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的集约化教学论文_罗奎

浅议语文课堂的集约化教学论文_罗奎

摘要:将作为有效管理方式的集约化引入到教学,是指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达到较佳的效果。本文对语文课堂的集约化教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集约化教学;教师;学生

集约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的,集约化经营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笔者认为,将作为有效管理方式的集约化引入到教学,是指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达到较佳的效果。战国时期的教育名著《学记》提出:“约而达”“微而减”“罕譬而喻”的观点,告诉人们用少量的语言和例证来表达教学内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追求教学效率的精辟的阐述,和集约化的教学观本质上一致。

一、当下语文教学呈粗放状态的表现

1.没有整合三维教学目标

保证教学行为有效的内在动力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认为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拨乱反正;有些教师依旧走老路,重视知识目标,上课面面俱到,深怕遗漏哪个知识点,忽视能力目标;还有一些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么忽略,要么就在课堂上针对某一事件抒发一下个人感受就算完成了,没有将三维目标整合。在平时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这样体现三维目标:导入环节,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或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环节,或感悟体验,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后总结时多数是“请谈谈你有什么感受”或“你有什么收获”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结学习方法。笔者不能说这样做就是错误的,但三维目标没有融为一体。这样的课堂教学偏重于工具性,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2.教学调控随意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教师处于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调控地位,发挥着主导地位的作用。学生认知过程主体性的发挥,应是在教师设计、引导下完成的,教师的调控作用决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效能。现阶段有些中学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致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调控随意的现象,表现为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片面追求愉快教学,有很多活动游离于三维目标之外。

3.预设与生成相分离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相分离的现象。预设太多,让教学井然有序地推进,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解读,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另一种状况是生成过多,这种课堂又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语文课堂集约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整合三维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整是“整理”,合是“组合”,整合三维目标就是把三个维度的目标按照最佳方式组合成一个有机结构的系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深入解读文本、整体把握三个维度的目标是设计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上,可以把三维目标拆开来思考,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的逐渐分解有利于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分解目标只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关键是把分解后的目标整合起来,整合的目标有利于结构化和整体化。

2.实施有效的教学调控——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如何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控的出发点。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是调控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如果速度太快,学生的思维会跟不上老师的速度;如果速度太慢,不仅效率低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理想的课堂教学速度是教师传输知识的速度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同步。

二是控制课堂教学的容量。我们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内教学知识越多,教学密度也就越大,课堂容量过大,学生会因获得的信息过多,囫囵吞枣,吃夹生饭,最终导致消极倦怠,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课堂容量过小,学生“吃不饱”, 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深入,时间一长,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从而阻碍了学生的智能发展的应有速度。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恰当,思维密度比较合适。

三是把握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恰当的知识的难度是略高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难度,这样的知识教学才具有力量。我们要做一个有效的教师,“所谓有效教师是指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

3.有机结合预设与生成——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预设即预测与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理性的设计与安排,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和文本的研读和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和对学法的选择,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总体设计与达成的预测等等。充分的预设是非常必要的,它既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成的基础。但预设并不能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作完美的设计,而是具有弹性和留白。一般说来,预设越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也就越深刻。要让学生完成语文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体会它们认识的局限性。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保留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任何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都可能会调整、重组,甚至完全改变,预设的方案仅仅是一种选择而已。生成,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以学习活动为线索预备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当下的、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合。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自然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师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课堂教学也因此充盈着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有机结合预设与生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而教师又讲得精练、适时,这是孔子通过他的教学管理实践对提高效率的探索和总结。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表面上费时,实际上效率很高,他们的教学观和集约化的教学观本质上一致。实行集约化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追求和探索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324400)

论文作者:罗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  ;  ;  ;  ;  ;  ;  ;  

浅议语文课堂的集约化教学论文_罗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