60年代转向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时,投资率为12.8%,储蓄率仅为3.8%,3 /4的投资额由外资补充。通过利用外资,东亚国家和地区储蓄率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投资率也随之提高,但仍然存在储蓄缺口。韩国正是借助外资保持了高投资率,使经济获得高速增长。据综合测算,韩国在1962—1982年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8.2%,其中的3.3%是靠外资实现的。2.国际资本流入弥补了东亚的“外汇缺口”,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初期,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设备,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能力很低,存在较大的“外汇缺口”,所以需要利用外资引进所需技术设备。长期以来,大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常项目逆差,是以国际资本流入的资本项目顺差弥补的,即利用外资弥补“外汇缺口”,增强进口能力,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技术进步效应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它必然导致产业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是一国国民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资本流入有效地帮助东亚国家和地区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促进了技术进步。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初期,在国内还不能开发技术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实现经济发展的。正如韩国高丽大学教授金润焕在其《经济改革论》一文中指出,1958—1967年韩国的经济增长中有10.67%是靠引进外资实现的。
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填补了许多技术空白,使许多行业的大批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80年代,亚洲“四小龙”基本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并形成了新的出口导向产业的竞争优势;东盟各国则从资源性产业和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新一代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高级装配型制造业,工业水平迅速提高,出口产品结构随之产生重大变化。80年代后半期,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的工业化率(制造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均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其中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30%的水平。80年代以来“出口工业化率”(制造业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的迅速增长更是格外引人注目。在整个80年代,韩国出口的工业化率一直保持在85—95%的高水平,泰国从1980年的不到30%,增加到1988年的50%以上,1993年更高达70%;同期内,马来西亚出口工业化率的增加状况是20%、45%和60%强,印尼是2%、30%和50%。 (注:[日]小岛清:《直接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东亚经济的将来》,《世界经济评论》1997年3月号,第20页。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率尤其是出口工业化率提高速度如此之快,主要是靠大量引进外资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实现的。
(三)扩大就业效应
如前所述,国际资本流入弥补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储蓄缺口,吸纳了一部分劳动力就业,而且大量的国际资本之所以流入东亚正是为了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一般来说,在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中,除了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来自跨国公司母国外,其他人员基本上都是从东道国聘用。以1987—1988年日本在亚洲投资企业为例,它们聘用东道国职工数占职工总数的95%以上。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入,东亚国家和地区就业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例如韩国1963年失业率为8%左右, 其中大中城市的失业率高达16%;随着国外借贷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安排了大批城市失业人员,还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1967—1982年国际资本使增加的就业人数每年平均达13.5万人,占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的36%。(注:张蕴岭主编:《韩国经济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6 月版,第383页。)
(四)对外贸易效应
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国内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了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出口贸易的增长(见表1)。 东亚国家和地区正是通过利用外国资本成功地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其经济增长主要是借助出口增长的带动。80年代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3%和7.9%,而同期世界年均增长率为6.1%;1990—1994年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同一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6.1%,均高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5.6%的1倍以上。可见,东亚利用国际资本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增加出口贸易效应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表1 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 %
60年代 70年代80年代1990-1994
世界 9.4 20.6 6.1 5.6
美国 8.1 18.1 5.7 6.8
日本 16 21.0 8.2 8.4
"四小龙" 12.328.0 13.3 13.1
东明四国 5.2 34.0 7.9 16.1
中南美
5.9 20.3 2.2 4.9
资源来源:[中国]黄范章、[日]弘中喜捷主编:《中日合作东亚经济白皮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二、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金融危机
国际资本流入是东亚经济崛起和发展的推进器,通过资本供给效应、技术进步效应、扩大就业效应和增加对外贸易效应使东亚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然而,国际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推动了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成为诱发东亚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国际资本过量和不合理的流入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和特征来看,资本的流入是一种“正相关流动”,即所在国经济环境越好,流入的资本越多。在好的经济形势下,不仅借入资本容易,而且大量的资本也会“乘机而入”。在正常情况下,资本的这种大量流入使经济活动保持活力,理想的情况是资本的流入与经济活动的需求相一致。但是,如果资本流入量过大,超过正常经济活动的需要,或者流入的结构、投向不合理,比如短期资本过多,大量集中于投机性部门,就会导致市场结构失衡,使资本运行发生梗阻,甚至诱发金融危机。东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资本过量和不合理流入。
1.国际资本的过量流入导致东亚经济对外资的过分依赖。金融危机前,韩国和泰国等东亚国家经历了一个经济增长较快且对外经济交往增多的时期,但其经济增长与对外经济关系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无论是投资的扩张进口的增加,还是国内银行信贷的膨胀,都严重依赖外国资本(见表2)。东亚地区储蓄率较高,但投资率更高, 所以相对于投资率来讲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储蓄率就不算高了。东亚国家和地区需要大量利用外资弥补储蓄缺口,如1996年泰国的国内储蓄率为34.5%,而投资率高达43.5%。此外,外债总额与国内GDP 之比都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0%警戒线。从表2可以看到,1996年底,泰国外债总额高达908亿美元,相当其GDP的50.3%;印尼为1290亿美元,相当其GDP的59.7%;马来西亚为394亿美元,相当其GDP的42.1%;菲律宾为412亿美元,相当其GDP的34%。东亚经济过分依赖国际资本,一旦国际资本停止流入甚至大量流出,国内投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显著下降。
表2 韩国和东盟四国主要经济指标
韩国泰国马来西亚
人均名义GDP(美元)10,645
3024 4690
实际GDP增长率(%) 7.1(8.9)6.7(8.7) 8.6(9.5)
储蓄率(国内总储蓄/名义
36 34.5 37.0
GDP,%)
投资率(总资本形成/
37 43.5(42.5)
n.a.(45.5)
GDP,%)
经常收支占GDP的比重 -4.9-8.0 -7.5
外汇储德(亿美元) 332 372 262
对外债务总额(亿美元) 1500908 394
对外债务占GDP的比重(%)
34.050.3 42.1
短期债务/总对外债务(%)
n.a.
41.4 27.8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人均名义GDP(美元) 1146 1165
实际GDP增长率(%)
8.0(8.2) 5.7(4.8)
储蓄率(国内总储蓄/名义 32.3 21.3
GDP,%)
投资率(总资本形成/ n.a.(34.9)24.7(17.4)
GDP,%)
经常收支占GDP的比重-4.0 -4.3
外汇储德(亿美元)
178
990
对外债务总额(亿美元)
1290 412
对外债务占GDP的比重(%) 597
47.3
短期债务/总对外债务(%) 25.0 19.3
说明:基准年是1996年,括号内数字是1995年的数字。
资料来源:保秉孟、刘溶仓、刘树成主编:《亚洲金融危机:最新分析与对策》,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第465—471页;[日]《国际金融》1998年3月15日。
2.国际资本过量流入导致东亚国家(地区)货币升值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由于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了外汇供给,冲击着受资国货币市场的均衡,扩大了受资国对本币的需求。而东亚地区大多实行钉住汇率制度或官方严格管制的汇率制度,所以大量的外资流入必然冲击东亚地区货币汇率的稳定,给它们的汇率政策带来压力,导致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就会降低东亚地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其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国际收支恶化。1996年,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经常项目赤字占其GDP 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5%警戒线,泰国为8.0%,马来西亚为7.5 %;韩国也接近5%,达4.9%,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给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东亚国家货币施加了巨大的贬值压力,使国际游资有了可乘之机。
3.国际资本流入不合理助长了东亚泡沫经济膨胀。国际资本流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入的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外来证券投资增长过快和短期投机性资本比重过高;二是流向不合理,表现为大量外资集中在投机性部门。
90年代以来,随着东亚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东亚地区对外融资结构发生变化(见表3)。 具体表现为: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不同程度地下降,外来的证券投资和对外借款却迅速增加。证券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不同,它可以轻易地从一个金融市场进出,引发金融动荡。如1996—1997年东亚的经济形势因出口不畅而有所变化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就面临大量证券投资撤走的危机。
在流入东亚地区的国际私人资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短期投机资本。这部分资本主要是被东亚国家较高的利率所吸引,为套利投机而来,一经流入就变成了东道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东道国商业银行借此进行信用扩张。而这些短期投机性资本是极不稳定的,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撤离,从而容易导致金融危机。1996年泰国短期外债占其对外债务总额的比重为41.4%,1997年10月在60%以上,都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5%警戒线。短期债务比重过高,加重了偿债负担,使之成为国际金融投机者重点袭击的目标。
流入东亚地区的大量国际资本不仅流入结构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流入方向不合理。大量的外资在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未能投入生产领域,而是绝大部分投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形成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急剧上升,泡沫经济严重膨胀。例如,泰国大部分外债和外国直接投资的1/3用于房地产投资,商业银行投向房地产的资金约占其贷款总额的30%,导致房地产业盲目开发,泡沫经济膨胀。在房地产上升时期,韩国和东盟四国房地产价格年平均增长率普遍超过20%,而在美国或欧洲大国中一般每年只有10%。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银行业呆帐率上升,大量的不良债权直接影响了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引发信任危机。
(二)国际游资的冲击是东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所谓国际游资,是指为追逐高额利润而经常在各金融市场之间移动的短期资产,包括现金、活期和短期存款、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衍生产品、各种基金以及其他流动性很强的资产。它的基本特征之一,不是为了进行实质性投资,而主要是通过“低买高卖”的操作来获取差价。从国际国内整体角度看,这种不受金融管制和约束,可以迅速跨区域流动的投机资本,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金流动管制相应放松、非官方金融资产占有比例明显增大的必然结果。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 这种游资的数额日趋庞大。 根据IMF估计,目前活跃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这类资金在72,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每天有12,000 亿美元以上的游资在全球外汇市场寻求获利机会,相当于实物交易的近百倍。
国际游资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双刃剑”,一方面,国际游资的存在,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更为活跃,流动性大大增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空前扩张;另一方面,国际游资经常以其强烈的投机性、破坏性造成市场的动荡不安。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正是在国际游资直接冲击下引发的。
表3东盟四国和韩国经常收支融资状况万美元
1993 1994 1995
经济收支
-636,400 -808,500
-1,355,400
直接投资136,600
206,800 233,600
泰国证券投资248,600
408,300 358,500
国际银行借款 658,900 1,429,500
1,321,800
经济收支
-210,600 -279,200 -702,300
印度尼 直接投资200,400
210,900 424,800
西亚证券投资180,500
387,700 410,000
国际银行借款 135,70052,700 195,300
经常收支
-299,100 -452,000 -736,200
马来直接投资500,600
434,200 413,200
西亚证券投资777,700
723,800 n.a.
国际银行借款1,165,600
664,700 624,400
经常收支
-301,600 -295,000 -198,000
直接投资123,800
159,100 147,800
菲律宾 证券投资 89,70090,100 216,900
国际银行借款 -229,00
169,400 164,800
经常收支 101,600 -385,500 -825,000
直接投资 -77,300 -171,500 -175,300
韩国证券投资
1,006,600 732,7001,144,700
国际银行借款
187,900 2,071,200 3,431,700
1996 1997
经济收支 -1,469,200 -6,385,000
直接投资
1,414,500 180,400
泰国证券投资
1,641,400 545,500
国际银行借款 290,900
4,000,900
经济收支n.a. -2,194,900
印度尼 直接投资n.a. 1,271,300
西亚证券投资n.a.958,400
国际银行借款 n.a.383,700
经常收支n.a. -2,209,300
马来直接投资n.a.
2,499,300
西亚证券投资n.a.
4,046,300
国际银行借款 n.a.
3,346,700
经常收支n.a. -1,267,500
直接投资n.a. 560,900
菲律宾 证券投资n.a. 464,700
国际银行借款 n.a. 581,400
经常收支
-2,306,100 -4,812,500
直接投资 -309,900-740,900
韩国证券投资1,920,100
5,384,500
国际银行借款 3,539,500 12,340,900
资源来源:[日]《国际金融》1998年6月1日,第39页。
(三)国际资本大规模的流出使东亚金融危机雪上加霜
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股市、汇市的狂跌,大量的国际资本从不同渠道纷纷流出。据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估计,1997年7月以来, 从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净外流的私人资本约250 亿美元,而1996年净吸收的私人资本为960亿美元。(注:《人民日报》1998 年11月2日。)资本大量外逃使正常的经济活动难以进行, 导致金融市场恐慌,经济形势恶化,市场信心崩溃。随着市场信心的崩溃,危机国原有的资产价格进一步贬值,使实际债务剧增,并且越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些国家越难在国际市场上筹措到必要的资金,使经济活动进一步萎缩。
(四)国际资本的再度流入是东亚经济复苏的重要条件
目前东亚经济复苏面临的首要障碍是资金缺乏。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国投资者对东亚经济信心不足,减少了投资或者转移了资金;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机造成部分东亚国家银行呆帐问题日趋严重,银行一时难以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也直接影响到有关国家的复苏过程。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呆账额已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5%以上。此外,部分国家有巨额债务负担。目前东亚国家所欠外债平均占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的70%,内债则更多。在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内外债务已占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00%。 由于金融危机的困扰,这些国家已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这就进一步造成银行呆账激增,为银行正常向企业提供生产资金增加新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东亚国家融资的成本。因此,可以说,目前东亚资金短缺是其经济复苏的掣肘,国际资本再度流入东亚是其经济复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然而,从1998年下半年起,东亚地区最严重的资本外流已得到基本控制。外国直接投资正在流入韩国和泰国,以恢复陷入困境的项目。国际资本的再度流入为东亚国家刺激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相信随着亚洲金融市场的相对平静,以及东亚国家刺激经济复苏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将有更多的国际资本重返东亚地区。目前的关键是要对国际资本流动加强管理,一方面东亚国家和地区要加强对国际资本的有效管理,做到利用国际资本的规模要适度,结构投向要合理,资本使用要高效;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制定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则,特别是对短期投机性资本制定行为规则,加强对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和监控,制定完善的监控指标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引导国际资本的有序流动。
标签:国际资本流动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投资率论文; 直接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